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妥善處理數據,守護網絡記憶

發布時間:2023-06-05 10:30:00來源: 科技日報

  “天涯社區”暫停訪問後用戶數據怎麽(me) 辦?

  妥善處理數據,守護網絡記憶

  互聯網平台應該尊重用戶的數據自主權,為(wei) 用戶提供處理個(ge) 人數據的渠道和機製;平台也需要加強對用戶數據的保護,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用戶數據的安全和隱私,以充分保護用戶的合法權益。

  科技日報記者 陳曦

  5月27日,“天涯社區”官微發布公告,回應近期暫停訪問服務等情況。此次公告特別關(guan) 心超過24年的上億(yi) 用戶數據安全保存的問題。

  “天涯社區”不是個(ge) 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越來越多的人會(hui) 在互聯網上留下海量的數據。然而互聯網平台是否有必要保存用戶的全部數據?用戶數據是“雞肋”還是“寶藏”?這些問題目前眾(zhong) 說紛紜。

  保存所有數據並無必要

  用戶每天上網產(chan) 生的大量個(ge) 人數據都保存在哪裏?

  “受現有通信技術和網絡服務特性的影響,互聯網平台通常將用戶的信息和活動記錄以數字形式存儲(chu) 在服務器或雲(yun) 存儲(chu) 設備中。”天津大學智能與(yu) 計算學部教授劉秀龍認為(wei) ,盡管數據信息有助於(yu) 產(chan) 生良好的用戶體(ti) 驗和促進企業(ye) 增收,但互聯網平台的用戶數據沒有必要全部保存。

  首先,從(cong) 信息安全角度看,用戶數據包含了姓名、地址、聯係方式等個(ge) 人隱私信息,這些敏感數據可能會(hui) 遭到黑客攻擊、數據泄露、濫用等威脅。“平台應該遵循隱私保護的原則,隻保存必要的信息,避免濫用或泄露用戶的個(ge) 人隱私,並降低潛在的數據風險,保障用戶的數據安全。”劉秀龍說。

  其次,冗餘(yu) 數據會(hui) 影響平台效率和查詢速度。如果一個(ge) 平台保存了大量重複的信息或過時的記錄,那麽(me) 在進行數據查詢和處理時就需要處理更多的數據量,這將導致係統緩慢和低效。冗餘(yu) 數據還可能導致混亂(luan) 和錯誤。如果相同的數據被重複存儲(chu) 在不同的位置,當需要更新或修改這些數據時,就需要同時修改多個(ge) 副本,易導致數據不一致。

  最後,保存大量的用戶數據需要龐大的存儲(chu) 和維護成本。用戶數據存儲(chu) 需要相應的硬件設備和存儲(chu) 空間。隨著數據量的增加,平台需要不斷擴展存儲(chu) 設備,這將帶來相應的成本;為(wei) 了確保數據安全,平台需要投入資金來采取各種安全措施;保存用戶數據也需要專(zhuan) 人負責。

  劉秀龍表示,如果沒有明確的需求,保存用戶所有數據將是一項昂貴的任務。

  “除了上述因素外,互聯網平台對於(yu) 用戶信息的保存期限和範圍本身也是一個(ge) 複雜的問題。”天津大學智能與(yu) 計算學部副研究員佟鑫宇表示,具體(ti) 而言,平台需要綜合考慮用戶本人意向、法律法規和隱私政策等來決(jue) 定數據保存的期限和範圍。

  隱私與(yu) 安全是重要的考慮因素。佟鑫宇舉(ju) 例,《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管理條例》)指出,處理個(ge) 人生物識別、宗教信仰、特定身份、醫療健康、金融賬戶、行蹤軌跡等敏感個(ge) 人信息應當取得個(ge) 人單獨同意。因此,互聯網平台並不能隨意保存用戶的所有類型數據。

  法律法規對用戶數據的保存有明確要求。不同國家和地區對用戶數據的保存期限和範圍也有不同的規定。例如歐洲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就規定了對於(yu) 用戶數據的收集、處理、存儲(chu) 等方麵的具體(ti) 要求。互聯網平台需要遵循相應的法律法規,確保合規性,而不得無限期保存用戶數據。

  另外,商業(ye) 需求和數據價(jia) 值也需要考慮。互聯網平台通過分析用戶數據來提供個(ge) 性化的服務和精準的推薦,具有重要的商業(ye) 價(jia) 值。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戶的信息和行為(wei) 可能發生變化,部分失去時效性的數據會(hui) 大大貶值。

  應合理處理用戶備份、恢複需求

  此次“天涯社區”發布暫停訪問服務消息後,最讓大家關(guan) 注的就是用戶數據安全保存的問題。網絡服務提供者在停止服務時,應該如何處理用戶的大量數據呢?

  “對於(yu) 互聯網平台而言,用戶數據的安全性至關(guan) 重要。”劉秀龍介紹,根據《管理條例》的規定,如果終止服務或者個(ge) 人注銷賬號,數據處理者應當在十五個(ge) 工作日內(nei) 刪除個(ge) 人信息或者進行匿名化處理。因此,多數不再運行的互聯網平台對於(yu) 用戶數據往往采用了刪除個(ge) 人信息的處理方式。

  具體(ti) 處理方式主要有兩(liang) 種。劉秀龍表示,不管是哪種處理方式,互聯網平台都需要合理處理用戶的備份和恢複需求,並確保用戶數據能夠被徹底和安全地刪除或銷毀。如果未能妥善處理好用戶數據,互聯網平台將會(hui) 麵臨(lin) 潛在的法律訴訟或監管調查風險;用戶數據信息泄露也會(hui) 引發社會(hui) 輿論風險。

  “如在蝦米音樂(le) 停止服務時,用戶可以以表格或者URL等機讀方式導出自己的個(ge) 人信息副本,這些信息需按用戶指示傳(chuan) 遞至第三方應用。”劉秀龍舉(ju) 例,這些做法有助於(yu) 用戶在網絡服務停止後,保留其個(ge) 人信息,以便在其他服務中使用。

  不過對於(yu) 已經停止運營的互聯網平台,繼續保存用戶隱私信息的巨大成本是一個(ge) 重要問題。

  劉秀龍說,為(wei) 了提高用戶的隱私安全性,互聯網公司往往需要加強技術和完善管理措施,製定完善的隱私政策和用戶協議,但這都需要投入較大的成本。

  對於(yu) 正常運營的互聯網公司來說,需要考慮存儲(chu) 成本和性價(jia) 比之間的平衡,以確保數據的存儲(chu) 和使用能夠帶來合理的經濟效益。而對於(yu) 已經倒閉的互聯網公司來說,存儲(chu) 數據的成本和價(jia) 值也需要進行評估,以決(jue) 定何時停止數據的存儲(chu) 和維護。

  政策、技術發力守護數據安全

  佟鑫宇認為(wei) ,用戶應當享有是否保存互聯網平台個(ge) 人數據的自主決(jue) 定權。

  根據我國《個(ge) 人信息保護法》規定,個(ge) 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存儲(chu) 、處理、傳(chuan) 輸和公開必須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同時要保證個(ge) 人信息安全。基於(yu) 此,互聯網平台應該為(wei) 用戶提供更加細致的數據權限設置,包括讓用戶自主決(jue) 定是否保存自己的個(ge) 人數據。

  “用戶數據帶有商業(ye) 價(jia) 值,平台可以根據數據實現用戶畫像和推薦算法的設計。”佟鑫宇表示,但用戶對個(ge) 人的數據具有所有權和控製權,平台在處理數據時應尊重用戶的意願,遵循用戶的選擇,不得私自使用或流通這些數據,保障用戶的權益和數據的安全。

  當平台倒閉或者停止服務,數據可能無法繼續保存,後期想要再複原重現的難度也很大。

  “用戶在互聯網平台保存的個(ge) 人數據,不僅(jin) 是其身份的標識,也是其情感的寄托,具有隱私性和敏感性。平台停止服務會(hui) 給用戶帶來不便和損失。”劉秀龍認為(wei) ,用戶應當享有對其個(ge) 人數據的自主決(jue) 定權,包括是否保存、如何使用、何時刪除等。

  從(cong) 國家政策的角度看,互聯網平台應該尊重用戶的數據自主權,為(wei) 用戶提供處理個(ge) 人數據的渠道和機製;平台也需要加強對用戶數據的保護,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用戶數據的安全和隱私,以充分保護用戶的合法權益。

  同時,互聯網公司作為(wei) 數據處理者,也有責任和義(yi) 務保護用戶數據的安全,這不僅(jin) 是法律規定的要求,也是維護自身聲譽和競爭(zheng) 力的需要。

  “想要互聯網平台更好地保障用戶數據安全,可以主要從(cong) 政策和技術兩(liang) 方麵發力。”劉秀龍認為(wei) 。

  在政策方麵,政府應製定相關(guan) 規定來要求企業(ye) 平台保障用戶的數據權益,防止數據泄露、濫用和侵權等風險。目前我國已經出台了《網絡安全法》《個(ge) 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等相關(guan) 法律,對互聯網平台的數據管理活動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和監管。

  互聯網平台還可以依托政府的指導構建產(chan) 業(ye) 聯盟,共同製定行業(ye) 標準和規範,不僅(jin) 能夠促進企業(ye) 平台之間在技術和業(ye) 務方麵的交流合作,還可以共同提升數據安全水平,應對網絡攻擊和數據泄露等危機。

  在技術方麵,計算機安全技術是保障用戶數據安全的關(guan) 鍵手段之一。其中,區塊鏈技術可以通過把數據存儲(chu) 在分布式節點上,並使用密碼學技術進行加密和驗證,來保障數據的安全性和可信性。同時,由於(yu)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特性,可以避免單點故障和數據泄露等問題。因此目前區塊鏈技術被認為(wei) 是一種非常適合保障數據安全的技術。

  劉秀龍表示,保存用戶數據並保證其安全,離不開多方協作和努力。平台應該加強內(nei) 部管理,建立完善的數據管理機製,加強安全審計和漏洞修複,遵守相關(guan) 法律和規定,提高法律合規意識。同時,政府和行業(ye) 協會(hui) 等也應加強對互聯網平台的監管和引導,推動互聯網平台建設安全、可信、可控的數字生態環境,為(wei) 用戶數據安全提供更好的保障。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