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文化館,轉型升級正當時

發布時間:2023-05-24 10:0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文化和旅遊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年末,全國共有各類文化館(站)等群眾(zhong) 文化機構43531個(ge) 。為(wei) 提高文化館的公眾(zhong) 知曉度、參與(yu) 度和美譽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5月22日至5月28日,文化和旅遊部在全國範圍內(nei) 首次開展文化館服務宣傳(chuan) 周活動。

  今日,本版特推出一期文化館專(zhuan) 題,邀請文化館行業(ye) 從(cong) 業(ye) 者進行筆談,帶您一起了解“什麽(me) 是文化館”“文化館在做什麽(me) ”。

  作者:白雪華(文化和旅遊部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主任、中國文化館協會(hui) 理事長)

  遍布城鄉(xiang) 的文化館(站),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提供者,也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可長期以來,文化館在社會(hui) 上的“能見度”和“存在感”比較低。作為(wei) 文化事業(ye) 單位,不少文化館習(xi) 慣做政府交辦事項的“落實者”,缺乏為(wei) 群眾(zhong) 服務的主動性。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這為(wei) 文化館行業(ye) 轉型升級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麵對人民群眾(zhong) 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各級文化館要按照高質量發展的工作總基調,在全民藝術普及中,重點推進鄉(xiang) 村公共文化建設、青少年美育、沉浸式體(ti) 驗空間打造等工程,將文化館打造成開放、年輕、數字化、麵向基層的公共文化服務場所。

   開門辦館,走出自己的“一畝(mu) 三分地”

  文化館是服務於(yu) 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公益性機構,人民群眾(zhong) 在哪裏,文化館的服務就應該出現在哪裏。這要求文化館必須開門辦館,不能將業(ye) 務局限在自己的“一畝(mu) 三分地”中。比如,很多文化館過去“早上開門、晚上關(guan) 門”,員工上班也是“朝九晚五”,這顯然難以滿足廣大群眾(zhong) 的文化需求。打造開放的文化館就要打破過去“朝九晚五”的開放方式,堅持延時、錯時開放以及預約服務、館外服務等理念,為(wei) 不同時間段進館的群眾(zhong) 提供更多選擇。在服務模式上,應走出場館,采用流動文化車、流動舞台車等方式,將文化服務送到群眾(zhong) 家門口。

  組織群眾(zhong) 文化活動是文化館的一項重要工作。過去一些群眾(zhong) 文化活動,在某種程度上,文化館的員工是主角,群眾(zhong) 是配角。打造開放的文化館就要讓群眾(zhong) 成為(wei) 文化活動的真正主角。比如,近幾年,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策劃推出村晚、百姓廣場舞交流展示、“大家唱”群眾(zhong) 歌詠、“百姓大舞台”等全國性群眾(zhong) 文化品牌活動,把舞台完全還給群眾(zhong) ,大大激發了群眾(zhong) 文化的活力。

  打造開放的文化館,還應積極擁抱變化,調動吸引各方力量參與(yu) 到群眾(zhong) 文化中。比如,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帶領各級文化館積極與(yu) 央視頻、視界、抖音、快手、微博、視頻號等新媒體(ti) 平台合作,打造文化館行業(ye) 新媒體(ti) 矩陣,擴大了文化館行業(ye) 的聲量;建立中國宋慶齡基金會(hui) 全民藝術普及專(zhuan) 項基金,吸納社會(hui) 資金加入合作,對文化館的公共文化事業(ye) 精準補貼,形成全社會(hui) 共建文明社會(hui) 的良好循環;與(yu) 國家級文藝院團合作,把頂級的藝術資源通過雲(yun) 端向全國推送。

   抓住數字化機遇,走近年輕人

  過去,文化館以婦女、兒(er) 童、老年人為(wei) 主要服務對象,文化館人戲稱自己是“386199部隊”。當今社會(hui) ,年輕人的文化需求十分旺盛。文化館要想擴大影響力,就應提供更多麵向各類人群特別是能吸引年輕人的文化服務項目和活動。

  利用數字技術,打造沉浸式文化體(ti) 驗空間,是文化館增加服務形式、豐(feng) 富服務內(nei) 容的可行之策。目前,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正推動在文化館設立沉浸式文化體(ti) 驗空間。沉浸式文化體(ti) 驗空間引入全新的服務理念和健康的故事內(nei) 容,將文化館的現實空間與(yu) 虛擬空間結合起來,有利於(yu) 吸引更多年輕人進入文化館。

  利用數字技術,提供數字化服務,不僅(jin) 是文化館吸引年輕人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化館提升服務能力、擴大服務範圍的重要途徑。2017年,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開始探索建設國家公共文化雲(yun) 。2021年,公共文化雲(yun) 被列為(wei) 文化和旅遊部“十四五”時期重點項目。

  通過搭建“1+N”形式的公共文化雲(yun) 平台,地方雲(yun) 與(yu) 國家雲(yun) 聯通,匯聚形成資源池、用戶池、數據池。目前,國家公共文化雲(yun) 已覆蓋全國,成為(wei) 安全、便捷、權威、豐(feng) 富、開放的全民藝術普及公共服務總平台。該雲(yun) 平台上,有“看直播”“享活動”“學才藝”“訂場館”“讀好書(shu) ”“趕大集”等不同的服務板塊。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通過公共文化雲(yun) ,推出雲(yun) 上群星獎、雲(yun) 上廣場舞、雲(yun) 上村晚、雲(yun) 上大家唱等全民藝術普及品牌活動,把文化服務通過雲(yun) 平台送到群眾(zhong) 身邊,有效滿足了他們(men) 的文化藝術需求。

  滿足鄉(xiang) 村群眾(zhong) 需求,補齊服務短板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是當前我國社會(hui) 的主要矛盾。這種“不平衡”“不充分”在公共文化領域的一個(ge) 表現就是,與(yu) 城市相比,鄉(xiang) 村的公共文化服務依然存在較大短板。文化館能否提供鄉(xiang) 村群眾(zhong) 需要的文化服務,能否把優(you) 質服務送到鄉(xiang) 村群眾(zhong) 身邊,在很大程度上決(jue) 定著鄉(xiang) 村公共文化建設的短板能否補齊。

  各地農(nong) 村都有大量閑置的空間,文化館有效利用這部分空間開展文化服務,既能幫助鄉(xiang) 村盤活資源,又能延伸自身服務手臂,擴大服務範圍。目前,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正在舉(ju) 辦“鄉(xiang) 村公共文化空間”交流展示活動,將推出一批“美”“好”“新”的鄉(xiang) 村公共文化空間,這將為(wei) 鄉(xiang) 村文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直以來,鄉(xiang) 村文藝骨幹處於(yu) 極度缺乏的狀態。現有的鄉(xiang) 村文藝骨幹由於(yu) 沒有接受過良好教育和專(zhuan) 業(ye) 培訓,所以在組織群眾(zhong) 文化活動時往往力不從(cong) 心。要補齊鄉(xiang) 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短板,必須為(wei) 鄉(xiang) 村輸送培養(yang) 一定數量的文藝人才。在這方麵,文化館應該也可以有所作為(wei) 。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聯合中國文化館協會(hui) 計劃開展“鄉(xiang) 村文化骨幹藝術能力提升計劃”,對縣、鄉(xiang) 、村三級文藝骨幹人才進行藝術技能培訓,著力提升基層文化館(站)人員的服務能力,進一步激發基層文化館(站)的活力。

  除了培養(yang) 鄉(xiang) 村文化骨幹,2021年以來,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還統籌全國3000多家文化館資源,以“培育鄉(xiang) 村網紅、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為(wei) 主題,實施“鄉(xiang) 村網紅”培育計劃,發掘培育了一大批優(you) 秀“鄉(xiang) 村網紅”誌願者,讓“鄉(xiang) 村網紅”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代言人、推介官和數字時代新型文化誌願者。這項工作不僅(jin) 用文化的力量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也豐(feng) 富了基層文化館(站)文化誌願服務的內(nei) 容,為(wei) 鄉(xiang) 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ce) 改革積累了經驗。

  總之,文化館作為(wei) 基礎性的公共文化機構,是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公共文化服務中,承擔著保基本、促公平的基礎性作用。新形勢下,各級文化館(站)應瞄準群眾(zhong) 的文化需求,抓住機遇,主動作為(wei) ,創新服務形式,豐(feng) 富服務內(nei) 容,不斷提升群眾(zhong) 的文化獲得感,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事業(ye) 深入發展。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