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浪潮奔湧大灣區
【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橙色、紫色、藍色、綠色……走進中國散裂中子源實驗大廳,隻見像七色花花瓣一樣的各種譜儀(yi) ,以靶站為(wei) 中心向外伸展開來。
這些不同顏色的譜儀(yi) 有什麽(me) 用處?
“作用非常大!”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告訴記者,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級顯微鏡”,其產(chan) 生的中子如同“探針”,通過不同的譜儀(yi) ,可以清晰檢測物質的內(nei) 部結構:小到手機芯片、DNA,大到深海潛水器、高鐵車輪。
“比如高鐵的車輪,到底跑多少裏程應該更換?這就需要用到工程材料應力衍射儀(yi) 。”陳和生介紹,通過這台譜儀(yi) 對車輪的殘餘(yu) 應力進行測量研究,就能評估出既保證安全,又兼顧經濟性的使用裏程和時間。
“最近一個(ge) 月我們(men) 在對國產(chan) 高鐵車輪進行測量,這些關(guan) 係到高鐵運行安全、性能評價(jia) 的關(guan) 鍵數據,將為(wei) 我們(men) 國產(chan) 的高鐵車輪通過鑒定、大批量使用奠定基礎。”陳和生說。
坐落於(yu) 廣東(dong) 省東(dong) 莞市鬆山湖科學城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ge)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地處廣深港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節點的優(you) 勢,讓它從(cong) 建設之初起,就與(yu) 港澳科研機構、高校保持著密切合作。
“在家門口做實驗,太方便了!”香港大學教授黃明欣抑製不住內(nei) 心的興(xing) 奮。自中國散裂中子源投入運行後,他不再需要每次實驗都向國外的散裂中子源申請機時,實驗效率大大提升。
黃明欣團隊研發的“超級鋼”以其超強、超韌的特性驚豔了世界。“一塊1平方厘米大小、1.5毫米厚的‘超級鋼’樣品,可以承受3噸的重量。這相當於(yu) 一頭成年亞(ya) 洲象的重量。”黃明欣說。而借助中國散裂中子源的通用粉末衍射儀(yi) 發現的微觀原理,為(wei) 持續改進這種鋼的斷裂、韌性和腐蝕性等問題提供了關(guan) 鍵數據支撐。
記者了解到,自2018年8月投入運行以來,中國散裂中子源全球注冊(ce) 用戶超過4500個(ge) ,完成課題1000餘(yu) 項,科學成果覆蓋能源、物理、材料、生命科學等多個(ge) 前沿交叉領域,並不斷吸引先進科研機構和高科技人才、外籍科學家落戶大灣區。
就在珠江東(dong) 岸,眾(zhong) 多將先進科技引入日常應用的中小企業(ye) ,也迸發出強勁的創新創造活力。
走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廣東(dong) 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廳,琳琅滿目的新能源產(chan) 品,讓人們(men) 一窺生活方式的綠色革新:從(cong) 風靡歐洲的電動自行車,到戶外露營必備的移動電源;從(cong) 生活的“小助手”智能機器人,到應對電力不足的家用儲(chu) 能係統——這些產(chan) 品的背後,都離不開一個(ge) 核心,那就是鋰電池。
從(cong) 2010年初創公司,到成為(wei) 中國鋰離子電池出口前20強企業(ye) ,研發能力是博力威成長的秘訣。“近三年,我們(men) 研發投入累計近2.6億(yi) 元,形成600多人的研發團隊。”廣東(dong) 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劉聰表示,緊跟全球最新技術,攻克新能源應用領域的關(guan) 鍵“痛點”,是企業(ye) 麵向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市場的核心競爭(zheng) 力。
“比如‘國民坐騎’電動兩(liang) 輪車,時而有起火甚至爆炸的事故發生,那怎樣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安全問題?”劉聰說,“電芯安全才是本質上的安全。”為(wei) 此,公司由56名研究人員組成“電芯研究院”,與(yu) 中南大學的科研團隊一起,從(cong) 材料體(ti) 係入手,花了5年時間研發出更高安全係數的鋰電池,最終達到單體(ti) 電芯過針刺測試不燃燒、不起火、不爆炸。
當前,新能源產(chan) 業(ye) 正孕育著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zheng) 的戰略製高點。博力威、朗泰通等一批有活力的新能源中小企業(ye) 在製造業(ye) 大市東(dong) 莞形成集聚之勢,它們(men) 耕耘創新技術,打通了從(cong) 研發設計到智能製造的全產(chan) 業(ye) 鏈條,為(wei) 廣東(dong) 培育萬(wan) 億(yi) 級的新型儲(chu) 能產(chan) 業(ye) 奠定了高質量發展的深厚基礎。
“像組裝汽車一樣組裝生命”——沿著廣深港科技走廊繼續南行,合成生物學領域的新概念、新成果讓人大開眼界:用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用細菌治療實體(ti) 腫瘤……在深圳市工程生物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科學家與(yu) 創業(ye) 者聚集在一棟樓裏,共同探索著合成生物學改變世界的可能。
“怎麽(me) 打破科技、產(chan) 業(ye) ‘兩(liang) 張皮’,始終是前沿科學麵臨(lin) 的難題。”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安一碩表示,“合成生物產(chan) 業(ye) 涉及食品、醫療、農(nong) 業(ye) 、化工、消費品等諸多行業(ye) ,是國際競爭(zheng) 日益激烈的未來產(chan) 業(ye) ,具有顛覆性的潛力。但是目前,這一領域的創新主體(ti) 仍集中在科研機構和高校。”安一碩說,為(wei) 了打通從(cong) 原始創新到創業(ye) 發展的產(chan) 業(ye) 化路徑、激發企業(ye) 的創新活力,創新中心在全國首創“樓上科研、樓下創業(ye) ”的孵化器模式,而這一模式也被國家發改委列入推廣深圳經驗47條之一。
“對生物領域的初創企業(ye) 來說,一道關(guan) 鍵的‘坎’,就是價(jia) 值高昂的實驗設備。”安一碩表示,創新中心不隻為(wei) 企業(ye) 提供了高通量、自動化的共享實驗設備,更重要的是,這裏“樓上”聚集了全球頂尖的合成生物學科研人才,他們(men) 成為(wei) 企業(ye) “近水樓台”的智庫資源。
“企業(ye) 發展需要科研支持,而科學家也需要更了解市場端需求。樓上樓下互相串個(ge) 門、一杯咖啡的功夫,可能就碰撞出一項最新技術的產(chan) 業(ye) 化前景。”安一碩說。
記者獲悉,截至2023年4月,創新中心已組織12批次超300家企業(ye) 報名參加合成生物學產(chan) 業(ye) 孵化,通過遴選企業(ye) 99家,孵化器和周邊近5萬(wan) 平方米的合成生物產(chan) 業(ye) 園已吸引落地36家企業(ye) 。入駐企業(ye) 融資總額13.6億(yi) 元,估值109.4億(yi) 元……
新時代的足音催人奮進。沿著廣莞深港科創前沿一路行走,隻見大科學裝置、大科研平台串珠成鏈,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未來產(chan) 業(ye) 加速布局,孵化器、創新創業(ye) 平台你追我趕。大灣區城市群迸發的科技創新浪潮奔湧不息,正鼓舞著中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信心愈發堅定。
(本報記者 唐一歌 張斐曄 吳春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