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科技賦能,建設更多新糧倉

發布時間:2023-06-14 09:47:00來源: 人民日報

  踐行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匯聚科技創新動力,將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

  中國東(dong) 海,全球首艘10萬(wan) 噸級智慧漁業(ye) 大型養(yang) 殖工船“國信1號”在這裏錨泊作業(ye) 。從(cong) 魚苗入艙、投喂養(yang) 殖、起捕到加工,幾乎所有流程都能在這艘船上完成。船載艙養(yang) 模式下,“國信1號”一年能養(yang) 出3700噸魚,比每年查幹湖冬捕總量的兩(liang) 倍還多,堪稱移動的海上牧場。

  有數據表明,中國是世界漁業(ye) 大國裏第一個(ge) 實現了養(yang) 殖水產(chan) 品產(chan) 量超過捕撈總量的國家。近年來,從(cong) 抗風浪深水網箱、遠海生態圍欄到養(yang) 殖工船,伴隨信息化、智能化技術為(wei) 各類海洋養(yang) 殖裝備賦能,我國不斷加快耕海牧漁的步伐。在發展空間上,由近岸淺水向深遠海拓展;在生產(chan) 方式上,由傳(chuan) 統養(yang) 殖模式向現代工業(ye) 化生產(chan) 轉型。通過持續打造“藍色糧倉(cang) ”和優(you) 質蛋白生產(chan) 新基地,越來越多的高品質魚類“遊”上了百姓餐桌。

  實踐啟示我們(men) ,解決(jue) 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我國擁有約300萬(wan) 平方公裏的主張管轄海域,蘊藏著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的優(you) 勢和潛力。在保護中科學開發利用,有助於(yu) 緩解陸地資源緊張,豐(feng) 富居民膳食結構,提高我國食物穩定安全供給水平。

  進而言之,作為(wei) 水產(chan) 養(yang) 殖大國,向江河湖海要食物,提升的空間和潛力依然很大。著眼未來,應兼顧市場需求和環境承載力,實現多養(yang) 魚、養(yang) 好魚。一方麵,要科學拓展宜漁水域,充分利用湖泊、水庫、河流等內(nei) 陸大水麵資源,優(you) 化升級生產(chan) 方式,深挖工廠化循環水養(yang) 殖、生態網箱等集約立體(ti) 養(yang) 殖模式的生產(chan) 潛力。另一方麵,要加大優(you) 良苗種選育,加大水產(chan) “芯片”攻關(guan) ,並在養(yang) 殖實用技術、加工流通等環節發力,讓“菜籃子”裝上更多優(you) 質水產(chan) 品。

  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樹立大食物觀”被納入“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產(chan) 保供”加以強調。耕地、海洋之外,2.31億(yi) 公頃森林、近4億(yi) 公頃草原等,都是讓中國飯碗更豐(feng) 盛的底氣所在。也應看到,激發森林“糧庫”潛力,涉及精準育種、生態栽培、精深加工等環節,亟待培育生態化生產(chan) 的綠色供應鏈;開發利用草原充盈“肉盤子”“奶瓶子”,尤須立足平衡草畜矛盾,在飼料生產(chan) 、養(yang) 殖模式、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等方麵開發推廣新技術,打造生態養(yang) 殖的良性循環。總之,拓寬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空間領域,開辟更多食物來源,離不開因地製宜、合理布局,更需要紮紮實實推進農(nong) 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向科技創新要產(chan) 量、要產(chan) 能,打好組合拳。

  從(cong) 過去80%的食物來自主糧,到如今肉蛋奶、果蔬菌、水產(chan) 品等成為(wei) 城鄉(xiang) 居民餐桌“主角”,相關(guan) 趨勢折射出老百姓悄然轉變的食物消費結構,也為(wei) 加快發展現代農(nong) 業(ye) 、打造特色產(chan) 業(ye) 提供了機遇。踐行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匯聚科技創新動力,將資源優(you) 勢轉化為(wei) 產(chan) 業(ye) 優(you) 勢,我們(men) 一定能建設更多新糧倉(cang) ,端牢中國飯碗。(鬱靜嫻)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