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追夢的長七

發布時間:2023-05-11 09:5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張蕾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瑩

  5月的海南文昌,再次見證航天人的光榮——2023年5月10日,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抓總研製的長征七號(以下簡稱“長七”)遙七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天舟六號貨運飛船。

  此次發射是長七火箭的第7次成功發射,距首飛成功已有7年。“每一個(ge) 長七人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嗬護長七火箭的‘成長’,讓它在廣袤的太空中不斷建立新的功勳。”火箭院長七火箭總指揮孟剛深情地說。

   遞減13天,用了7年

  38天、31天、27天、25天……這是自第一發任務以來,長七火箭發射場工作流程所需的時間變化。

  在外人看來,遞減13天似乎不足為(wei) 奇——殊不知,為(wei) 了這13天,長七型號隊伍用了7年。

  “隨著空間站任務的推進,長七火箭的發射密度越來越高,質量和效率成為(wei) 保證成功的‘兩(liang) 條腿’。”火箭院長七火箭總設計師程堂明說。

  在以時間為(wei) 對手的賽道上,長七型號隊伍分秒必爭(zheng) 。“長七火箭在立項階段就設立了將發射場工作流程控製在25天的目標,如今,我們(men) 順利完成了階段性目標。”火箭院長七火箭總體(ti) 副主任設計師郭金剛的喜悅之情溢於(yu) 言表。

  目標如何一步步實現?下麵這組數據給出了答案:

  調整項目、嚴(yan) 密靈活地組織,火箭箭體(ti) 狀態恢複、產(chan) 品交接、關(guan) 鍵單機等的準備時間從(cong) 首飛時的5天壓縮到1天;

  優(you) 化測試項目,火箭吊裝完成後,測量、控製、動力等分係統測試由首飛的9天縮減到5天;

  從(cong) 長七遙五火箭開始,減少一次總檢查,進一步優(you) 化流程,縮減1天;

  從(cong) 長七遙五火箭開始,將液氧和煤油兩(liang) 種推進劑從(cong) 串行變為(wei) 並行加注,令長七火箭進入發射程序的時間又縮減4個(ge) 小時……

  “如今,長七火箭的發射場工作流程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但這不是終點,我們(men) 還要一棒接著一棒跑,實現從(cong) 追趕到並行再到趕超。”郭金剛堅定地表示。

  從(cong) “可行”到“優(you) 秀”的蝶變

  寬敞明亮的總裝車間內(nei) ,長七型號隊伍成員聚精會(hui) 神地盯著火箭二級和一級吊裝。隨著指令不斷下達,整個(ge) 動作流暢無阻,一氣嗬成……

  能夠如此快速、精準地對接,還要得益於(yu) 型號隊伍的一項創新——在吊鉤上安裝無線測力計。火箭部件既大又重,在20多米的高空中,哪怕稍微抖動一下都會(hui) 影響對接結果。以前,吊裝全憑經驗和默契,指揮員和操作手需反複調整才能找到最佳對接點;現在,根據無線測力計傳(chuan) 回的數據下達指令,不僅(jin) 大大提升了吊裝效率,對接工作的質量也更高了。

  長七火箭被大家親(qin) 切地稱為(wei) “帥七”。7年來,為(wei) 了讓“帥七”更“帥”,他們(men) 想盡一切辦法,包括給火箭“穿上”一次加工成型的“雨衣”,以免從(cong) 廠房運輸到發射場的途中淋雨;吊裝前,在箭體(ti) 偏上的部位預置好防熱罩,待吊裝結束後再放下來並加以固定,既方便操作又美觀大方……

  處處體(ti) 現的工業(ye) 美學,來源於(yu) 型號隊員們(men) 的獨到匠心,他們(men) 運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和巧妙的方法,像精雕細琢藝術品一樣,實現了長七火箭從(cong) “可行”到“優(you) 秀”的蝶變。

  提升長七火箭的品質,還體(ti) 現在操作、測試等環節。圍繞發射場故障預案,火箭院總體(ti) 設計部牽頭,將綜合工作流程細化成近600個(ge) 處置步驟,包括每次故障排查的順序、涉及的工具、可操作性等,再由各係統全麵實施。每次預案,隊員們(men) 都會(hui) 提前準備好文件和產(chan) 品進行演練,確保長七火箭在發射窗口準時起飛。

  “細微之處見真章,長七火箭的高品質來源於(yu) 對細節、流程的不斷打磨,力爭(zheng) 將每一個(ge) 細節做到極致並完美呈現。”火箭院長七火箭總體(ti) 主任設計師邵業(ye) 濤如此總結。

  向著智慧火箭,前進

  發射成功率100%,這是7年來長七火箭執行空間站任務交出的成績單。然而,型號隊伍並未就此止步不前,而是朝著運載火箭更前沿的發展方向——智慧火箭全力進軍(jun) 。

  “運載火箭以精準入軌為(wei) 目標。目前,我們(men) 大多通過提高火箭可靠性的方式來提高發射成功率,但火箭發射風險極高,往往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異常狀況就能決(jue) 定任務的成敗——相比之下,智慧火箭能夠在出現致命性故障的情況下智能糾錯,從(cong) 而轉危為(wei) 安,確保航天器順利入軌。”邵業(ye) 濤解釋。

  從(cong) 完美到更完美,是突破,更是目標。圍繞智慧火箭,火箭院長七型號隊伍正在開展故障診斷、任務重規劃等技術研究,原理樣機已經研製完成,將在後續任務中進行飛行驗證,推動智慧火箭關(guan) 鍵技術的工程應用與(yu) 落地。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