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用心“理解”兒童——讀長篇兒童小說《一萬種你》

發布時間:2023-05-24 09:5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徐妍(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yu) 新聞傳(chuan) 播學院教授)

  常新港的長篇兒(er) 童小說《一萬(wan) 種你》(青島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是專(zhuan) 為(wei) 兒(er) 童寫(xie) 作的,也是為(wei) 現代文學的思想與(yu) 藝術而寫(xie) 作的。

  《一萬(wan) 種你》的特別之處表現為(wei) 對長篇兒(er) 童小說藝術中的人物塑造、語言風格、結構形式等的新拓展。由肖菲菲、舒西西和被他們(men) 串聯起來的二十幾個(ge) 兒(er) 童形象,在一個(ge) 個(ge) 特定的情境裏展現出各自不同的“隱痛”。比如,幼兒(er) 時期的肖菲菲什麽(me) 都順利,卻苦於(yu) 分不清楚圖畫書(shu) 中的藏獒與(yu) 獅子;“父母都是快遞員”、甘願為(wei) 同學“跑腿”的陳果果時常被人忽視;“幾乎一次批評都沒有受過”的班長劉清小鬆也有哭得不能自控的時候;“臉油黑油黑”的赫慶林終究還是離開了小學;“說話慢”的呂威內(nei) 心記掛著敬老院裏的奶奶;“沉默寡言”的尚一諾無論如何也忘不掉“姥姥抱著她離去的事情”……這些人物形象新穎、生動、飽滿,又讓人感慨萬(wan) 千。

  小說的語言平實、天然。駕馭這樣的語言,考驗的不隻是語言的表現力,更是作家對生活的觀察力和體(ti) 察力。通過作品中關(guan) 於(yu) 人物的行動描寫(xie) 、對話描寫(xie) 、細節描寫(xie) 等,可以感知到作者如何在“人”的意義(yi) 上,而不單是“兒(er) 童”的意義(yi) 上來體(ti) 察人物形象。盡管小說與(yu) 當下長篇兒(er) 童小說的結構形式看起來相似,故事由一個(ge) 個(ge) 事件推動,但各個(ge) 故事之間並非平行結構關(guan) 係,而是縱深結構關(guan) 係。每一個(ge) 相對獨立的故事頗為(wei) 精妙,堪稱是對傳(chuan) 統小說“雖雲(yun) 短篇,頗為(wei) 長製”的經典藝術結構的一種承繼,亦是對長篇兒(er) 童小說藝術結構的一種新拓展。

  常新港在長篇兒(er) 童小說藝術上的種種拓展,使得這部小說雖然選材於(yu) 今日兒(er) 童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內(nei) 容,包括上幼兒(er) 園、上小學、上課、下課、打籃球、打雪仗、回家等,但在思想意蘊上則具有相當深邃的現代意識。

  之所以這樣說,不單是因為(wei) 這部小說新增了養(yang) 寵物貓狗、玩無人機、上網課、拍短視頻等現代生活內(nei) 容,更因為(wei) 它內(nei) 含了重新“理解”兒(er) 童的21世紀現代兒(er) 童觀。盡管小說的故事內(nei) 容可以概括當下兒(er) 童自幼兒(er) 園至小學在家庭、學校、部分社會(hui) 場景所經曆的各自不同的成長過程,但在這一過程中,哪些故事參與(yu) 了兒(er) 童的成長?如何參與(yu) 兒(er) 童的成長?作家為(wei) 何選擇這些故事?這些故事的背後所蘊含的深意是什麽(me) ?正是這些成長故事所引發的兒(er) 童問題,才構成它們(men) 在小說中被講述的動因。作家關(guan) 注的不是兒(er) 童成長的故事,而是兒(er) 童成長的問題。因此,這部小說的故事內(nei) 容既有經驗層麵的意義(yi) ,也有思想層麵的意義(yi) ,一個(ge) 個(ge) 看似平行的故事內(nei) 容卻有一個(ge) 縱深的思想構成,所有故事都旨在推動讀者思考:在21世紀中國,如何重新“理解”兒(er) 童?

  這個(ge) 問題不僅(jin) 是貫穿於(yu) 這部小說的思想主線,而且是沉潛在這部小說中百年中國兒(er) 童的曆史遠景與(yu) 現實近景。百年前,以魯迅為(wei) 代表的現代思想家發現了“兒(er) 童”。1919年,魯迅提出“一切設施,都應該以孩子為(wei) 本位”,確立“兒(er) 童本位”的中國現代兒(er) 童觀。他還提出,對兒(er) 童“開宗第一,便是理解”。這是針對成人對兒(er) 童的“誤解”而提出來的,也是批判將兒(er) 童培養(yang) 為(wei) “縮小的成人”的傳(chuan) 統教育觀。魯迅所言的“理解”,是與(yu) “指導”和“解放”結合在一起的。隻有實現三者融合,“兒(er) 童”才會(hui) 成為(wei) “人子”。百年裏,“兒(er) 童”在中國一次次重新誕生,都與(yu) 社會(hui) 的變化同步而行,兒(er) 童文學史上的“小少爺”“小公主”“小八路”“小英雄”“小大人”等形象皆源自百年中國社會(hui) 變化。當下的中國社會(hui) 加速城鎮化、網絡化、數字化,也同時催生了21世紀中國的新兒(er) 童,包括“小遊戲迷”“小手機控”“留守兒(er) 童”等新形象。在此意義(yi) 上,多維變化中的21世紀中國社會(hui) 可謂是塑造《一萬(wan) 個(ge) 你》中兒(er) 童形象的現實近景。小說中,二十幾位兒(er) 童形象被放置在21世紀背景下的家庭、幼兒(er) 園、學校、公園、電梯等具體(ti) 場景中。這些場景,不隻是這部小說中的藝術場景,而且是小說中的兒(er) 童成長所置身的生活場景。

  常新港賡續了百年前的現代兒(er) 童觀和現代教育觀,以重新“理解”兒(er) 童的方法深思21世紀中國的新型父子、母子、師生、同學和鄰裏關(guan) 係等。小說中兒(er) 童與(yu) 父母之間的關(guan) 係,更多地表現為(wei) 經由矛盾性“反抗”抵達新的理解、和解與(yu) 尊重的新關(guan) 係。父母和老師教育兒(er) 童的旨歸是培養(yang) 兒(er) 童,尤其是成人在意識到自身對兒(er) 童存在誤解時,能夠主動向兒(er) 童認錯,這一點曾經是難以想象的。

  這部小說還重新理解兒(er) 童與(yu) 祖父母、同學、鄰裏等關(guan) 係問題。兒(er) 童對祖父母則常常帶有難以言說的深厚的隱秘情感,正所謂血濃於(yu) 水。兒(er) 童對同學的友愛、對鄰居的關(guan) 愛,呈現中華民族代代相傳(chuan) 的醇厚民風、素樸心性和精神血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