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數字技術讓音樂有了新的“打開方式”

發布時間:2023-06-14 09:4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伍 莉 劉 慧(分別係中南民族大學音樂(le) 舞蹈學院講師、教授)

  音樂(le) 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情感的重要表達方式。在過去,音樂(le) 創作、演出、傳(chuan) 播手段比較單一。數字技術的進步,為(wei) 音樂(le) 藝術提供了新的“打開方式”——讓音樂(le) 的創作、演出、傳(chuan) 播手段日益豐(feng) 富多元,同時也催生出新的音樂(le) 樣式和音樂(le) 形態。

  增加創作手段

  數字技術為(wei) 音樂(le) 創作提供了更多素材、工具和平台,讓音樂(le) 創作更加便利,更加個(ge) 性化、智能化。

  數字技術可以對各種聲音進行采集、編輯、合成和處理,使音樂(le) 創作不再受限於(yu) 傳(chuan) 統的樂(le) 器和聲部,而可以融合各種風格、元素,從(cong) 而創造出更加豐(feng) 富多樣的音樂(le) 語言。例如,中國傳(chuan) 統器樂(le) 數字化保護項目“聽見數字山河”對曾侯乙編鍾複製件實現了係統化、全方位、高精細度的音源采集,讓穿越千年的聲音再次響起,為(wei) 現代音樂(le) 創作提供了珍貴的素材。

  現在,人工智能技術在音樂(le) 創作方麵也得到了廣泛應用。人工智能神經網絡模型賦予計算機認識並處理數據的能力,讓計算機通過“學習(xi) ”將自己“創作”的作品不斷優(you) 化。例如,瑞典一歌曲創作團隊就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出了一款能夠自動生成和編排音樂(le) 的軟件,並應用到音樂(le) 創作實踐中。這種新的音樂(le) 創作方式為(wei) 音樂(le) 創作者提供了靈感和新的創作思路。

  數字技術還可以根據不同的用戶需求和喜好,生成更加個(ge) 性化的音樂(le) 作品。例如,人工智能音樂(le) 生成技術,可以根據創作者的指令,提前設定音樂(le) 作品的節奏、情緒、風格等,生成更加個(ge) 性化的民族管弦樂(le) 、協奏曲等不同類型的音樂(le) 作品。一些影視作品已經將人工智能生成的音樂(le) 作為(wei) 配樂(le) 使用。作曲家如果借助人工智能工具,就可以使用更多、更好的音色素材和創作技法,方便、快速地創作出自己滿意的音樂(le) 作品。

  數字技術可以通過算法、模型和數據,實現對音樂(le) 創作過程的輔助和優(you) 化,使音樂(le) 創作更加高效和便捷。比如,傳(chuan) 統的民樂(le) 錄製常常需要幾十甚至上百人的樂(le) 隊合作完成,但通過計算機音樂(le) 製作技術,作曲家一人就可完成,降低了音樂(le) 製作成本,使民族音樂(le) 的編創更加自由靈活。民歌《一路收獲》《龍船調的家》等作品的創作者,在創作上述作品時,借助相關(guan) 音樂(le) 製作軟件,不必再像從(cong) 前那樣拿著鉛筆在譜紙上辛勤勞作,隻需要在電腦前輕輕點擊鼠標就能完成創作;也不需要費心勞力地想象作品的音響效果或請樂(le) 隊來試奏後再加以修改,隻需要通過質量較好的音源和音響設備的實時播放即可對作品的音響效果了如指掌;更不需要為(wei) 作品的演奏難度、配器效果、音響平衡等技術問題而擔心,因為(wei) 目前大部分專(zhuan) 業(ye) 軟件都提供了這方麵的強大功能。

  豐(feng) 富演出場景

  音樂(le) 作品需要演出,演出需要舞台。舞台上的燈光、舞美、音響等會(hui) 直接影響演唱者的發揮,進而影響音樂(le) 作品的呈現效果和觀眾(zhong) 的觀賞體(ti) 驗。

  數字技術的應用,既改變了傳(chuan) 統的舞台形式,也豐(feng) 富了演出場景,能夠為(wei) 音樂(le) 表演者帶來多方麵的支持和保障,同時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不止於(yu) 聽覺的感官享受。比如,數字技術可以通過三維動畫、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手段,為(wei) 音樂(le) 演出增加更多視覺效果和內(nei) 容,讓音樂(le) 演出實現視聽結合甚至虛實交融,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全新的審美體(ti) 驗,既豐(feng) 富了音樂(le) 作品的內(nei) 涵,又拓寬了音樂(le) 作品的展演空間。

  作為(wei) 民族聲樂(le) 的表演者和研究者,近些年筆者見證了數字技術對音樂(le) 呈現方式的改變。比如,中央民族樂(le) 團推出的音樂(le) 會(hui) 《天地永樂(le) ·中國節》,以中國傳(chuan) 統節日為(wei) 主題,將民族管弦樂(le) 與(yu) 多媒體(ti) 沉浸展示相結合,帶給觀眾(zhong) 樂(le) 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好意境。又如,全球首部洞窟式沉浸體(ti) 驗劇《樂(le) 動敦煌》,利用數字技術將洞窟牆壁變成巨型屏幕,讓觀眾(zhong) 可以身臨(lin) 其境地欣賞敦煌壁畫和民族音樂(le) 。再如,中央音樂(le) 學院推出的《中國十二生肖》音樂(le) 會(hui) ,由人工智能伴奏、“數字人”主持,演繹融合中國民歌、戲曲等多種元素的民族聲樂(le) 組曲,給觀眾(zhong) 帶來不同尋常的審美感受。

  此外,數字技術打破了音樂(le) 表演的時空限製,將音樂(le) 演出從(cong) 線下實體(ti) 音樂(le) 廳搬上“雲(yun) 端”,讓更多人可以遠距離欣賞音樂(le) 表演,並且為(wei) 觀演雙方互動提供支持,大大增強了音樂(le) 演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這將有利於(yu) 戲曲音樂(le) 、民族民間音樂(le) 等小眾(zhong) 音樂(le) 走向大眾(zhong) ,獲得新生。去年,中央民族樂(le) 團聯合抖音直播發起“DOU有國樂(le) ”計劃,力圖打造民樂(le) 演出“第二舞台”。目前,中央民族樂(le) 團已經有100多位藝術家入駐抖音直播,帶來了100餘(yu) 場線上音樂(le) 會(hui) 。

  拓寬傳(chuan) 播渠道

  除了增加創作手段,豐(feng) 富演出場景,數字技術也為(wei) 音樂(le) 作品的存儲(chu) 和傳(chuan) 播帶來了很大改變。從(cong) 傳(chuan) 統的膠片、磁帶到CD、MP3再到智能手機等各種數字化載體(ti) ,每一次技術的進步,都帶來音樂(le) 載體(ti) 的改變,也降低了大眾(zhong) 獲取音樂(le) 的門檻。由於(yu) 數字技術具有保真度好、方便儲(chu) 存編輯、傳(chuan) 播範圍廣等特點,如今越來越多的音樂(le) 人開始選擇數字音樂(le) 的形式發布作品。

  數字技術與(yu) 互聯網的結合,更是進一步改變了音樂(le) 作品的傳(chuan) 播方式。一方麵,QQ音樂(le) 、網易雲(yun) 音樂(le) 等新媒體(ti) 音樂(le) 平台可以提供海量的音樂(le) 作品存儲(chu) ,並向數以億(yi) 計的用戶進行音樂(le) 作品的傳(chuan) 播,讓人們(men) 可以隨時隨地欣賞音樂(le) 。另一方麵,抖音、快手等平台型媒體(ti) 的崛起,讓音樂(le) 人以及普通音樂(le) 愛好者,可以通過直播、短視頻等形式直接發布音樂(le) 作品。這為(wei) 民樂(le) 等小眾(zhong) 藝術走向大眾(zhong) 創造了機會(hui) 。現在,越來越多的知名民樂(le) 藝術家以及民間音樂(le) 人在網上開播,以直觀生動的形式,演唱民族音樂(le) 作品,講述民族音樂(le) 知識,展示民族音樂(le) 魅力。這種靈活便捷、互動性強的形式,打破了專(zhuan) 業(ye) 壁壘,對民樂(le) 的傳(chuan) 播推廣產(chan) 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抖音2022民樂(le) 直播數據報告》顯示,2021年抖音直播覆蓋民族樂(le) 器種類87種,觀看人次突破61億(yi) ,抖音民樂(le) 類直播場次超過178萬(wan) 場,相當於(yu) 每天有4270場民樂(le) 演奏會(hui) 在抖音上演,平均每場觀眾(zhong) 2319人。

  此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讓平台可以對用戶進行個(ge) 性化音樂(le) 作品推薦,幫助相關(guan) 音樂(le) 作品找到最合適的目標用戶。同時,數字技術為(wei) 平台提供的評論、點讚、分享等功能,增強了音樂(le) 的共享性,讓音樂(le) 作品可以在社交化互動中實現更大範圍傳(chuan) 播。音樂(le) 的社交化傳(chuan) 播,讓更多人可以評論作品,表達自己的對音樂(le) 的喜好和感受,並及時將這種評價(jia) 反饋給創作者,有利於(yu) 他們(men) 更加準確地把握聽眾(zhong) 的審美需求,更好地提升作品的質量。

  總之,數字技術為(wei) 音樂(le) 的創作傳(chuan) 播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讓音樂(le) 有了新的“打開方式”,為(wei) 音樂(le) 藝術的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光明日報》( 2023年06月14日 13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