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傘護佑航天員天外歸來
光明日報記者 張蕾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亞(ya) 婧 馮(feng) 昊 李莉
6月4日清晨,萬(wan) 眾(zhong) 期待中,一頂紅白相間的大傘(san) 如約綻放,守護著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穩穩著陸,“圓夢乘組”在完成6個(ge) 月的飛行後平安“回家”。
這頂特大型降落傘(san) 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研製,傘(san) 衣麵積達1200平方米,若在地麵鋪展開來可覆蓋3個(ge) 標準籃球場,是目前國內(nei) 麵積最大的航天器降落傘(san) 。
從(cong) 2003年神舟五號伴送楊利偉(wei) 往返天地,到如今神舟十五號“圓夢”歸來,這頂大傘(san) 連續打開,不僅(jin) 見證了中國人飛天逐夢的一次次凱旋,也護佑著航天員天外歸來的十分平安。
十年逐夢,不負華年
2013年6月26日,神舟十號飛船返回艙平安歸來——這是我國第5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新時代首戰。
此後,神舟返回任務連戰連捷:
——2016年11月18日,大傘(san) 在內(nei) 蒙古四子王旗上空打開,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返回;
——2021年9月17日,大傘(san) 在東(dong) 風著陸場上空打開,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榮耀回歸,我國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2022年4月16日,大傘(san) 再次在東(dong) 風著陸場上空打開,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再度凱旋;
——2022年12月4日,東(dong) 風著陸場寒風凜冽,夜間極端溫度低至零下20攝氏度左右,大傘(san) 經受住考驗,護航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平安落地……
春、夏、秋、冬,飛船回收著陸分係統研製隊伍在逐夢的道路上,經受住四季的實戰考驗。
2022年11月29日,作為(wei) 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後一次飛行任務,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圓夢乘組”踏上載人飛行之旅。
如今,神舟十五號“圓夢乘組”載譽而歸。在大傘(san) 成功打開、航天員感受到重力的那一刻,試驗隊員們(men) 臉上的表情終於(yu) 舒展開來。
自己的事情自己幹,吃透技術才托底
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後,迫切要求我國發展載人航天器回收技術。然而,“載人航天,人命關(guan) 天”,回收載人飛船,無論在技術難度還是產(chan) 品製造和質量控製要求上,都要實現質的飛躍。
曾有人提議能否從(cong) 國外引進相關(guan) 技術,但對方提出了天價(jia) 轉讓費。此外,引進技術不等於(yu) 拿來就可以用,仍需進行大量的試驗驗證。麵對眼前的難題,飛船回收著陸分係統研製團隊摒棄了技術引進的選項,踏上艱難的攻關(guan) 之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吃透技術才托底”。
烈日酷暑中,數九寒天裏,研製團隊一次次爬上高聳入雲(yun) 的試驗塔,一次次紮進偏僻難行的山溝,一次次踏入人跡罕至的茫茫戈壁,一次次熬過燈火通明的漫漫長夜……這些不僅(jin) 考驗著團隊的技術、協作能力,更是對體(ti) 力、耐力和信念的極大挑戰。
咬緊牙,不放棄。經過多年刻苦攻關(guan) ,研製團隊先後攻克特大型降落傘(san) 設計縫製及驗證、可適應多軌道的回收程序控製、傘(san) 艙蓋防撞氣囊等多項技術難關(guan) 。
2003年10月16日6時左右,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進入大氣層。飛船在緩緩降落,大家的心卻高高提起——傘(san) 開了!飛船速度得到控製!成功著陸!
“看到楊利偉(wei) 安全出艙,真是無比激動,那種感覺終生難忘。”談及當時的場景,大家記憶猶新。
每一個(ge) 環節步驟都必須做到一百分
神舟飛船主傘(san) 由7000多個(ge) 零部件組成,整個(ge) 傘(san) 的縫線長達10千米,需要十幾位加工人員密切合作3至4個(ge) 月才能完成。可人命關(guan) 天,來不得半點兒(er) 馬虎。設計、選材、裁剪、縫製、質檢、包傘(san) 、試驗……每一個(ge) 環節、步驟都必須做到一百分。他們(men) 說:“航天員把生命交到我們(men) 手上,我們(men) 就得負責。”
記不清多少個(ge) 工作日,在降落傘(san) 研製中心,工人們(men) 拿著卡尺仔細測量每塊布的大小、每個(ge) 針腳的間距。每頂大傘(san) 由1920塊楔形小布片組成,載人航天對精度要求高,不能像別的降落傘(san) 在大型機械裁床上加工,隻能人工剪裁,每裁一次都要反複測量,稍不注意就會(hui) 產(chan) 生廢品。
“嗒嗒”“嗒嗒”……大傘(san) 加工現場,20多名縫紉工“埋”在一堆紅白相間的傘(san) 布中,一邊屏氣凝神地操作著縫紉機,一邊緊張有序地移動著手中的傘(san) 衣。“每厘米要縫多少針,要經過嚴(yan) 格測試,有精確的數據要求,一分一毫都不能差。”降落傘(san) 研製中心的技能大師牛國永強調。
大傘(san) 雖然摸起來軟軟的,卻不能隨意團起來放進返回艙,而要整齊有序地疊在傘(san) 包中。包傘(san) 過程有幾十道工序,每一步都不可逆,折疊後的傘(san) 衣環幅要平坦整齊。
包傘(san) 時,20多名工作人員排成一排,聽著口號一起向前卷動傘(san) 衣。傘(san) 太大,隻能站著包傘(san) ,還得時不時彎腰整理傘(san) 衣,時間一長,難免腰酸腿麻,但每頂傘(san) 都要這樣一連幹上好幾天。
傘(san) 衣和傘(san) 繩被裝填進傘(san) 包後,就該封包了——這個(ge) 動作必須在壓力解除而傘(san) 衣未來得及膨脹的十幾分鍾內(nei) 完成。“強度不亞(ya) 於(yu) 在健身房鍛煉兩(liang) 個(ge) 小時!”有人感慨道。
完成包傘(san) 和封包,並不意味著降落傘(san) 就可以上天了,隻有通過嚴(yan) 格的檢驗才能拿到“通行證”。在回收產(chan) 品檢驗人員的眼中,質量可是天大的事。為(wei) 了一個(ge) 數據、一條線跡,他們(men) 拿著尺子一環一環地看,就連捆紮傘(san) 衣、傘(san) 繩所用線繩的打結方式和預留長度,也驗得一絲(si) 不苟。對此,航天英雄楊利偉(wei) 曾評價(jia) :“有這樣的傘(san) ,有這樣的團隊,心裏就踏實了。”
讓傘(san) 花與(yu) 青春之花一起綻放
“看到紅白傘(san) 花綻放在戈壁荒漠上空,我的青春之花也在那一刻絢爛地綻放了。”見證“圓夢乘組”安全返回後,“90後”姑娘、降落傘(san) 子係統主管設計師孫嘉璘說。
在老一輩航天人的大力推動下,我國在研製返回式衛星過程中,於(yu) 1973年年底攻克回收係統,尤其是降落傘(san) 等技術難關(guan) 。如今,從(cong) 無傘(san) 到有傘(san) ,從(cong) 無人傘(san) 到有人傘(san) ,從(cong) 試驗用傘(san) 到成熟大傘(san) ,我國的航天器回收著陸技術取得長足進步。
2021年以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迎來重大任務密集發射期。同時,神舟載人飛船也開啟在研多批並行開展、研製階段接續交替的任務模式,每年發射2艘。麵對新常態,“回收鐵軍(jun) ”早已做好準備。
“有幸參與(yu) 到空間站工程任務中,讓渺小的個(ge) 人從(cong) 此充滿了動力與(yu) 活力。我們(men) 要努力做好每一件事,繼續書(shu) 寫(xie) 屬於(yu) 飛船回收人的光榮與(yu) 夢想。”牛國永說出了大家共同的心聲。
(光明日報北京6月4日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