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百姓多演戲、演好戲”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豫劇團——
“為(wei) 百姓多演戲、演好戲”
核心閱讀
今年,洛陽市偃師區豫劇團迎來演出高峰期。元旦起,平均每月演出35場,最多時每天有3場。
10多年來,偃師區豫劇團先後有10部戲登上央視戲曲頻道。這在縣級豫劇團裏,並不多見。
晃著帽翅、甩著小辮,動胡子、耍扇子、挽袖子……唱腔響起,台下掌聲和喝彩聲不絕於(yu) 耳,這是河北省邯鄲市磁縣陶泉鄉(xiang) 的演出現場。台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豫劇團正在演出豫劇《七品芝麻官》。
今年,洛陽市偃師區豫劇團迎來演出高峰期。元旦起,平均每月演出35場,最多時每天有3場。《假婿乘龍》《程嬰救孤》《唐知縣放糧》等劇尤其受歡迎,每次演出,老戲迷都點名要看一位醜(chou) 角的戲。
這位醜(chou) 角,便是洛陽市偃師區豫劇團名譽團長王藝紅。
“我是衝(chong) 著王藝紅來看戲的,他扮的醜(chou) 角很有味道”
在河南,省裏有豫劇院,不少地級市也有豫劇團。縣級豫劇團的觀眾(zhong) 和市場在哪裏?
從(cong) 《假婿乘龍》《拾女婿》《七品芝麻官》到《山妞》《三願意》《唐知縣放糧》,10多年來,偃師區豫劇團先後有10部戲登上央視戲曲頻道。這在縣級豫劇團裏,並不多見。
這與(yu) 國家一級演員王藝紅密不可分。王藝紅專(zhuan) 攻豫劇牛(得草)派藝術,他在《做文章》中飾演的公子徐子元、在《拾女婿》中飾演的80歲老漢薑老哏,恰到好處、妙趣橫生,很受當地百姓歡迎。
“我是衝(chong) 著王藝紅來看戲的,他扮的醜(chou) 角很有味道!”觀眾(zhong) 說。
鮮為(wei) 人知的是,以醜(chou) 角成名的王藝紅,是半路改行當的。
1968年4月,偃師豫劇團決(jue) 定招收一批學員。兩(liang) 天時間裏,就有上千人報名。層層篩選,不到20人被錄取,其中就有王藝紅。
下腰、壓腿、踢腿、跑圓場……對初學者來說,練功枯燥又苦累。一段時間後,有的孩子吃不了苦,回家後不再回來。王藝紅咬牙堅持,每天苦練,練就一身文武小生本領。
《穆桂英下山》中的楊宗保、《三請樊梨花》中的薛丁山、《假婿乘龍》中的知府胡進……1985年,王藝紅不僅(jin) 開始演主角,還擔任偃師豫劇團的業(ye) 務主任。1987年,他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同年擔任業(ye) 務副團長。
王藝紅並不滿足。“那時,我演的角色效果不錯,但要贏得觀眾(zhong) 的掌聲很難。而我以醜(chou) 行扮演《假婿乘龍》中的知府胡進,一場戲下來掌聲不斷。”學演醜(chou) 行的想法在他的心中萌動。“學好醜(chou) 角,給觀眾(zhong) 帶來更多歡樂(le) ,豈不更好!”很快,王藝紅下定決(jue) 心,學演醜(chou) 行。
20世紀70年代末,由謝添導演拍攝、由豫劇表演藝術家牛得草主演的戲曲電影《七品芝麻官》轟動全國。影片獲得第四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當官不為(wei) 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唱詞流傳(chuan) 至今。1987年,王藝紅正式拜牛得草為(wei) 師,藝名“牛小草”。
“醜(chou) 而不醜(chou) ,醜(chou) 中見美,美中取樂(le) ,樂(le) 中回味,追求藝術完美”是牛派藝術精髓。拜師後,王藝紅接連排了《七品芝麻官》《三願意》等幾部大戲,豫劇團紅火了起來。
“年輕演員需要鼓勵,他們(men) 缺的就是推上舞台的那一把力”
上世紀90年代,隨著電視機進入千家萬(wan) 戶,人們(men) 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feng) 富,戲曲觀眾(zhong) 流失,縣級豫劇團的生存麵臨(lin) 挑戰。1991年,偃師文化局從(cong) 豫劇團內(nei) 部選任團長,王藝紅“臨(lin) 危受命”。
“偃師區豫劇團的曆史可以追溯至18世紀的城關(guan) 劇戲,我有責任把百年老團帶好。”王藝紅深知自己的擔子有多重。
看到不少演員辭職改行,王藝紅憂心如焚:“要為(wei) 豫劇留住薪火。”大家集思廣益,辦戲校,為(wei) 豫劇團培養(yang) 演員。1991年10月,偃師豫劇團戲曲學校在偃師緱氏鎮扒頭村開學,首批招生50人。經過一年半的學習(xi) ,優(you) 秀的學生可以跟隨豫劇團演出,邊實踐邊學習(xi) 。
豫劇團辦戲校的路子走對了。當年從(cong) 豫劇團戲校畢業(ye) 的學生霍新霞、劉偉(wei) 強、董冰峰、李昆峰,已成了團裏的骨幹。“我那時年齡小,喜歡唱戲,在學校裏積極練功。僅(jin) 一年多,就被招收到團裏參加演出。”霍新霞是豫劇團戲校首批學生,至今記得團長的教導:“演戲要琢磨人物形象,要用心把每個(ge) 角色演好。”
一次演出,霍新霞臨(lin) 時接到任務,飾演戲中的錢氏,她心裏沒有底。“孩子,我相信你一定能演好,你平時那麽(me) 努力學戲,不就是為(wei) 了在舞台上展示嗎?”上場前,王藝紅的一番話,給霍新霞吃了定心丸。
“年輕演員需要鼓勵,他們(men) 缺的就是推上舞台的那一把力。”王藝紅知道年輕演員需要什麽(me) 。
在樂(le) 隊中,司鼓相當於(yu) 指揮,司鼓的好壞,直接關(guan) 係戲曲演出的成敗。李昆峰10歲進團學戲,王藝紅看他性格沉穩,讓他學司鼓。現在,李昆峰擔任豫劇團司鼓,已成為(wei) 優(you) 秀的樂(le) 隊領隊。
當上團長後,王藝紅自己更加刻苦訓練。1994年4月,全國豫劇名醜(chou) 大賽在河南新密舉(ju) 行。參賽者大都是省、市級豫劇團小有名氣的醜(chou) 角演員,最終,最年輕的王藝紅獲得了第六名。
2001年,王藝紅被評為(wei) 國家一級演員。劇團名氣大了,演出也更受歡迎。2006年,豫劇團接到任務,要排演一部豫劇現代戲《山妞》。當時團裏正困難,演出減少,經費緊張,但全團人有同一個(ge) 念頭:困難再大,都要把這出戲排出來!在相關(guan) 扶持資金到賬之前,人人出資,短短兩(liang) 天就籌集到19萬(wan) 元。閉門排練幾個(ge) 月,從(cong) 清晨練到天黑,每一天,大家都沉浸在創作的快樂(le) 裏,沒有人叫苦叫累。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河南省第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ge) 一工程”獎評選中,《山妞》一舉(ju) 奪得戲曲類第一名,並斬獲第十九屆“田漢戲劇獎”。
“在台上認認真真演戲,在台下堂堂正正做人”
成名成角了,省級、市級豫劇團紛紛向王藝紅發出邀請,但都被王藝紅婉拒了。
“偃師的父老鄉(xiang) 親(qin) 和團裏的同誌,對我太好了!我離不開偃師,說啥也要為(wei) 團裏做點貢獻。”王藝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1994年春節,豫劇團在偃師高龍鎮郭屯村演出。正月十四晚上,夜場戲結束,正當人們(men) 沉浸在夢鄉(xiang) 時,突然刮起了大風。電線短路引燃了舞台幕布,又引燃了劇團戲箱。待到睡在舞台上的工作人員發現,火勢已無法控製。劇團人員和當地村民紛紛趕來救火,而這時,舞台已被燒去大半。
得知此事,當地領導立即趕赴現場。很快,團裏收到財政撥款20萬(wan) 元,僅(jin) 10天時間,就購置了新戲裝和演出設備。正月二十五,豫劇團的鑼鼓聲在鄉(xiang) 間舞台響起。
“黨(dang) 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給了豫劇團重生的機會(hui) ,我們(men) 銘記在心,一直努力用精彩的演出回報社會(hui) 。”王藝紅說。
現在,偃師區豫劇團有60名職工,其中有30名演員、15名樂(le) 隊成員、15名舞美成員。現任團長李昆峰算了一筆賬,全團上下每年需要450萬(wan) 元收入才能維持運轉。“隻有多演出,團裏的收入才能增加,演員的工資才有保證。”不再擔任團長的王藝紅,心裏放不下豫劇團。謝絕了外地的高薪聘請,他要和全團一起往前走。
如今已成為(wei) 偃師區豫劇團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的霍新霞難以忘記,2015年12月,第九屆河南省戲曲紅梅獎大賽舉(ju) 行,團長王藝紅甘當綠葉,在他的幫助下,霍新霞獲得大賽銀獎。
“在台上認認真真演戲,在台下堂堂正正做人。”在豫劇團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書(shu) 利看來,王藝紅的帶動,讓全團上下親(qin) 如一家。
“我從(cong) 電視上看過偃師豫劇團的演出,覺得這個(ge) 團演員配合得好,演出水平高。”現任副團長王寧2003年畢業(ye) 後放棄回新安縣老家的機會(hui) ,來到團裏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體(ti) 驗,她覺得:“團裏的風氣很正,人與(yu) 人之間相互扶持,比我想象中還要好。”
豫劇團現有10餘(yu) 位男演員和10餘(yu) 位女演員,形象好、嗓子也好。此外,王藝紅還收了多位弟子。“我們(men) 是偃師百姓的豫劇團,要一直為(wei) 百姓多演戲、演好戲!”談及豫劇團的未來,王藝紅信心滿滿。(畢京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