螢燭末光 增輝日月
螢燭末光 增輝日月
——陳鎖生和他的盲人曲藝隊
本報全媒體(ti) 記者 梁 健 鄒海斌
“上高道情小戲唱,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來弘揚……”日前,在上高縣田心鎮南江村,陳鎖生坐在方凳子上,手持二胡。隻聽一聲鏗鏘的鼓聲,悠揚的二胡琴曲隨之響起,陳鎖生激越又帶著蒼勁的道情吟唱,響徹鄉(xiang) 村的夜空。
他的搭檔喻金根和道:“老陳哦,那你還是快些說來我們(men) 聽哩!”
陳鎖生:“我來告訴你呐,咱們(men) 生活變了樣,家家戶戶住新房,門口馬路通四方……”
今年71歲的“中國好人”陳鎖生,是一名眼盲道情藝人。50多年來,陳鎖生和盲人曲藝隊員們(men) 走遍上高的山山水水,至今已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演出上萬(wan) 場,聽眾(zhong) 逾百萬(wan) 人次。當地的百姓都說:“陳鎖生是盲人,但他用道情藝術給我們(men) 送來了縷縷光明和溫暖,他是不幸的人,又是最幸福的人。”
心中有光 行而不輟
上高道情是流傳(chuan) 於(yu) 上高縣的民間曲藝,以二胡、笛子、嗩呐為(wei) 主要樂(le) 器,既能演唱民間小曲,也能說唱長篇傳(chuan) 書(shu) ,說唱結合,以唱為(wei) 主,使用方言,詞尾押韻。
1952年,上高縣盲人曲藝隊成立。一群盲藝人,用心中的光,照亮四方。
陳鎖生幼時因眼疾失明,卻對優(you) 美旋律充滿興(xing) 趣。見孩子如此熱愛,每逢村裏有唱戲或電影放映等活動,父母就會(hui) 帶他到現場感受藝術魅力。他喜歡聽,聽廣播裏的新聞,聽周圍人們(men) 的閑聊,聽戲台上的劇目……
10歲時,他跟著姐夫學會(hui) 了拉二胡。渴望擁有一把二胡的他自己動手製作,沒有馬尾,就用苧麻做弓繩;沒有琴弦,就用母親(qin) 織漁網的線來代替;沒有鬆香,就摸索著到山上去刮鬆脂。他還找來一塊蛇皮,終於(yu) 做成第一把二胡。
1966年,14歲的陳鎖生進入盲人曲藝隊,拜盲藝人魯效尤為(wei) 師。他虛心學藝,刻苦訓練,進步神速,吹、拉、彈、唱得心應手。
同樣的遭遇,同樣的熱愛,冷時勳、張幫灶、喻金根、左仁明、李泉典等盲人和他聚到一起,使上高道情發揚光大。
盲人曲藝隊隊長陳鎖生告訴記者,經過傳(chuan) 承發展,上高道情保持原有特色,糅合戲曲裏的甩腔,民間小調中的哭板、罵調,既能說唱傳(chuan) 統劇目,也能說唱現代曲目。
腳下有泥 心中有情
一根盲杖、一把二胡、一隻小鼓……在上高縣,盲人曲藝隊可謂家喻戶曉。
道情演出場地簡單,隻要一塊空地、幾條凳子就可以。盲人曲藝隊進村後,鑼鼓一敲、二胡一拉,就會(hui) 引來村裏的男女老少圍觀,像逢年過節一樣熱鬧。
“現在的重點工作較多,縣、鄉(xiang) 幹部經常和我們(men) 一道去村子裏,在道情演出前,向鄉(xiang) 親(qin) 們(men) 宣講上級精神,布置當前工作,不用另外召集群眾(zhong) 開會(hui) 。”陳鎖生說。
悠揚的器樂(le) 旋律,優(you) 美的鄉(xiang) 土唱腔,每一場道情演出,鄉(xiang) 親(qin) 們(men) 都聽得如癡如醉,不肯散場。盲人曲藝隊在這個(ge) 村剛唱完,馬上就被另一個(ge) 村請去。“有一個(ge) 村小組隻有12戶人家,留我們(men) 唱了12個(ge) 晚上。”陳鎖生懷念道。
陳鎖生參加省殘聯組織的紅色故事巡回宣講活動,先後赴南昌、萍鄉(xiang) 、上饒等地巡回宣講。在南昌,台下的盲人聽到精彩的上高道情表演,有演唱和二胡、小鼓、木魚伴奏,好奇地問道:“上高盲人曲藝隊來了幾個(ge) 人表演?”陳鎖生自豪地回答:“隻有我一個(ge) 人和一個(ge) 架子鼓。”
陳鎖生告訴記者,以前演道情,敲小鼓、敲木魚各需要一個(ge) 盲藝人。他試著做了一個(ge) 架子,起初是用一隻腳敲木魚,經改進後另一隻腳可以敲小鼓。
“有了架子鼓,我兩(liang) 隻腳就代替了兩(liang) 個(ge) 盲藝人,就像一支小型樂(le) 隊,演出道情更加方便自如。”陳鎖生開心地說。去年,他參加宜春市殘疾人文藝匯演,獲得了特別獎。
基層宣講 “聲”入人心
每天早晨,陳鎖生都會(hui) 打開收音機聽新聞,收集素材,汲取新知識。去年10月,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陳鎖生心潮澎湃,每天收聽廣播,學習(xi) 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他請縣文化館副館長丁利民幫忙創作道情曲目,還結合自己的演唱體(ti) 會(hui) 進行修改完善。
“我們(men) 用錄音機錄下來,在家裏背,再集中排練,三天就可以表演道情了。”黨(dang) 的二十大閉幕不久,陳鎖生和盲人曲藝隊就著手編演宣講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道情小戲,並陸續在全縣各地上演。
陳鎖生從(cong) 沒上過學,卻對道情充滿了感情,自編自導自演了《人生總是有夢想》《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要保護》《眾(zhong) 誌成城抗疫情》《新時代有新氣象》等25首道情。
丁利民告訴記者,憶苦思甜、家庭教育等方麵的道情,深受群眾(zhong) 喜愛。這些道情小戲以最富感染力的表現形式,直觀、形象地向群眾(zhong) 宣講黨(dang) 的創新理論,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chou) 。
數十年的堅守傳(chuan) 承,上高道情入選省級非遺。陳鎖生是該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2020年,陳鎖生榮登“中國好人榜”,去年被評為(wei) “江西最美基層文化人”。
陳鎖生告訴記者,他的老搭檔冷時勳,在唱了46年零2個(ge) 月的道情後,於(yu) 2012年因心梗去世;後來,張幫灶成了他的搭檔,前些年也因病不能下鄉(xiang) 演出了,喻金根成了他的新搭檔。
“有的盲藝人身體(ti) 不好,有的改行從(cong) 事盲人按摩,盲人曲藝隊目前能下鄉(xiang) 的隻有5名隊員。”陳鎖生不改心中熱愛,他表示,唱道情雖然辛苦,但很有意義(yi) 。
聽道情是上高人的鄉(xiang) 愁。在外的上高人懷念家鄉(xiang) 的道情,陳鎖生用盲人手機把上高道情發到抖音進行推廣,也時常有老人加他的微信,要他發道情給他們(men) 聽。
近年來,上高縣切實加強對上高道情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縣殘聯不僅(jin) 鼓勵盲人學道情,還歡迎所有殘疾人都學唱道情;縣文工團請盲藝人去培養(yang) 新人。陳鎖生多次應邀到幼兒(er) 園、中小學校演唱道情,推動非遺進校園,傳(chuan) 播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我放不下老祖宗流傳(chuan) 下來的上高道情,隻要大家還想聽,隻要我還能唱,無論遇到什麽(me) 樣的困難,我都要把它傳(chuan) 承下去。”陳鎖生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