噸糧田該如何創建——黑龍江提升糧食產能調查
保障糧食安全,關(guan) 鍵是要保糧食生產(chan) 能力。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糧食生產(chan) 作出係列部署,首次提出“開展噸糧田創建”。我國糧食產(chan) 量已連續8年穩定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但受自然條件、種質資源、農(nong) 業(ye) 技術等多重因素影響,糧食產(chan) 能越往上走難度越大。高點之上,如何實現糧食產(chan) 能新躍升?噸糧田該如何創建?春耕時節,記者來到農(nong) 業(ye) 大省黑龍江,探尋當地提升糧食產(chan) 能的實踐。
實現糧食增產(chan) ,確保糧食穩定供應,是當前保障糧食安全麵臨(lin) 的重要課題。所謂“噸糧田”,就是年糧食畝(mu) 產(chan) 達到2000斤的農(nong) 田。創建噸糧田是提高糧食單產(chan) 的重要舉(ju) 措之一,近年來一些地方已經在推動噸糧田創建,且取得了不錯成效。
4月下旬以來,黑龍江天氣轉暖,春耕生產(chan) 拉開大幕。在南方地區,糧食生產(chan) 一年兩(liang) 熟、三熟,不少地塊能夠實現“噸糧田”甚至“噸半糧田”。但對於(yu) 糧食生產(chan) 大省黑龍江而言,由於(yu) 積溫不足,糧食生產(chan) 一年一熟,創建噸糧田的難度要高於(yu) 南方地區。記者了解到,黑龍江的噸糧田主要出現在玉米地塊中。同時,當地的噸糧田並非按標準水的幹糧計算,而是按30個(ge) 水的潮糧計算。即便如此,大田農(nong) 業(ye) 能夠一畝(mu) 產(chan) 2000斤玉米潮糧,仍是好年景難得的大豐(feng) 收。
不難看出,開展噸糧田創建,提升糧食產(chan) 能關(guan) 鍵要在耕地保護、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推廣應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方式轉變等方麵多措並舉(ju) ,實現糧田變良田,從(cong) 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保護利用好黑土地
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要創建噸糧田,挖掘現有耕地潛力,讓有限的土地多產(chan) 糧、產(chan) 好糧,就要把耕地保護放在首位。在東(dong) 北地區創建噸糧田,要保護利用好黑土地這個(ge) “耕地中的大熊貓”。
黑龍江地處東(dong) 北黑土核心區,典型黑土耕地麵積達1.56億(yi) 畝(mu) ,占東(dong) 北典型黑土區耕地麵積的56.1%。“近年來,黑土地‘變瘦變薄變硬’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在東(dong) 北地區創建噸糧田,關(guan) 鍵要把黑土地保護好。”中國科學院東(dong) 北地理與(yu) 農(nong) 業(ye) 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張興(xing) 義(yi) 告訴記者。
2022年,黑龍江省糧食生產(chan) 實現“十九連豐(feng) ”,糧食總產(chan) 量1552.6億(yi) 斤、占全國11.3%,連續13年居全國首位。這背後離不開黑土地保護發揮的重要作用。黑龍江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研究員錢春榮認為(wei) ,在東(dong) 北地區推進噸糧田建設,一方麵要改造提升中低產(chan) 田,持續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另一方麵要加快侵蝕溝治理,防止侵蝕溝破壞良田。
侵蝕溝是黑土地的“傷(shang) 疤”。侵蝕溝損毀耕地,會(hui) 導致耕地破碎化、耕層變薄、地力下降。目前,東(dong) 北地區侵蝕溝仍呈加劇發展趨勢,毀損耕地麵積仍在擴大,威脅糧食安全。“黑土‘變瘦變薄變硬’影響糧食產(chan) 量,而侵蝕溝直接破壞耕地,因此治理侵蝕溝是黑土地保護的一項重要內(nei) 容。”張興(xing) 義(yi) 說。
在綏化市海倫(lun) 市前進鎮光榮村,記者看到,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溝渠相連、田間道路寬闊,一條條侵蝕溝通過多套技術集成應用,正得到有效治理,複墾後土地實現連片經營,大型農(nong) 機具再也不用對侵蝕溝望而卻步,既降低了耕作成本,也提高了生產(chan) 效率。
光榮村侵蝕溝治理采用的是張興(xing) 義(yi) 團隊研發的溝毀耕地秸稈填埋複墾修複技術。“我們(men) 先把打捆的秸稈投入侵蝕溝內(nei) ,把侵蝕溝墊高,同時在溝底布設暗管,並間隔增設滲井。水流會(hui) 沿滲井垂直入滲,變侵蝕溝地表徑流為(wei) 地下暗流。”張興(xing) 義(yi) 說,東(dong) 北地區侵蝕溝治理數量多,必須考慮成本問題,通過秸稈填埋就地取材,可以節省成本,還能讓侵蝕溝地塊重新實現連片經營,有利於(yu) 提升糧食產(chan) 量。
針對黑土地保護,黑龍江提出了新目標:到2025年,全省累計建成集中連片、節水高效、旱澇保收、高產(chan) 穩產(chan) 、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nong) 田1.1085億(yi) 畝(mu) ,累計改造提升高標準農(nong) 田1145萬(wan) 畝(mu) ;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麵積1.76萬(wan) 平方公裏,治理侵蝕溝5621條。此外,實施“5+2”田長製,因地製宜推廣黑土地保護利用“龍江模式”“三江模式”,重點實施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擴大黑土地保護麵積。到2025年,全省黑土地保護麵積達到5600萬(wan) 畝(mu) 。
生產(chan) 鏈條協同發力
從(cong) 時間上看,耕地保護是一個(ge) 長期係統工程。那麽(me) 如何在短期內(nei) 有效創建噸糧田,提升糧食產(chan) 能,讓有限的土地多產(chan) 糧?要從(cong)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鏈條發力,通過良田、良種、良機、良法的有機融合,提高糧食生產(chan) 規模化、智能化、機械化、集約化水平,從(cong) “經驗種田”向“科技種田”轉變,改變“靠天吃飯”現狀,讓農(nong) 業(ye) 插上科技翅膀,提高糧食單產(chan) 水平。
“這兩(liang) 年豐(feng) 收,水稻畝(mu) 產(chan) 能達到1400斤。但黑龍江緯度高、積溫低,水稻要實現噸糧的難度較大。”作為(wei) 綏化市綏棱縣上集鎮寶田村的種田“老把式”,50多歲的劉軍(jun) 常年和土地、糧食打交道,經驗豐(feng) 富。在他看來,種地投入和產(chan) 出成正比,要想把地種好,就要保證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耕、種、管、收各個(ge) 環節不掉鏈子。
“這兩(liang) 年水稻收益低於(yu) 玉米,不少農(nong) 民開始‘水改旱’,但旱田流轉價(jia) 格因為(wei) 玉米豐(feng) 產(chan) 豐(feng) 收而水漲船高,農(nong) 民種地成本逐年上漲,不太舍得投入,勢必會(hui) 影響糧食產(chan) 量。”劉軍(jun) 說,穩定地價(jia) 和穩定糧價(jia) 同樣重要,否則會(hui) 影響農(nong) 民種糧積極性。
為(wei) 了幫助農(nong) 民種田從(cong) “靠經驗”向“靠科技”轉變,寶田村建起了省級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區。示範區內(nei) 新建了智能浸種催芽車間,相比過去農(nong) 民在傳(chuan) 統土炕上催芽,大幅提升了出芽率,保證芽齊芽壯,以確保後期產(chan) 量。在智能浸種催芽車間不遠處,200多座育秧大棚裏,秧苗長勢喜人。
“我們(men) 采用標準秧盤,你看苗長得又齊又壯。5月中旬氣溫回暖達到插秧要求,就能夠大麵積插秧了。”寶田現代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康樹軍(jun) 指著眼前的秧苗說,標準秧盤起秧時更便捷,用插秧機提升了效率。合作社還擁有各類大型機械30多台(套),服務於(yu) 全村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應對農(nong) 村勞動力減少、人力成本抬升的難題。
與(yu) 綏棱縣相鄰的慶安縣,是國家地理標誌產(chan) 品“慶安大米”的種植地,今年水稻種植麵積近150萬(wan) 畝(mu) 。在慶安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展示基地的田間地頭,能看到高清攝像頭、小型氣象站、溫濕度傳(chuan) 感器等農(nong) 業(ye) 物聯網係統的前端設備。通過終端數據平台,技術人員可以獲得耕地信息、土壤信息、氣象信息等數據,實現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程監控、數據記錄分析等功能。
“我們(men) 推廣應用水稻超早缽育、缽體(ti) 擺栽、稻鴨共育、節水控灌、無人機綠色防控等技術,集成推廣無人機施肥、植保立體(ti) 化生產(chan) 管理模式,結合植保監測、農(nong) 業(ye) 物聯網,大幅提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和標準。”慶安縣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中心主任範軍(jun) 說。
推廣應用先進技術
創建噸糧田,要因地製宜采用先進技術。地處鬆嫩平原西部風沙幹旱地區的北大荒集團齊齊哈爾分公司,今年把推廣應用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ti) 化技術作為(wei) 提升糧食產(chan) 能的重要舉(ju) 措。
4月下旬,地處黑龍江第一積溫帶的泰來農(nong) 場率先開始玉米大麵積播種。與(yu) 以往不同的是,大型播種機在播種的同時,將一條條黑色的滴管埋在了距離地麵2厘米至3厘米的淺土層中,覆土鎮壓一氣嗬成。這條黑色的滴灌帶將伴隨玉米整個(ge) 生育期,在拔節、抽雄吐絲(si) 、灌漿等關(guan) 鍵時期,及時為(wei) 玉米提供水分和養(yang) 料。
“玉米大壟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ti) 化技術,能讓我們(men) 播種後第一時間對種子進行給水,保證芽齊、芽壯、出苗一致,不僅(jin) 省工省時,還能提高肥效的利用率,為(wei) 玉米穩產(chan) 增產(chan) 、創建噸糧田提供可靠保障。”北大荒集團齊齊哈爾分公司泰來農(nong) 場有限公司黨(dang) 委委員、副總經理趙忠忱說。
2021年,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ti) 化技術首先在綠色草原牧場小範圍試驗,玉米產(chan) 量就達到每畝(mu) 819.77公斤,是該場類似條件地塊近年來常產(chan) 的近1.26倍。2022年,北大荒集團齊齊哈爾分公司將滴灌麵積擴大到3.6萬(wan) 畝(mu) ,並有針對性設置不同區域的滴灌標準化示範田布點,泰來農(nong) 場玉米滴灌示範田每畝(mu) 實收1120公斤,實現了玉米噸糧田。
當地種植戶常說,“遇到春旱扒層皮,刨坑、坐水、保苗,春旱烤的是苗,熬的是人”。每一粒播進地裏的種子都可能遭遇伏旱和大風高溫天氣,遇到這種自然條件,糧食想穩產(chan) 都難。為(wei) 把“旱帽子”摘掉,實現旱地突圍,無膜淺埋滴灌水肥一體(ti) 化技術的引入,成為(wei) 破解旱田增產(chan) 增收難題的重要舉(ju) 措。
兩(liang) 年來滴灌示範地塊的增產(chan) 效果,讓當地種植戶看到了先進技術的優(you) 勢。相較傳(chuan) 統的灌溉方式,無膜淺埋滴灌技術能更加有效地調節土壤的水分和養(yang) 分,不存在膜下滴灌的地膜回收難、白色汙染重等問題,同時也讓本區域玉米產(chan) 量得到大幅提升,單產(chan) 可提高200公斤至300公斤,保障本地區玉米的穩產(chan) 高產(chan) 。
“我們(men) 這裏比較幹旱,灌溉條件有限,不容易出苗,而且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應用了新技術好多了,滴灌管鋪好後,能及時給水給肥,還降低了成本,種地更省心,效益也增加了。”泰來農(nong) 場種植戶劉岩峰說。
今年,齊齊哈爾分公司將推廣滴灌13萬(wan) 畝(mu) ,通過提升農(nong) 機環節作業(ye) 質量,強化農(nong) 時農(nong) 事方麵管理,引導種植者、土地經營者轉變旱田粗放管理觀念,提升農(nong) 業(ye) 標準,實現滴灌地塊平均畝(mu) 產(chan) 提高15%以上,將會(hui) 有更多地塊實現創建玉米噸糧田的目標。
轉換生產(chan) 經營方式
創建噸糧田,不僅(jin) 需要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技全方位發力,更要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經營方式上實現變革。通過發展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讓小農(nong) 戶融入現代大農(nong) 業(ye) ,改變傳(chuan) 統小農(nong) 生產(chan) 方式,實現有限的土地多產(chan) 糧、產(chan) 好糧。
記者來到綏棱縣克音河鄉(xiang) 九井村,這個(ge) 戶籍人口1700多人的村子,留守人口隻有300多人,麵臨(lin) 農(nong) 村空心化、勞動力老齡化問題。農(nong) 忙時節種地難、種地收入低等問題曾困擾著村子。如何讓地有人種、種得好?
“村裏人大多數外出務工,閑置土地以前都是流轉出去,每坰地流轉費用約1.3萬(wan) 元。現在通過土地托管,合作社負責全村土地耕種管收全過程的生產(chan) 經營,到年底集中分紅。去年,村民每坰地分紅2.2萬(wan) 元,相比自己種地和把土地流轉出去都要多掙錢。”九井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監事馮(feng) 喜文告訴記者,合作社雇傭(yong) 年富力強的農(nong) 機手生產(chan) ,比一家一戶單打獨鬥提高了生產(chan) 效率。土地托管後,農(nong) 民還能抽身從(cong) 事其他工作。
據測算,通過統一整地、統一供種、統一耕作、統一施肥、統一用藥、統一管理、統一銷售、集中分配等模式,每畝(mu) 可降低種植成本70元左右。由於(yu) 規模經營,大型機械不跑空車,每畝(mu) 可節約成本15元左右。通過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技集約配套,有效促進糧食增產(chan) 。
“到2022年末,全村糧食產(chan) 量、托管麵積實現四連增。大豆最高每坰產(chan) 達到8300斤,玉米最高每坰產(chan) 達到3.2萬(wan) 斤,土地托管1.2萬(wan) 畝(mu) ,基本上實現了整村土地托管。”九井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蔣慶財說。
作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國家隊”,北大荒集團積極將墾區先進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移植到地方,推進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2022年,北大荒集團北安分公司實施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麵積達到491萬(wan) 畝(mu) ,輻射11個(ge) 縣(市),增產(chan) 糧食1.72億(yi) 斤,有力帶動了農(nong) 村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發展。
“創建噸糧田,要在規模化、標準化、專(zhuan) 業(ye) 化種植上發力。”北大荒集團北安分公司農(nong) 業(ye) 發展部總經理遲宏偉(wei) 說,北安分公司將多年積累的栽培技術和管理標準進行總結、提煉,構建了一整套科學、完整、高效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科技體(ti) 係。通過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打破了墾區和地方的行政、地域界限,有力推進區域農(nong) 業(ye) 一體(ti) 化發展,新技術、新措施、新模式得以廣泛推廣應用,有效提升糧食產(chan) 能。
創建噸糧田,提高糧食產(chan) 能,小農(nong) 生產(chan) 方式亟待轉變,需加快建立現代農(nong) 業(ye) 經營體(ti) 係。通過優(you) 化土地、人才、科技等要素配置,實現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益提升、推動農(nong) 業(ye) 轉型升級。黑龍江提出,到2025年將發展示範家庭農(nong) 場2萬(wan) 個(ge) ,省級以上農(nong) 民合作社示範社1150個(ge)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程托管服務麵積達到6000萬(wan) 畝(mu) 。
“黑龍江將全力實施千萬(wan) 噸糧食增產(chan) 計劃,為(wei) 全國新一輪千億(yi) 斤糧食產(chan) 能提升行動提供強有力支撐。”黑龍江省委書(shu) 記許勤表示,黑龍江將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省,努力在農(nong) 業(ye) 強國建設中率先突破、作出示範、當好排頭兵。
吳 浩(來源:經濟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