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讓文化館成為終身美育學校(新語)

發布時間:2023-05-25 09:56:00來源: 人民日報

  作者:李國新

  山歌舞蹈滋味濃,東(dong) 西南北齊上陣……5月22日至28日是文化和旅遊部開展的首個(ge) 全國文化館服務宣傳(chuan) 周,音樂(le) 、舞蹈、曲藝、繪畫培訓,廣場舞、大家唱、村晚、市民文化節等群眾(zhong) 文化活動次第開展,廣大群眾(zhong) 積極參與(yu) 、樂(le) 在其中。

  文化館組織體(ti) 係是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提升全社會(hui) 文明素養(yang) 和審美水平的製度安排。如今,風靡城鄉(xiang) 的廣場舞、此起彼伏的群眾(zhong) 歌詠、遍地開花的村晚、藝術再現的非遺活化、形式多樣的青少年美育……在人們(men) 身邊蓬勃生長的文化現象,幾乎都是全民藝術普及的碩果,彰顯了文化館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做大做強全民藝術普及品牌,使藝術融入日常生活,使生活更具審美品位,使各級文化館成為(wei) 城鄉(xiang) 居民的終身美育學校,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yi) 。文化館需要在豐(feng) 富全民藝術普及內(nei) 容和形式、完善路徑與(yu) 方式、提升服務效能等方麵進一步著力。

  麵向全民的藝術普及,需要有覆蓋城鄉(xiang) 的強大的推廣服務體(ti) 係,基礎是有一支人數眾(zhong) 多、專(zhuan) 兼職相結合、具有相應能力的推廣人隊伍。接下來,文化館應發揮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研究製定全民藝術普及能力標準,完善全民藝術普及推廣人養(yang) 成和評價(jia) 機製,建立全民藝術普及推廣人深入農(nong) 村基層開展推廣服務的派遣和保障製度,以文化館服務激活農(nong) 村基層文化陣地。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目前,各地文化館還缺乏常態化、即時性的數字化服務項目,難以充分滿足移動互聯網時代廣大群眾(zhong) 尤其是年輕人的需求。營造沉浸式、體(ti) 驗式場景,讓服務“上網入雲(yun) ”,將助力文化館數字化建設躍上新台階。結合各地正在建設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來看,文化館可以在既有空間改造和新空間拓展中,打造數字化的全民藝術知識普及和欣賞普及空間,從(cong) 而成為(wei) 文化藝術作品的學習(xi) 陣地、鑒賞空間、收藏中心和流通窗口。創新探索適應大眾(zhong) 化服務數字場景的支撐係統、裝備設備、技術應用和呈現方式,是文化館實現數字化服務迭代升級的關(guan) 鍵。

  當前,公共文化服務“缺不缺、夠不夠”問題總體(ti) 上得到解決(jue) ,“好不好、精不精”問題越來越凸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提出“公益性文化單位應當完善服務項目、豐(feng) 富服務內(nei) 容,創造條件向公眾(zhong) 提供免費或者優(you) 惠的文藝演出、陳列展覽、電影放映、廣播電視節目收聽收看、閱讀服務、藝術培訓等”,麵對基本服務不能完全滿足需要、市場化服務自發供給尚有不足等短板,文化館應積極發展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創造出更多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麵文化需求的新服務、新項目、新業(ye) 態,為(wei) 健全政府、社會(hui) 、市場共同參與(yu) 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做出引領示範。

  (作者為(wei) 北京大學教授、國家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專(zhuan) 家委員會(hui) 首席專(zhuan) 家,記者鄭海鷗采訪整理)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