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共同維護學生心理健康
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調研團隊於(yu) 南京市江寧區麒麟街道晨光社區開展親(qin) 子心理團輔活動。 王嘉秣 攝
近年來,由於(yu) 各種因素的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頻發,受到社會(hui) 各界的廣泛關(guan) 注。黨(dang) 和國家高度重視下一代的心理健康工作,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為(wei) 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學生心理健康素養(yang) ,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麵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zhuan) 項行動計劃(2023—2025年)》,其中也提到“隨著經濟社會(hui) 快速發展,學生成長環境不斷變化,疊加新冠疫情影響,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更加凸顯”,並部署了相關(guan) 重點工作,進一步為(wei) 家校社協同加強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
動態篩查:多維度準確把握學生心理狀態
預防並化解中小學生的潛在心理危機,是青少年心理危機幹預工作的重要環節,而這離不開對學生心理狀態科學持續的動態評估。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往往具有隱蔽性和發展性。調研發現,大部分出現青少年心理危機的個(ge) 案集中在青春期的早、中期階段,他們(men) 很多生活在那些家庭結構、氛圍或家庭教養(yang) 方式有高危因素的家庭中。現有的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篩查體(ti) 係可能更多測評的是具有明顯障礙的抑鬱、焦慮等心理問題,而較難檢測出高危家庭的低心理韌性學生的潛在風險。因此,要準確把握當前中小學生心理變化趨勢,做到有針對性的預防,需要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建立多維度動態篩查機製。
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中小學生心理韌性調研團隊創新建立了“雙維雙向”篩查建檔機製。“雙維”,指的是“問題—韌性”雙維度篩查,即在心理危機篩查工具中兼容了抑鬱、焦慮等障礙性問題篩查維度和以心理韌性為(wei) 代表的常態篩查維度。通過匹配分析劃分出4種風險等級:高危脆弱型(危機型)、低危脆弱型(衝(chong) 動型)、高危堅韌型(自強型)和低危堅韌型(穩定型),為(wei) 更為(wei) 科學係統地對不同類型學生進行關(guan) 注、指導與(yu) 幹預奠定了基礎。
“雙向”,指通過“家庭—學校”兩(liang) 種渠道,對學生心理發展與(yu) 成長信息進行收集與(yu) 驗證,係統地對教師和家長進行社會(hui) 調查,構建不同風險等級學生的生活環境畫像,動態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以更全麵、準確地判斷和評估學生心理狀況,達到提升篩查準確率、降低危機發生率及提高資源利用率的目標。
為(wei) 了更好地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信息進行整合,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hui) 之間的協同,調研團隊構建了基於(yu) 數字化平台的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共建共享機製,通過給家長、心理老師、班主任、社區誌願者等不同相關(guan) 人員授予權限,定期向平台匯聚學生成長信息,進行心理檔案的動態更新,形成多維動態的“一人一檔”共建共享模式。通過該機製,家校社三方可通過授權查詢檔案信息,及時發現有潛在心理危機的中小學生,以及在危機事件發生後可以采取更具針對性的幹預措施,提供持續的科學指導與(yu) 評估。
心育課程:通過融合機製培養(yang) 學生心理韌性
加強學生心理韌性的培養(yang) 可以有效降低心理危機的發生率。中小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下簡稱“心育課程”)是培養(yang) 學生心理韌性的重要渠道。如何全麵提升和保證心育課程效果?我們(men) 分別以學校、家庭和社區為(wei) 核心設計了心育課程協同融合機製。課程根據學校、家庭、社區的各自特點分別展開,並融合三方力量共同推進落地。
一是以學校規範課程為(wei) 核心,融合家庭與(yu) 社區資源。學校規範的心育課程可分為(wei) 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方麵是心育專(zhuan) 項課程,另一方麵是心育學科課程。心育專(zhuan) 項課程是指學校列入教學計劃的專(zhuan) 門心育課程,心育學科課程是指在學校所開展的德智體(ti) 美勞各科課程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要素,鼓勵各科教師在學科授課過程中提升心育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ang) 學生的心理韌性。同時,還要有針對性地將課程拓展到家庭生活和社區活動中,以增強學校心育課程的實踐性與(yu) 生活化。
二是以家庭生活課程為(wei) 核心,融合學校心育目標與(yu) 社區心育資源。學校要結合各學段學生家庭生活的主要場域,融合學校心育目標與(yu) 內(nei) 容,開發諸如“家務勞動中的韌性體(ti) 驗”“同胞互動中的情緒韌性”等課程主題。家庭生活化心育課程要融合學校評價(jia) 和社區拓展,通過校家社協同,以家庭生活為(wei) 載體(ti) ,學校加強指導與(yu) 引領,同時鼓勵家長引導孩子參與(yu) 社區活動,豐(feng) 富社區心育資源。
三是以社區活動課程為(wei) 核心,推動心育課程活動化和社區活動心育化。學校要積極和社區保持溝通,開發以社區活動為(wei) 核心的活動性心育課程,比如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在社區開展相關(guan) 的心育活動,鼓勵學生和家長聆聽勞模分享、共同參與(yu) 社區服務型勞動等,在此過程中提升孩子的意誌品質和心理韌性。
協同幹預:全方位關(guan) 注減少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
內(nei) 心脆弱的高危學生一般可以分為(wei) 隱性和顯性兩(liang) 類,顯性的高危學生常會(hui) 得到較為(wei) 專(zhuan) 業(ye) 的持續關(guan) 注,而隱性的高危學生因為(wei) 未表現出明顯症狀,常常容易被忽視。為(wei) 了更好地對每一個(ge) 心理高危學生進行有效關(guan) 注與(yu) 幹預,需要建設“全時全程”的家校社心理危機聯席幹預機製,以減輕學生突發心理危機帶來的危害和損失。
“全時”協同幹預即高危學生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以實際監護人為(wei) 核心展開的協同幹預措施。如孩子從(cong) 起床到上學前,家庭和社區需要做到協同幹預,避免一些孩子離開家庭後在社區流連、不去學校上學的情況發生。社區在上學時間如發現未成年人,要及時和孩子家庭溝通聯係;學校要通過多員協同關(guan) 注的方式保證學生得到及時的幫助與(yu) 幹預。如通過同學、班主任、科任教師、心理老師、後勤、門衛等各方協同關(guan) 注,為(wei) 處於(yu) 心理高危狀態的孩子織密一張關(guan) 注、保護與(yu) 幹預的網絡。
“全程”協同幹預分為(wei) 二次評估、預警鎖定、預警處置、進行轉介四步流程。二次評估階段需要心理老師聯合班主任與(yu) 家長,從(cong) 心理韌性、危機事件、環境因素等多維度對心理異常學生進行二次評估;預警鎖定環節,可通過心理檔案查閱學生的曆次普測數據和動態數據圖,組成心理危機預警小組;預警處置階段,家校社應形成對預警鎖定學生的全方位監控,發現學生的異常行為(wei) 變化可以依托共享機製實現三方信息同步,及時進行幹預,避免學生出現突發行為(wei) ;轉介階段,對已表現出嚴(yan) 重心理危機和自殺傾(qing) 向的學生,要及時進行學校、家庭、醫院聯席幹預。
總之,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維護需要家校社全域、全程和全員的關(guan) 注、參與(yu) 和支持,從(cong) 而為(wei) 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構建良好的社會(hui) 環境和心理生態。
(作者單位係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