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中國加快補上糧食產地烘幹設施裝備短板——糧食為啥用上“吹風機”?

發布時間:2023-05-24 10:26: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眼下,全國小麥由南向北梯次成熟,多地相繼開鐮收割。5月18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召開專(zhuan) 題會(hui) 議,部署小麥跨區機收及“三夏”機械化生產(chan) 工作,強調常抓不懈機收減損,加強糧食產(chan) 地烘幹能力建設。此前的5月9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糧食產(chan) 地烘幹能力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加快補上糧食產(chan) 地烘幹設施裝備短板,烘幹能力基本滿足全國糧食產(chan) 地烘幹需求。

  有種糧農(nong) 民打比方說,過去自家烘幹是讓糧食“曬太陽”,受天氣、場所製約多;現代化的烘幹設備則是給糧食用上“吹風機”,高效快捷。目前,中國糧食產(chan) 地烘幹能力建設情況如何?怎樣補短板、提能力?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機械化烘幹,節糧減損重要一環

  “得虧(kui) 烘幹及時跟上,不然損失可大了。”聊起去年夏收,廣東(dong) 省雷州市源泰米業(ye) 負責人吳堅表示,去年當地多次經曆強降雨、台風等極端天氣,6月中旬開始收割的水稻含水量很高,如果不及時烘幹,很容易發黴。那陣子,公司十幾台烘幹機每天24小時運轉,高峰期延長了十多天,確保了搶收的早稻及時烘幹入庫。

  廣東(dong) 高溫多濕,夏收季節雨水偏多,糧食烘幹需求大。廣東(dong) 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2021年以來,廣東(dong) 連續兩(liang) 年共投入4億(yi) 元支持烘幹項目建設,去年新建的一批烘幹中心新增日烘幹能力達1.72萬(wan) 噸,有效提升了糧食烘幹應急能力,減少黴變損耗。今年,廣東(dong) 將進一步圍繞糧食烘幹等方麵補短板強弱項,提升綜合生產(chan) 能力,夯實糧食生產(chan) 基礎。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工程研究所總工程師謝奇珍表示,在中國南方不少水稻主產(chan) 區,剛收獲的稻穀水分達30%以上,高溫天氣下這種狀態的稻穀24小時內(nei) 就會(hui) 出現黴變情況。長期以來,農(nong) 民多以傳(chuan) 統方式在馬路、曬場晾曬糧食,易受天氣影響,且存在蟲害鼠害損失大、糧食易受汙染、晾曬場地不足等問題。“與(yu) 傳(chuan) 統晾曬比,機械化烘幹作業(ye) 能有效解決(jue) 這些問題,既減少產(chan) 後損失,也提升糧食成色和品質。”謝奇珍說。

  數據顯示,在中國糧食儲(chu) 藏環節,小農(nong) 戶和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儲(chu) 糧比例約占全年糧食總產(chan) 量的50%。由於(yu) 處理不及時或儲(chu) 藏加工不當,中國糧食在產(chan) 後損耗嚴(yan) 重,尤其是在儲(chu) 藏、運輸和加工環節,每年損失量約700億(yi) 斤。

  “為(wei) 推進節糧減損,中國近年大力推動糧食烘幹機械化,目前全國使用的糧食烘幹機約13萬(wan) 台(套),糧食產(chan) 地烘幹能力建設取得長足進步,但仍有不少挑戰,部分地區還存在設施裝備總量不足、技術水平不高、設施與(yu) 裝備不配套等問題,烘幹服務還不能滿足糧食生產(chan) 的需要,亟須補上糧食產(chan) 地烘幹設施裝備短板。”謝奇珍說。

  建設糧食烘幹點、烘幹中心

  圍繞加快糧食產(chan) 地烘幹能力建設,此次出台的《意見》提出,聚焦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糧食作物生產(chan) 的需要,優(you) 化糧食產(chan) 地烘幹能力布局,補齊糧食烘幹設施裝備短板,提升糧食產(chan) 後處理保障服務水平,切實降低糧食產(chan) 後災後損失。

  “相較以往,新出台的政策不僅(jin) 重視‘產(chan) 後損失’,而且突出降低糧食災後損失,提升應急烘幹作業(ye) 能力。”謝奇珍說,近年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偏多,區域性、階段性的汛情對一些地方造成了不小影響,糧食災後損失較重。在此背景下,很有必要布局更多的糧食烘幹設施裝備,既滿足平常烘幹需求,也保證在遇到自然災害時烘幹服務跟得上。

  根據政策規劃,今後將構建烘幹點與(yu) 烘幹中心相結合的糧食產(chan) 地烘幹體(ti) 係。其中,烘幹點建設內(nei) 容包括糧食烘幹機和配套的清選機、皮帶輸送機、提升機、除塵係統以及烘幹廠區房等,主要以南方稻穀為(wei) 烘幹對象,配備批次處理量50噸以下的單套循環式烘幹機。烘幹中心建設內(nei) 容包括糧食烘幹機和配套的清選機、烘前倉(cang) 、烘後倉(cang) 、皮帶輸送機、提升機、除塵係統、儲(chu) 糧設施以及烘幹廠區房等,其中,配備組合式循環式烘幹機的,批次處理量應50噸以上;配備連續式烘幹機的,日處理量應100噸以上。

  “烘幹點的規模相對較小,服務麵積一般在500畝(mu) 以下,配備單台烘幹套設備即可。烘幹中心除了烘幹設備外,往往還有相配套的倉(cang) 庫等設施,服務麵積從(cong) 幾千畝(mu) 到幾萬(wan) 畝(mu) 不等。”謝奇珍說,此次文件根據不同糧食品種生產(chan) 情況和補足糧食產(chan) 地烘幹能力的需要,對東(dong) 北、黃淮海、長江中下遊、西南、西北、華南等6大地區糧食烘幹中心(點)進行差異化布局,在充分滿足各地需求的同時有助於(yu) 進一步提升烘幹設備利用效能。

  擴大規模,也提升質量。中國將發展節能高效綠色技術與(yu) 裝備,因地製宜采用熱泵、電加熱、生物質燃料、天然氣和太陽能等熱源,推進對現有糧食烘幹機進行環保節能升級改造;加快信息化技術與(yu) 烘幹儲(chu) 糧設施裝備相融合,提高烘幹設施裝備智能化水平。

  “我們(men) 正推進糧食烘幹燃煤熱源更新改造,村裏多台烘幹設備開始用上空氣源熱泵。”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劉橋鎮蔣一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帥斌介紹,改造後的烘幹機僅(jin) 烘幹一季水稻就能節省燃料成本10多萬(wan) 元。另外,借助智能化控製係統,水稻含水量到達設定值後,烘幹機會(hui) 自動停止作業(ye) ,較以往節省了80%左右的人工成本。

  保障用地用電,向更多作物擴展

  加快提升糧食產(chan) 地烘幹能力,一些現實問題仍需著力解決(jue) ,平衡成本與(yu) 收益是其中之一。

  謝奇珍介紹,糧食烘幹設施建設需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讓其實現更可持續發展。但有兩(liang) 大成本問題值得關(guan) 注,一是初期成本,建設一個(ge) 日烘幹能力60噸的普通烘幹中心(約可滿足3000畝(mu) 糧食種植麵積的烘幹需要),包括購機、用地、地麵硬化、配套庫房設施、電力改造等成本,共計約130餘(yu) 萬(wan) 元,前期投入較大。二是後期運行成本,糧食烘幹主要集中在夏收和秋收兩(liang) 季,如使用天然氣為(wei) 燃料,烘幹1噸糧食的各項成本高達100多元;若采用電作為(wei) 能源,辦理用電增容也較困難。

  針對問題,《意見》除了提出發展節能高效綠色技術與(yu) 裝備,推動降低用能成本以及通過優(you) 化布局並引導糧食烘幹作業(ye) 服務向油菜等經濟作物擴展,提高設施裝備的利用率和經營效益,還明確在用電用氣方麵給予政策扶持,擴大補貼範圍,按規定按程序將糧食烘幹成套設施裝備納入農(nong) 機新產(chan) 品補貼試點範圍。

  “在國家補貼的基礎上,湖北出台專(zhuan) 項政策,對糧食烘幹實行10%左右的疊加補貼,我們(men) 當地進一步整合社會(hui) 化資金,按照每年烘幹糧食數量實行每噸平均15至25元標準再疊加補貼,充分激發建設主體(ti) 的積極性。”湖北省荊門鍾祥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農(nong) 機發展中心四級調研員萬(wan) 正美說。

  用地難是另一大挑戰。據介紹,烘幹機占地麵積較大,再加上配套基礎設施,按照日烘幹能力60噸的普通烘幹中心來測算,一般需要占地1000平方米左右。而糧食烘幹和倉(cang) 儲(chu) 用地性質一般為(wei) 建設用地,存在用地指標少、申請辦理難度大、程序繁雜等問題,直接影響糧食產(chan) 地烘幹能力的提升。

  “堅持問題導向,本次文件強化了多部門協調合作解決(jue) 現實問題,聯合出台《意見》的6部門中就有自然資源部,在用地方麵進行了詳細的部署安排。”謝奇珍說,《意見》提出對於(yu) 直接依附於(yu) 作物種植主業(ye) ,必須與(yu) 主業(ye) 同步建設,無法分割獨立存在的烘幹晾曬設施用地納入設施農(nong) 業(ye) 用地管理,並鼓勵農(nong) 村集體(ti) 建設用地通過入股、租用等方式用於(yu) 糧食烘幹中心(點)建設,這些措施有助於(yu) 加快解決(jue) 糧食產(chan) 地烘幹能力建設用地難問題。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成立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門牽頭,相關(guan) 職能部門和電力、燃氣、石油、石化等單位參與(yu) 的糧食產(chan) 地烘幹能力建設協調推進機製,形成工作合力,確保目標任務落實到位。(記者 邱海峰)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