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職校工作重心在哪
明確關(guan) 鍵點·夯實支撐點·把握側(ce) 重點
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建設,職校工作重心在哪
作者:邱敏蓉(共青科技職業(ye) 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產(chan) 教融合是現代職業(ye) 教育的基本特征。近年來,為(wei) 了促進職業(ye) 教育人才培養(yang) 供給側(ce) 與(yu) 產(chan) 業(ye) 需求側(ce) 的全要素融合,增強職業(ye) 院校的“關(guan) 鍵辦學能力”,服務學生成長和高質量就業(ye) ,國家先後出台了《關(guan) 於(yu) 深化產(chan) 教融合的若幹意見》《關(guan) 於(yu) 推動現代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guan) 於(yu) 深化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建設改革的意見》等係列文件,聚焦產(chan) 教融合,形成了係統的政策引導和製度設計。職業(ye) 院校在深化產(chan) 教融合的探索中,以市域產(chan) 業(ye) 為(wei) 依托、行業(ye) 標準為(wei) 參照、企業(ye) 需求為(wei) 重點,通過專(zhuan) 業(ye) 布局優(you) 化、專(zhuan) 業(ye) 標準構建和“三教”改革創新,在搭建兼具人才培養(yang) 、創新創業(ye) 、促進產(chan) 業(ye) 發展等功能的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方麵進行了有益嚐試,為(wei) 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效支撐。
明確關(guan) 鍵點:
對接市域主導產(chan) 業(ye) 構建特色專(zhuan) 業(ye) 集群
職業(ye) 教育作為(wei) 與(yu) 國民經濟發展緊密相連的一種教育類型,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升區域競爭(zheng) 力等方麵發揮重要支撐作用。人才是引領與(yu) 支撐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要素,而專(zhuan) 業(ye) 則是人才聚集和人才培養(yang) 的載體(ti) 。因而,職業(ye) 院校要有效發揮其功能,就必須立足區域主導產(chan) 業(ye) 設置專(zhuan) 業(ye) ,構建與(yu) 產(chan) 業(ye) 鏈關(guan) 聯的專(zhuan) 業(ye) 群,形成與(yu) 區域發展戰略和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高度契合的專(zhuan) 業(ye) 布局。
在筆者看來,對接地方主導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專(zhuan) 業(ye) 布局、構建特色專(zhuan) 業(ye) 群,是職業(ye) 院校主動搭建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的關(guan) 鍵舉(ju) 措。因此,職業(ye) 院校應立足特色專(zhuan) 業(ye) 群深化產(chan) 教融合,與(yu) 行業(ye) 、企業(ye) 和依托城市形成密切合作的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
職業(ye) 院校特色專(zhuan) 業(ye) 群的構建,應遵循“核心專(zhuan) 業(ye) +支撐專(zhuan) 業(ye) +拓展專(zhuan) 業(ye) +智能化專(zhuan) 業(ye) ”的組合邏輯。依據主導產(chan) 業(ye) 需求,確定核心專(zhuan) 業(ye) ;依據主導產(chan) 業(ye) 的關(guan) 鍵共性技術,確定支撐專(zhuan) 業(ye) ;依據主導產(chan) 業(ye) 鏈中的配套延伸性產(chan) 業(ye) 鏈,確立拓展專(zhuan) 業(ye) ;按照以核心專(zhuan) 業(ye) 和支撐專(zhuan) 業(ye) 帶動並促進信息技術、智能製造和智慧管理等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協調發展的思路,確定智能化專(zhuan) 業(ye) 。
建好建優(you) 職業(ye) 院校特色專(zhuan) 業(ye) 群,還應圍繞地方重點產(chan) 業(ye) 的轉型升級,與(yu) 地方主導產(chan) 業(ye) 的龍頭企業(ye) 合作共建技術研究與(yu) 服務平台、職業(ye) 人才培訓基地等。依托上述平台,推動學校與(yu) 地方主導產(chan) 業(ye) 互融互通,在不斷深化產(chan) 教融合過程中,逐步成為(wei) 區域主導產(chan) 業(ye) 的技術服務高地,新技術推廣的培訓高地。
夯實支撐點:
對接行業(ye) 技術與(yu) 人才標準 構建專(zhuan) 業(ye) 標準體(ti) 係
為(wei) 了有效發揮特色專(zhuan) 業(ye) 群在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中的關(guan) 鍵作用,為(wei) 聯合體(ti) 中行業(ye) 企業(ye) 所需人才的培養(yang) 與(yu) 培訓貢獻“學校方案”,職業(ye) 院校應主動尋求行業(ye) 機構的指導與(yu) 支持;要對應市域主導產(chan) 業(ye) 的崗位群,以相關(guan) 領域的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如實施方案、管理規則、培訓大綱、職業(ye) 資格標準等)、企業(ye) 標準(如龍頭企業(ye) 的崗位標準、職業(ye) 資格標準等)為(wei) 指導綱要,通過與(yu) 行業(ye) 龍頭企業(ye) 合作,共同研製特色專(zhuan) 業(ye) 群的科學規範、可借鑒的國際人才培養(yang) 方案和課程標準,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範等產(chan) 業(ye) 先進元素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nei) 容,逐步建立特色專(zhuan) 業(ye) 群的培養(yang) 與(yu) 培訓標準體(ti) 係。通過專(zhuan) 業(ye) 質量標準體(ti) 係建設,提升專(zhuan) 業(ye) 水平,引領課程建設,形成產(chan) 業(ye) 、技術變革與(yu) 教學改革的同頻共振,從(cong) 而解決(jue) 職業(ye) 院校人才培養(yang) 與(yu) 區域需求和行業(ye) 需求匹配度不高、質量保障度不強等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職業(ye) 院校要在建設專(zhuan) 業(ye) 標準,使之逐步與(yu) 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企業(ye) 標準等行業(ye) 標準實質等效的基礎上,積極爭(zheng) 取與(yu) 行業(ye) 共建“雙師型”教師培訓與(yu) 實踐基地、行業(ye) 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行業(ye) 職業(ye) 資格證書(shu) 考試基地等,進一步夯實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合作的支撐點。
此外,職業(ye) 院校應立足特色專(zhuan) 業(ye) 群的培訓基地,積極開展麵向企業(ye) 職工的新技術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麵向高校應屆畢業(ye) 生、新生代農(nong) 民工、退役軍(jun) 人、城鄉(xiang) 待業(ye) 人員、殘疾人等社會(hui) 群體(ti) ,開展就業(ye) 再就業(ye) 培訓,助力地方建設學習(xi) 型城市和技能型社會(hui) 。
把握側(ce) 重點:
與(yu) 企業(ye) 協同推進改革 完善人才培養(yang) 支撐體(ti) 係
為(wei) 了有效發揮職業(ye) 院校在市域產(chan) 教聯合體(ti) 中人才培養(yang) 與(yu) 培訓的支撐作用,保障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ang) 質量,職業(ye) 院校須立足特色專(zhuan) 業(ye) 群,加強與(yu) 行業(ye) 龍頭企業(ye) 的深度合作,主動吸納合作企業(ye) 參與(yu) 課程設置、教材開發、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合作共建專(zhuan) 業(ye) 群教學資源庫,共建實踐教學、技術研發、生產(chan) 實習(xi) 、培訓服務等多位一體(ti) 的實習(xi) 實訓平台;與(yu) 行業(ye) 龍頭及知名企業(ye) 共建產(chan) 業(ye) 學院,並以此為(wei) 依托,聚焦“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不斷強化職業(ye) 教育人才培養(yang) 支撐體(ti) 係。
一是強化“雙師”素質。進一步規範“雙師型”教師和“雙師素質”的培養(yang) 與(yu) 管理,與(yu) 企業(ye) 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yang) 培訓基地,落實教師定期到企業(ye) 實踐的規定,鼓勵並支持企業(ye) 技術骨幹到學校任教,推進校企互聘、崗位互換的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同時,可考慮在學校設立“雙師型”名師工作室、專(zhuan) 業(ye) 技能大師工作室等,為(wei) 技術服務團隊、教學創新團隊的培育和青年教師的成長提供資源與(yu) 平台。
二是改進課程內(nei) 容。首先,立足特色專(zhuan) 業(ye) 集群,按照生產(chan) 實際和崗位需求開發模塊化、係統化的實訓課程體(ti) 係,實現“崗課融通”。其次,積極實行“1+X”證書(shu) 製度,把職業(ye) 技能等級證書(shu) 所體(ti) 現的先進標準融入人才培養(yang) 方案,實現“課證銜接”。再次,建立校賽、省賽、國賽等多級聯動技能競賽體(ti) 係,引導學生在參加技能競賽的訓練中,強化崗位專(zhuan) 項技能,升華考證專(zhuan) 題內(nei) 容,展示實訓課程技能。立足校企合作,及時更新課程標準,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範、典型生產(chan) 案例及時納入教學內(nei) 容;適應模塊化教學改革,創新教材體(ti) 例,開發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ce) 式教材和信息化配套資源。
三是深化課程改革。學校以模塊化課程設計引領課程改革,開展項目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yu) 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為(wei) 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可在企業(ye) 參與(yu) 下,為(wei) 特色專(zhuan) 業(ye) 群構建“技、能、創”“三進階”實踐課程體(ti) 係,包括“崗課賽證”相融通、由“技”到“能”的實訓課,“興(xing) 趣小組”與(yu) “專(zhuan) 業(ye) 社團”相銜接、由“能”到“創”的活動課,“專(zhuan) 利”與(yu) “創賽”相結合、由“創”到“用”的項目課。適應課程教學改革,還要構建以學習(xi) 成果為(wei) 導向的教學評價(jia) 體(ti) 係,重視形成性評價(jia) 與(yu) 過程評價(jia) ,強化實習(xi) 實訓的表現性評價(jia) 。為(wei) 支持“課堂革命”,學校應強化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建立校、省和國家三級教學能力競賽體(ti) 係,通過“以賽代訓”,引導教師團隊對接職業(ye) 標準和工作過程,探索分工協作的模塊化教學組織方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