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網評論員:打擊演唱會“黃牛”,不妨借鑒鐵路部門的經驗

發布時間:2023-05-16 09:51:00來源: 光明網

  【閱讀提示】“史上最難搶票”演唱會(hui) 背後,黃牛為(wei) 何如此囂張

  光明網評論員:近期,國內(nei) 演唱會(hui) 市場的熱度持續升溫,演出場次、觀眾(zhong) 人數、票房收入都較去年同期明顯上漲,一些熱點演出更是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然而,粉絲(si) “掐點搶都搶不著”的門票,在一些二手平台上卻能買(mai) 到,隻不過票價(jia) 高得令人咋舌。

  粉絲(si) 盛宴變成了“黃牛”狂歡,好不容易放開的演出市場,不能以這種方式“複蘇”。打擊“黃牛”非法倒票,已成為(wei) 規範票務市場的當務之急。據報道,今年4月至6月,北京多部門聯合開展打擊演出票務市場“黃牛”非法倒票的專(zhuan) 項整治工作。4月29日和5月13日,在韓紅演唱會(hui) 和任賢齊演唱會(hui) 開始前夕,北京多部門聯合行動,抓捕非法倒票擾序人員共20人。

  近些年來,“黃牛”非法倒票,已經形成灰色產(chan) 業(ye) 鏈。他們(men) 有的操控完整的人工搶票產(chan) 業(ye) 鏈,雇傭(yong) 人員進行搶票,拿到票後再高價(jia) 轉賣;有的利用技術手段大量刷票,之後再轉賣牟利;更有甚者,他們(men) 與(yu) 主辦方、售票平台沆瀣一氣,內(nei) 外串聯,惡意壓票,刻意抬高票價(jia) 出售,嚴(yan) 重擾亂(luan) 了演出票務市場。

  開展專(zhuan) 項行動,重拳打擊“黃牛”,這無疑給粉絲(si) 出了口惡氣。同時,這對規範票務市場秩序、促進演出市場恢複也有積極作用。但是,也要看到,“黃牛”之所以冒著違法的風險倒票,核心在於(yu) 囤票倒票能夠牟取巨大利益。如果既往的售票、轉票、檢票的規則沒有變化,那麽(me) 試圖火中取栗的人就絕不會(hui) 收手,即便抓了這20名“黃牛”,還會(hui) 有別的“黃牛”出現。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非法倒票能獲利,根源在於(yu) 演出票能夠私下自由流轉,所以治本之策還得靠“強實名”,實行實名製購票實名製入場,不得轉贈轉售。就會(hui) 從(cong) 根本上杜絕“黃牛”的生存空間。這倒不是什麽(me) 新辦法,想當年,無數倒賣火車票的“黃牛”,就是在“強實名”的規則下消遁無形。

  當然,演出票務市場不是火車票市場,後者公益性更強,購票規則要突出保障機會(hui) 公平;而前者商業(ye) 性更強,這對製度設計提出更多元的要求。例如,一些演出設有一定比例的內(nei) 部贈票,要求這些贈票匿名且允許流轉。而按照文旅部的最新規定,“麵向市場公開銷售的營業(ye) 性演出門票數量,不得低於(yu) 核準觀眾(zhong) 數量的70%”。如果一步到位實行“強實名”有困難,那麽(me) 是否可以探索實行“雙軌製”,即對這至少70%的公開銷售門票,實行實名製購票實名製入場,從(cong) 而消解“黃牛”的生存空間。

  從(cong) 技術上來說,實行實名製購票實名製入場,並沒有什麽(me) 難度,鐵路出行“身份證+刷臉”早已廣泛應用。關(guan) 鍵是要有改革動力,並精心籌劃好正常購票觀眾(zhong) 退票、個(ge) 人生物識別信息保護等配套製度。期待相關(guan) 部門不斷摸索出更合適的方案,係統長遠地解決(jue) 演出票務市場的“黃牛”問題。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