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大有可為

發布時間:2023-05-09 10:0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大灣觀察】

  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大有可為(wei)

  ——專(zhuan) 家研討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機遇與(yu) 挑戰

  光明日報記者 龔亮 唐一歌 吳春燕

  製度創新、高水平對外開放、國際化營商環境……日前,在2023年“讀懂中國·灣區對話”專(zhuan) 題論壇期間,眾(zhong) 多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將目光投向粵港澳全麵合作,認為(wei) 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是世界讀懂中國的新窗口。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一流灣區有哪些特色優(you) 勢;新時代新征程中,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麵臨(lin) 哪些新機遇新挑戰;如何發揮好珠海橫琴、深圳前海、廣州南沙三大平台的作用,助力香港、澳門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yu) 會(hui) 嘉賓圍繞這些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

  伶仃洋畔,一條條交通大動脈將珠江口兩(liang) 岸的城市群連點成片。科技創新大步邁進、先進製造業(ye) 走勢穩健、現代服務業(ye) 蓬勃發展、生產(chan) 要素便捷有序流動……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以來,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成就有目共睹,大灣區正展現大前景大未來。

  “‘使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wei) 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這是為(wei) 粵港澳大灣區提出的新定位,也是為(wei)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出的新的戰略目標。”中國國家創新與(yu) 發展戰略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王曉鳴說。

  作為(wei) 製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參與(yu) 者之一,國家發改委原副秘書(shu) 長範恒山表示,高質量發展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實力雄厚、創新資源豐(feng) 富、市場經濟發達,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高質量發展方麵優(you) 勢明顯,“當前,從(cong) 國際方麵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從(cong) 國內(nei) 方麵看,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際國內(nei) 環境都有利於(yu) 大灣區實現高質量發展。作為(wei) 國家重大戰略,粵港澳大灣區有條件、有能力承擔起自己新的使命任務,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麵走在前列、作好示範。”範恒山說。

  針對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麵臨(lin) 的一些挑戰,範恒山從(cong) 七個(ge) 方麵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即全力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協同推進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布局、著力構建開放聯動的協同創新體(ti) 係、充分發揮試驗平台的探索示範作用、強化不同體(ti) 製的互通互鑒、增強城市的個(ge) 性色彩與(yu) 輻射功能、大力實施品牌引領戰略。

  科技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在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鄭永年看來,科創中心的發展需要一批擁有基礎科研能力的大學和機構、一大批能夠把基礎科研轉化成為(wei) 應用技術的企業(ye) 和機構,以及為(wei) 基礎科研和應用技術轉化提供足夠支持的金融。粵港澳大灣區大融合正在使這三大條件在大灣區內(nei) 不斷成熟。

  粵港澳協同推進規則銜接、機製對接

  “一個(ge) 國家、兩(liang) 種製度、三個(ge) 關(guan) 稅區、三種貨幣”之下的大灣區建設,開創世界先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關(guan) 鍵在於(yu) 推動規則銜接、機製對接,難點也在規則銜接、機製對接。

  廣東(dong) 省發改委黨(dang) 組成員、副主任,廣東(dong) 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wei) 認為(wei) ,要抓住橫琴、前海、南沙這三個(ge) 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將其作為(wei) 推進大灣區建設的關(guan) 鍵之舉(ju) ,充分發揮三個(ge) 平台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點帶麵的引領作用。從(cong) 地理位置上看,三大平台毗鄰港澳,具有對接港澳、與(yu) 港澳深度融合發展的得天獨厚的區位優(you) 勢;從(cong) 戰略定位上看,三大平台均是服務港澳、拓展港澳發展空間、引領帶動粵港澳全麵合作的重要載體(ti) 。

  “三大平台都要攜手港澳,拓展雙向開放,要在規則、規製、管理、標準等製度性開放上大膽探索,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不斷增強聯通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的功能,在更高層次上參與(yu) 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zheng) ,實現高水平的互利共贏,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成為(wei) 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朱偉(wei) 說。

  “不同製度、規則機製,客觀上給大灣區內(nei) 部融合、對外協同帶來一定挑戰,但這也正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獨特優(you) 勢和潛力所在。”廣州市社會(hui) 科學院黨(dang) 組書(shu) 記、院長張躍國表示,隻要我們(men) 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liang) 製”之利,相信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一定會(hui) 驚豔世界。

  今年2月,促進大灣區深化金融合作的改革創新舉(ju) 措發布後,粵港澳大灣區製度創新再度引發廣泛關(guan) 注。香港《南華早報》網站援引匯豐(feng) 銀行的話報道稱:“這些措施將促進大灣區的資本流動,支持該地區的經濟融合。”

  構建港澳居民優(you) 質生活新家園

  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大型跨境基礎設施相繼開通,灣區居民出行更加快捷;16類港澳專(zhuan) 業(ye) 人士在前海僅(jin) 需備案即可執業(ye) 、南沙出台港澳專(zhuan) 業(ye) 人才在內(nei) 地申報職稱規範性文件,灣區人才流通更加高效;區域內(nei) “1小時生活圈”逐步形成、“港澳藥械通”政策落地推開、暢通港澳居民子女入學渠道,灣區生活更加美好……

  近年來,粵港澳三地就業(ye) 、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領域合作取得新突破,切實增強民眾(zhong) 在大灣區建設中的獲得感,打造宜居宜業(ye) 宜遊優(you) 質生活圈。香港《星島日報》網站刊文稱,大灣區的內(nei) 地城市成為(wei) 不少港人尋求工作機遇的熱點。超過一半居住在大灣區內(nei) 地城市的港人對其生活狀況感到滿意。

  廣州市南沙開發區黨(dang) 工委副書(shu) 記謝偉(wei) 介紹,為(wei) 助力港澳青年更好融入灣區,南沙以“五樂(le) 服務中心”為(wei) 平台,圍繞解決(jue) 港澳青年在內(nei) 地發展的痛點、難點,實施了一係列舉(ju) 措,落地了港澳居民個(ge) 人所得稅的優(you) 惠政策,發布了支持港澳青年創業(ye) 就業(ye) 的“新十條”措施。截至目前,南沙集聚了港澳青創基地10餘(yu) 家,累計引進港澳青創團隊(項目)400多個(ge) 。

  “為(wei) 了營造港澳居民熟悉的環境,我們(men) 在慶盛樞紐區塊還規劃建設了港式國際化社區,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全國首個(ge) 非營利性港人子弟學校相繼開學,並配套建設了港式的醫療、政務服務等公共服務體(ti) 係。”謝偉(wei) 說。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