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讓樹”裏有深意(縱橫)
為(wei) 一棵樹讓一條路,值嗎?
前不久,北京市密雲(yun) 區新城子鎮的一棵“超高齡”古側(ce) 柏長出新葉,生機勃勃,引起廣泛關(guan) 注。很多人不知道,這棵古樹一度遭遇生存危機:省級公路從(cong) 樹旁經過,加上不透氣不透水的擋牆,使得古樹根係伸展不開,難以吸收足夠養(yang) 分。為(wei) 給古樹充分的生存空間,當地不但拆了擋牆,還將影響它生長的公路“挪”遠了。
這些年這樣的例子越來越多。在天津市北辰區宜興(xing) 埠鎮,因拓寬道路,一棵樹齡超200歲的鴛鴦古槐從(cong) 街邊“跑”到了路中間。為(wei) 保護這棵古樹,規劃建設部門在路中間設置綠島,讓路“繞道”而行。還有的地方為(wei) 避讓古樹,對高速公路施工線路進行調整變更……
古樹曆經滄桑,承載著一個(ge) 地方的曆史記憶,兼具文化價(jia) 值和生態價(jia) 值。為(wei) 古樹讓路,保護的不僅(jin) 是一棵樹,更是在傳(chuan) 承和保護一段曆史記憶。當然,“讓”的代價(jia) 會(hui) 增加經濟成本,但很多時候判斷“該”與(yu) “不該”,不能僅(jin) 僅(jin) 用金錢作為(wei) 標準來衡量。
“路讓樹”,讓出的是什麽(me) ?
為(wei) 樹讓路帶來的是生態之美。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發展的內(nei) 在要求和底色。城市從(cong) 來不是鋼筋水泥的代名詞,保護一棵古樹、植下一方綠地,讓城市融入大自然,展現生態之美,是建設宜居城市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為(wei) 樹讓路帶來的也是鄉(xiang) 愁記憶。一棵古樹、一座老建築、一條老街,背後都有一段故事。它們(men) 是記憶的載體(ti) ,也是人們(men) 割不斷、舍不掉的情感和精神寄托。鄉(xiang) 愁記憶留住了,沉澱的是文化底蘊,彰顯的是一個(ge) 地方的獨特氣質。
“禮讓”大自然,投入更大成本、短期看不到收益,表麵看是“吃了虧(kui) ”,實則算的是大賬、長遠賬、整體(ti) 賬,錨定的是生態與(yu) 發展共贏。比如有的地方有山有水、古木參天,將綠色資源變成發展優(you) 勢,種樹、養(yang) 魚、建民宿,引來八方遊客;還有的地方發展循環農(nong) 業(ye) ,把作物秸稈加工成飼料,對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保護了生態環境,也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生活因生態而美,產(chan) 業(ye) 因生態而興(xing) 。要給生態留足空間,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從(cong) 服務日常生活到推進產(chan) 業(ye) 發展,將綠色發展理念落實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每一個(ge) 環節、每一處角落。這些細節裏的“綠色”匯聚起來,就是百姓幸福生活的底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能。
(摘編自《天津日報》)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22日 05 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