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 】聽,茶馬古道上的千年回響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 】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 徐鑫雨 李曉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阮紫嫣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澄澄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曾有這樣一部膾炙人口的電影——《山間鈴響馬幫來》。
這部由於(yu) 洋、孫景璐主演的劇情片,講述了這樣一個(ge) 故事:解放初期,隱藏在雲(yun) 南苗寨開小店的蔣匪幫殘餘(yu) 分子李三不斷抬高食鹽的售價(jia) ,妄圖破壞人們(men) 安定的生活。人們(men) 迫切地希望政府的馬幫趕快到來,以期賣出自己的糧食和棉花,買(mai) 到生活所需的鹽、用品和農(nong) 具。在邊防軍(jun) 和當地群眾(zhong) 的配合下,蔣匪幫殘餘(yu) 被消滅在界河邊上,政府的馬幫終於(yu) 來了,市場上,人們(men) 滿意地選購著自己需要的物品。
說到馬幫,就不能不提到茶馬古道。
夏初,記者與(yu) 雲(yun) 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李旭、曆史所研究員蔣文中相約,沿茶馬古道,感受滄海桑田的變遷。
“茶馬古道始於(yu) 唐,興(xing) 於(yu) 宋,繁盛於(yu) 明清。”李旭曾百餘(yu) 次踏勘茶馬古道,和記者談起曆史,興(xing) 致勃勃:“唐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和親(qin) ,令吐蕃‘漸慕華風’,特別是她們(men) 帶來的茶葉,因能解肉食之腥、青稞之熱而大受歡迎。但青藏高原並不產(chan) 茶,抓住商機的茶商、馬幫,將大量川滇茶葉銷往青藏,再將青藏良馬帶回。他們(men) 牽馬引騾踩出的這條商道,也因‘茶馬互市、馬幫運輸’而被後人稱為(wei) ‘茶馬古道’。”
至宋代,中央政府正式建立“以茶易馬”的互市製度,使茶馬古道愈發興(xing) 盛。據統計,北宋時,僅(jin) 四川,年產(chan) 3000萬(wan) 斤茶中超過半數銷往青藏,而從(cong) 青藏交換來的良馬,每年萬(wan) 餘(yu) 匹之多。這樣的盛景,一直延續到民國末年。
雖名為(wei) “道”,但在一千多年的發展中,茶馬古道已經成為(wei) 一張縱橫八方、連綴山海的路“網”——闖出橫斷山脈,橫穿青藏高原,跨越大渡河、岷江、金沙江、雅礱江、雅魯藏布江、瀾滄江,內(nei) 貫黔、滇、川、藏、甘、青、寧等省區,外達南亞(ya) 、西亞(ya) 、中亞(ya) 、東(dong) 南亞(ya) 各國。僅(jin) 滇藏道、川藏道南北兩(liang) 條主線,長度便逾4000公裏,加上眾(zhong) 多支線、附線,總長至少萬(wan) 餘(yu) 公裏。
“這張路網不僅(jin) 是古代西南地區商貿要道,也是中華文明廣為(wei) 傳(chuan) 播的交流之道,是促進民族和睦、維護邊疆安全的團結之道,在挽救民族危亡的重大時刻,還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李旭說,“在抗戰最艱難的日子裏,日軍(jun) 對中國實行海上封鎖,滇緬公路也被迫中斷。從(cong) 印度噶倫(lun) 堡、加爾各答,經由拉薩轉道至麗(li) 江的茶馬古道,一時成為(wei) 中國西南主要的國際運輸通道!”
無論在唐詩宋詞的吟誦中,還是民間傳(chuan) 唱的趕馬調裏,茶馬古道,總是伴著風情與(yu) 浪漫。但是,曆史上的茶馬古道,卻凶險無比。“每次運輸,短則數月,長則半年。一路崇山峻嶺,平均海拔超過2500米,要登險峰、越深澗,隻能以最原始的馬馱、人背,甚至溜索渡江方式運送貨物。經常會(hui) 遭遇疾風暴雨、冰雪嚴(yan) 寒,稍有不慎還可能墜落深崖。正所謂‘崎嶇鳥道鎖雄邊,一路青雲(yun) 直上天’!”蔣文中感歎。
在茶馬古道滇藏道的源頭——西雙版納猛臘縣易武鎮,四周的茶山蔥鬱秀美,一路走過,撲鼻是茶葉的清香。進山采貨的茶商、慕名而來的茶友絡繹不絕。
“全鎮農(nong) 民80%以上的經濟收入來自茶葉!”易武鎮文化站站長刀易學告訴記者,“4月底,我們(men) 剛剛舉(ju) 辦了貢茶文化節和鬥茶大會(hui) ,熱鬧得很。”
在昔日普洱茶運向東(dong) 南亞(ya) 的“始發站”——普洱市寧洱縣,百年前為(wei) 商旅渡河而建的風雨橋上,“浩蕩馬幫到此暫時避雨樓身”字樣仍存。在古橋凝視下,新一代寧洱茶人辦起了茶葉初製所,成立了茶農(nong) 合作社。“家鄉(xiang) 因茶而興(xing) ,我們(men) 這代人的使命,就是延續輝煌,實實在在闖出些新名堂!”茶馬古道驛站那柯裏村村民、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縣級傳(chuan) 承人、90後高仕興(xing) 底氣十足。
在茶馬古道上唯一尚存的古集市——大理州劍川縣沙溪古鎮寺登街區,四方街複原了馬幫集市的繁華氣息,引得遊客接踵而來。“馬鍋頭”們(men) 牽著馬兒(er) 來到林立的商鋪“下貨交易”,拴馬走進“馬店”打尖歇腳,在高大的戲台前怡然而坐,品茗看戲。歲月,似乎就凝固在這四溢茶香中……
還有更多!魯史、麗(li) 江、獨克宗、德欽……一個(ge) 個(ge) 曾因馬幫貿易興(xing) 起的古城古鎮,猶如粒粒珍珠,在這條“亞(ya) 洲的天堂走廊”上閃耀輝光。
所有的故事,依然與(yu) 茶有關(guan) 。如今,茶產(chan) 業(ye) 已是帶動彩雲(yun) 之南群眾(zhong) 增收致富的主產(chan) 業(ye) 之一。
“當年古道極盛時,獲利的也隻是大商巨賈,普通百姓依然貧苦不堪。新中國成立後,古道上的雲(yun) 茶產(chan) 業(ye) 才真正壯大起來,從(cong) 脫貧到奔富,成了福澤百姓的‘金葉子’!現在,得益於(yu) ‘一帶一路’建設、區域全麵經濟夥(huo) 伴關(guan) 係協定等重大機遇,普洱茶、滇紅茶出口到了馬來西亞(ya) 、法國等2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蔣文中說。
同樣是“道”,今日的“道”與(yu) 往昔的“道”迥然不同——新中國成立後,古道上生死跋涉的馬幫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交通網的橫空出世。
在滇東(dong) 北烏(wu) 蒙山中的昭通鹽津縣,俯瞰刀砍斧削般的石門關(guan) ,昆渝高速、內(nei) 昆鐵路、昆水公路、水道、五尺道並行穿過關(guan) 隘,如一座微縮博物館,生動展示著茶馬古道千百年來的交通變遷。
“半個(ge) 多世紀來,黨(dang) 和國家以移山心力為(wei) 大西南開辟通路。20世紀50年代初,進藏部隊十八軍(jun) 邊行軍(jun) 邊修路,修建了中國境內(nei) 首條進藏公路——康藏公路,也就是今天的川藏公路,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兩(liang) 路’精神。70年過去,在‘飛鳥難渡’的川滇藏之間,條條公路、鐵路,早已連成片、織成網。這一條條通途上奔跑的,是新時代的‘鋼鐵馬幫’!必將為(wei) 中國更美好的未來跑出加速度。”蔣文中感慨。
細看今天的大西南交通網絡圖,記者驚奇地發現:古時茶馬古道線路,與(yu) 今天的陸路交通網極其相似——214國道、318國道,分別與(yu) 茶馬古道滇藏道、川藏道基本吻合;昆磨高速,與(yu) 茶馬古道滇西南段大致貼合;成昆鐵路、成昆高速、昆瑞高速,與(yu) 茶馬古道線路總體(ti) 相似……
這不是曆史的“巧合”,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接續奮鬥在大地上留下的“詩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