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踐行“雙碳”目標既要有為更應善為
作者:劉現偉(wei) 、張文明(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濟體(ti) 製與(yu) 管理研究所)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對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高質量發展、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yi) 。國有企業(ye) 在關(guan) 係國家安全與(yu) 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ye) 和關(guan) 鍵領域占據重要地位,同時也是我國碳排放的重點單位。因而,國有企業(ye) 需要承擔起國家賦予的曆史使命,在雙碳背景下切實履行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hui) 責任,依托製度和科技創新,激發內(nei) 生動力,加快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有力支撐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國有企業(ye) 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具有多重意義(yi)
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是國有企業(ye) 必須履行的政治責任。國有資產(chan) 屬於(yu) 全民所有,國有企業(ye) 是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全體(ti) 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國有企業(ye) 關(guan) 乎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戰略安全,國有企業(ye) 的性質決(jue) 定了其必須堅持黨(dang) 的領導,這也是國有企業(ye) 賴以生存、做強做優(you) 做大的“根”和“魂”。雙碳目標是黨(dang) 中央的重大決(jue) 策部署和國家重大戰略安排,國有企業(ye) 必須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dang) 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主動履行政治責任、自覺踐行雙碳戰略。
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是國有企業(ye) 必須履行的經濟責任。國有企業(ye) 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頂梁柱”“壓艙石”的作用,對於(yu) 構建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yi) 。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國有企業(ye) 必須切實發揮好對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的戰略支撐作用,努力在貫徹落實國家雙碳目標重大決(jue) 策部署上走在前、作表率。
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是國有企業(ye) 必須履行的社會(hui) 責任。碳排放是溫室氣體(ti) 的主要來源,也是氣候變化的主因。碳排放量的日益增加,嚴(yan) 重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發展與(yu) 文明存續。人民性是國有企業(ye) 的根本屬性,國有資產(chan) 屬於(yu) 全體(ti) 人民,國有企業(ye) 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推動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力量,必須積極主動承擔更多社會(hui) 責任,更大力度地參與(yu) 碳減排。
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是國有企業(ye) 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和重要途徑。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主題,也是國有企業(ye) 在“新的趕考路上”的前進方向。在雙碳目標背景下,國有企業(ye) 既要通過國有資本布局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和能源結構調整,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又要積極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產(chan) 業(ye) 體(ti) 係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ti) 係,還要強化綠色低碳技術科技攻關(guan) 和創新應用,從(cong) 而實現自身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是國有企業(ye) 發揮自身產(chan) 業(ye) 和科技創新優(you) 勢的重要體(ti) 現。從(cong) 產(chan) 業(ye) 鏈與(yu) 價(jia) 值鏈角度看,國有企業(ye) 對生產(chan) 經營全過程和各環節的低碳發展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尤其是在能源、交通和製造業(ye) 等重點領域,能夠有效推動供給側(ce) 和需求側(ce) 協同綠色發展,加快全行業(ye) 節能降碳。同時,從(cong) 科技創新角度看,綠色低碳關(guan) 鍵核心技術與(yu) 裝備研發需要市場主體(ti) 持續不斷地投入,國有企業(ye) 在規劃、資金、技術與(yu) 人才等方麵具有較強實力,可以確保持續深入推進雙碳戰略目標落地落實。
國有企業(ye) 踐行雙碳目標要避免誤區
避免盲目製定激進的目標。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hui) 係統性變革,是一項長期而複雜的係統工程,各行業(ye) 、各領域工作相互交織,具有鮮明的整體(ti) 性、時序性、關(guan) 聯性和層次性特征。若脫離發展階段、行業(ye) 基礎和企業(ye) 實際,盲目追求高目標、一刀切,不僅(jin) 會(hui) 導致難以真正踐行雙碳戰略、實現雙碳目標,甚至還會(hui) 造成國家能源安全、行業(ye) 安全和經濟安全隱患。
避免盲目跟風。實現雙碳戰略目標,首先必須製定出清晰明確的戰略路線圖和具體(ti) 舉(ju) 措,有的企業(ye) 僅(jin) 僅(jin) 把實現雙碳目標掛在嘴上、停留在文件上,既未製定路線圖,也沒有采取切實有效具體(ti) 舉(ju) 措,更沒有抓住加快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強化綠色低碳技術科技攻關(guan) 和創新應用等重點。有的企業(ye) 雖然提出了零碳技術、固碳技術等創新方向和項目,但缺乏嚴(yan) 格的技術經濟可行性論證。
不能回避聚力突破技術瓶頸的壓力。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能源資源和產(chan) 業(ye) 結構轉型對科技創新的需求比以往任何階段都更為(wei) 迫切。然而,目前國有企業(ye) 在能源資源領域的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技術創新偏少,綠色低碳技術難以有效支撐經濟社會(hui) 綠色低碳轉型,大量關(guan) 鍵技術、核心零部件、專(zhuan) 用軟件、基礎材料仍然需要進口,重大能源科技創新產(chan) 學研“散而不強”,推動能源科技創新突破的政策機製有待完善。
注意統籌好雙碳目標與(yu) 經營業(ye) 績考核的關(guan) 係。從(cong) 長期看,國有企業(ye) 通過持續改革創新,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推動產(chan) 業(ye) 和能源結構轉型,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可以有效助推企業(ye) 實現長遠可持續發展。與(yu) 此同時,當前國有企業(ye) 經營業(ye) 績考核的核心仍然是短期利潤增長和效率提升,對企業(ye) 支撐低碳技術研發、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綠色低碳轉型關(guan) 注不足,未來需要更好統籌雙碳目標與(yu) 經營業(ye) 績考核的關(guan) 係。
國有企業(ye) 踐行雙碳目標大有可為(wei)
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國有企業(ye) 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和支柱,也是我國碳排放的重點單位,必須承擔起國家賦予的使命,在貫徹落實雙碳戰略、實現雙碳目標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實現雙碳目標要堅持積極穩妥、穩中求進、逐步實現。處理好發展和減排的關(guan) 係,堅持先立後破、節約優(you) 先、源頭減碳,供給側(ce) 和需求側(ce) 兩(liang) 端同時發力,優(you) 化能源和產(chan) 業(ye) 結構。處理好長遠和短期的關(guan) 係,以長遠規劃引領階段性任務,以短期目標的實現支撐長遠戰略目標,推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ti) 係。
分類製定雙碳戰略實施方案。目前,國有企業(ye) 分布於(yu) 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ye) ,發展情況千差萬(wan) 別,必須要結合實際、一企一策、分類製定雙碳戰略具體(ti) 目標、路徑和措施。例如,能源類企業(ye) 要堅持安全綠色降碳,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ti) 係。交通類企業(ye) 要加快推動運輸工具裝備低碳轉型,發展智能交通,降低交通全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
推動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國有企業(ye) 要立足實際、積極作為(wei) ,加快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安全、綠色、集聚、高效發展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特別是加快推進工業(ye) 領域低碳工藝革新和數字化轉型,堅決(jue) 遏製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盲目發展,大力發展高技術、高附加值的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wei) 重點,著力構建資源循環產(chan) 業(ye) 體(ti) 係。
強化綠色低碳科技創新。進一步強化國有企業(ye) 在雙碳重點領域、關(guan) 鍵環節的創新主體(ti) 地位,圍繞先進可再生能源、新型電力係統、安全高效核能、綠色高效化石能源開發利用、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等方麵,加大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及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快綠色低碳前沿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研發,加大推廣應用力度,爭(zheng) 當雙碳原創技術“策源地”和雙碳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鏈長”。
完善考評機製,加強試點示範。加快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納入國有企業(ye) 考核評價(jia) 體(ti) 係,出台實施方案,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製。鼓勵有條件的國有企業(ye) 以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升級、能源節約利用水平提升、綠色低碳技術科技攻關(guan) 和創新應用等為(wei) 重點,開展試點示範,結合實際在人才引進、金融支持、科技攻關(guan) 、評價(jia) 激勵機製等方麵大膽探索,為(wei) 助力實現雙碳目標營造良好環境,激發國有企業(ye) 內(nei) 在創新動力和活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