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洋要食物,“中國飯碗”會有多豐富?建設“藍色糧倉”我們這麽幹→
今天是第十五個(ge) 世界海洋日。在我們(men) 生活的這顆蔚藍色星球上,占地球表麵71%的海洋蘊藏著豐(feng) 富的生物資源。我國是一個(ge) 海洋大國,在綿長的海岸線上,點綴著一個(ge) 又一個(ge) 港口城市,勤勞智慧的中國人以領跑全球的水產(chan) 養(yang) 殖技術,將一片片藍色區域,變成一個(ge) 個(ge) “藍色糧倉(cang) ”。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已穩居世界第一漁業(ye) 大國,養(yang) 殖水產(chan) 品占到全世界養(yang) 殖產(chan) 量的60%以上。海洋漁業(ye) 也探索出了一條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生態環保相結合、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向海洋要食物,我們(men) 的“中國飯碗”會(hui) 有多豐(feng) 富?“藍色糧倉(cang) ”如何建設?現代海洋漁業(ye) 生物種質資源庫裏都有啥?漁業(ye) 種質資源樣本如何高質量保存?我們(men) 又培育了哪些新品種?壯大海洋漁業(ye) 種質資源對“中國飯碗”有多重要?一問到底↓
鮑魚為(wei) 何要“北上避暑 南下越冬”?
在海洋中,貝類遍布江河湖海、種類眾(zhong) 多,有的人認識海洋中的貝類,是從(cong) 一串串貝殼風鈴開始的,有的人是從(cong) 餐桌上的美食開始的,一盤鮮香美味的蛤蜊或鮑魚配上夏日的晚風,最愜意不過了。最近一段時間,福建省連江縣的漁民們(men) 十分忙碌,因為(wei) 那裏有12億(yi) 粒的鮑魚,等待著被運到北方,而到了冬天它們(men) 還要再南下。生活在大海裏的鮑魚為(wei) 何要季節性搬家呢?
近日,在連江縣苔菉鎮東(dong) 洛島附近海域的鮑魚養(yang) 殖平台上,連江漁民忙著將12億(yi) 粒鮑魚運到山東(dong) 、遼寧等地避暑度夏。
工人們(men) 以人工接力的方式將鮑魚養(yang) 殖網箱從(cong) 海裏打撈、裝箱,轉移到停靠在附近海域的鮑魚活水運輸船中。接下來幾天,這些半成品鮑魚將在工作人員的精心嗬護下,開啟新一年的“避暑度夏”之旅。
養(yang) 殖鮑魚對水溫、水質及海域環境都有著極為(wei) 嚴(yan) 苛的要求。為(wei) 提高養(yang) 殖成活率,拓展養(yang) 殖空間,連江通過采取“南鮑北養(yang) ”的鮑魚養(yang) 殖方式,即每年夏天之前用活水運輸船將鮑魚運送至山東(dong) 榮成避暑,11月份,再運回到家鄉(xiang) 海域過冬。
連江縣後灣村漁民 吳章瑜:現在南方的水溫在升高,漁排養(yang) 殖密度高,在這裏度夏會(hui) 很危險,所以全部移到北方去。北方現在水溫低,相對比較安全。鮑魚放在水溫低的地方可以吃菜,成活率也高了,重量也重了,對漁民來說合算一些。
連江漁民摸索出在夏季將鮑魚搬到北方避暑的新路子後,鮑魚夏天的存活率從(cong) 40%提高到了80%以上。通過一來一回的南北轉場,還能降低夏季南方台風和赤潮給鮑魚養(yang) 殖帶來的風險,同時,也滿足了南北兩(liang) 地的鮑魚市場需求,確保鮑魚價(jia) 格穩定。
如何避免鮑魚在北上南下的“旅途”中損耗?
“南北接力”模式提高了鮑魚養(yang) 殖效率,但是據當地漁民們(men) 介紹,鮑魚北上南下的“旅途”,僅(jin) 單程就需要約80小時,這麽(me) 長的時間,如何避免鮑魚在途中發生損耗呢?
據了解,連江縣今年有7億(yi) 粒半成品鮑魚和5億(yi) 粒綠盤鮑幼苗將在六月中旬之前,通過陸運及海運兩(liang) 種方式前往山東(dong) 榮成、遼寧大連等地下海養(yang) 殖。其中,絕大多數鮑魚將通過大型活水運輸船進行運輸。
連江線後灣村漁民 吳永壽:我們(men) 這兩(liang) 艘船是專(zhuan) 業(ye) 的鮑魚運輸船,是為(wei) 鮑魚運輸而專(zhuan) 門設計的。裏麵水循環係統跟其他的活水船都不一樣,它是噴淋式的,這樣水流更均勻,而且換水量更大。另外一個(ge) 就是“溶氧量”,我們(men) 專(zhuan) 門配套了空氣壓縮機,直接強製性往水裏加氧氣,到惡劣的時候我們(men) 還加了一定的純氧。
近年來,連江鮑魚產(chan) 業(ye) 正呈現跨越式發展,成為(wei) 連江人民脫貧致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產(chan) 業(ye) 。據統計,去年全縣鮑魚養(yang) 殖麵積達2.2萬(wan) 畝(mu) ,產(chan) 量達5.42萬(wan) 噸,產(chan) 值約65億(yi) 元。
耕海牧漁 如何打造“藍色糧倉(cang) ”?
福建的鮑魚開啟了北上之旅,還有一批白蝶貝苗要茁壯成長了。在位於(yu) 海南省樂(le) 東(dong) 縣的海上養(yang) 殖平台,一批白蝶貝苗被投放入海,進行海洋生態係統修複。耕海牧漁,海上養(yang) 殖平台又是如何打造“藍色糧倉(cang) ”的呢?
漁網上密集分布的就是白蝶貝苗,海上養(yang) 殖平台的工作人員對白蝶貝進行試驗投放。白蝶貝是國家二級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作為(wei) 南海特有的珍珠貝種,此前這裏的白蝶貝數量逐年減少。此次試驗投放了1萬(wan) 枚左右白蝶貝苗,未來,還計劃在養(yang) 殖平台大量投放,完善周圍海洋生態係統。近年來,樂(le) 東(dong) 縣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現代智慧海洋牧場。在進行深海養(yang) 殖的同時,注重生態養(yang) 護和修複,不斷加大人工魚礁的培育,給海洋生物提供優(you) 質棲息地,同時開展增值放流和生態修複,養(yang) 護好海洋生物資源。
海上養(yang) 殖平台負責人 林才喜:截至目前,投放了15300空方的人工魚礁,主要是為(wei) 了修複海洋生態,優(you) 化海洋環境。給魚、蝦、藻、貝、參等提供了立體(ti) 生態基地。今年我們(men) 已經投放了10萬(wan) 尾魚苗,預計年底將產(chan) 出300萬(wan) 斤的漁貨,價(jia) 值將達到9000萬(wan) 左右。
現代海洋漁業(ye) 生物種質資源庫裏都有啥?
說到海產(chan) 養(yang) 殖技術的不斷突破,有一個(ge) 地方不能不提,那就是位於(yu) 青島的國家海洋漁業(ye) 生物種質資源庫。它是我國迄今投資規模最大、保存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海洋漁業(ye) 生物種質資源庫,那麽(me) 裏麵到底有些什麽(me) 呢?
中國水產(chan) 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chan) 研究所 海洋漁業(ye) 生物資源庫研發中心副主任 徐東(dong) :國家海洋漁業(ye) 生物種質資源庫的活體(ti) 庫,主要保存著魚類、蝦類還有貝(藻參)類的活體(ti) 。我們(men) 還以檔案館群體(ti) 庫的形式,來保存各種魚蝦貝的標本。從(cong) 1946年到現在的標本都有收集保存,收集的時間尺度上是比較悠久的。
2021年10月28日,國家海洋漁業(ye) 生物種質資源庫在中國水產(chan) 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chan) 研究所揭牌運行。目前資源庫已收集保藏各類海洋漁業(ye) 生物資源樣品14萬(wan) 餘(yu) 份。
漁業(ye) 種質資源樣本如何高質量保存?
珍貴的漁業(ye) 種質資源樣本,比起植物種子保存難度更大。那麽(me) 在種質資源庫裏,這些樣本是如何進行高質量保存的呢?
中國水產(chan) 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chan) 研究所 海洋漁業(ye) 生物資源庫研發中心副主任 徐東(dong) :我們(men) 有國家首個(ge) 海洋漁業(ye) 生物全自動化超低溫冷庫,同時也是國家目前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海洋漁業(ye) 生物基因資源保存庫。目前,我們(men) 這個(ge) 保存庫保存的容量可以達到40萬(wan) 份,可以滿足資源庫5到10年的一個(ge) 儲(chu) 存(保存)計劃。目前這裏麵保存的主要是海洋漁業(ye) 生物的遺傳(chuan) 信息資源,包括DNA、RNA等等。由於(yu) 這些樣本對保存環境溫度有非常苛刻的要求,所以超低溫冷庫的保存溫度常年設置在零下80℃。
漁業(ye) 種質資源庫裏培育了哪些新品種?
水產(chan) 種質是水產(chan) 育種科技創新、種業(ye) 發展的物質基礎。基於(yu) 種質資源庫的種質,我國科學家們(men) 培育出了哪些漁業(ye) 新品種呢?
中國水產(chan) 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chan) 研究所 海洋漁業(ye) 生物資源庫研發中心副主任 徐東(dong) :咱們(men) 國家目前海水魚選育的新品種一共有18個(ge) ,我們(men) 黃海所主導的新品種一共有8個(ge) 。我們(men) 黃海所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ge) 新品種就是大菱鮃,也叫多寶魚。
我國30多年前從(cong) 英國引進的大菱鮃,在科學家們(men) 長達7年技術攻關(guan) 後,我國大菱鮃的養(yang) 殖量已經占到全球養(yang) 殖總量的80%以上。
中國水產(chan) 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chan) 研究所 種質資源與(yu) 工程育種研究室副主任 欒生:這是一個(ge) 中國對蝦的標本,中國對蝦又稱為(wei) 東(dong) 方對蝦。中國對蝦是我們(men) 本地的一個(ge) 野生種,它的肉質非常鮮美,生長速度也是非常快。那麽(me) 在中國對蝦上已經培育出了6個(ge) 新品種。
建所至今的70多年間,黃海所共育出28個(ge) 漁業(ye) 新品種。國家海洋漁業(ye) 生物種質資源庫實現了人、環境、設備、樣本的互聯互通和全流程信息可追溯,讓各種珍貴的海洋漁業(ye) 生物種質資源得以安全保存與(yu) 可持續開發利用。
發展漁業(ye) 種質資源對“中國飯碗”有多重要?
水產(chan) 種質保障水產(chan) 品供給,是支撐水產(chan) 養(yang) 殖綠色發展的“芯片”。那麽(me) 建設一個(ge) 規模龐大、係統完備的海洋漁業(ye) 種質資源庫,壯大海洋漁業(ye) 種群,對於(yu) 端牢“中國飯碗”究竟有多重要呢?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鬆林:我國是一個(ge) 種質資源非常豐(feng) 富的國家,這些種質資源以前都散落在江河湖海中,其中蘊藏著很多優(you) 異的基因資源,建設海洋漁業(ye) 種質資源庫是進一步挖掘種質資源、保護優(you) 異種質資源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平台。
水產(chan) 養(yang) 殖業(ye) 是保障我國食物安全的重要產(chan) 業(ye) ,我國水產(chan) 品總產(chan) 量的80%來自水產(chan) 養(yang) 殖。2021年我國的水產(chan) 養(yang) 殖產(chan) 量接近5400萬(wan) 噸,其中魚的養(yang) 殖產(chan) 量為(wei) 2800萬(wan) 噸,而育種技術是發展水產(chan) 種業(ye) 的關(guan) 鍵。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鬆林:在過去30多年,我國的水產(chan) 種業(ye) 取得了良好進展,發展現代生物育種技術、培育抗病高產(chan) 優(you) 質的水產(chan) 新品種成為(wei) 我們(men) 的重要攻關(guan) 目標。近幾年來,我國在現代生物育種技術方麵取得長足進展,一些新的分子育種技術,比如說抗病基因的選擇技術、基因編輯技術等等,都有成功應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