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肇源:圍繞“綠”字做文章
光明日報記者 張士英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季雅寧
清晨,黑龍江省肇源縣西海濕地公園裏細雨蒙蒙,但來此鍛煉健身的居民並未減少。長堤兩(liang) 側(ce) ,荷葉漸豐(feng) ,偶有鷗鳥掠過水麵。
“景色不錯吧。”西海濕地公園負責人馮(feng) 寶成指著湖麵說,“誰承想,短短十來年,這裏大變樣咧!”據他回憶,眼前的大片濕地,曾是養(yang) 魚池與(yu) 稻田,從(cong) 鬆嫩兩(liang) 江裏采來的河沙也常常會(hui) 堆積在這裏,生態環境被嚴(yan) 重破壞。2016年起,當地痛定思痛,進行了退耕還濕、退漁還濕,並以人工補水、植被恢複、濕地清障等方式恢複濕地原始生態。
“現在,濕地內(nei) 能觀測到東(dong) 方白鸛、丹頂鶴、白琵鷺……生態環境一天比一天強!”馮(feng) 寶成天天在公園裏轉,眼見著濕地的變化。
依水而生,因水而興(xing) 。從(cong) 空中俯瞰肇源縣,東(dong) 西狹長,鬆花江、嫩江穿城而過。依托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you) 勢,肇源縣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大力發展綠色種養(yang) 殖,圍繞“綠”字做文章。
在肇源縣八家河水係連通及水美鄉(xiang) 村項目現場,機器轟鳴,工人們(men) 正在進行生態護岸工程建設。肇源縣水務局局長代雙林介紹,肇源縣八家河位於(yu) 嫩江古江道上,由於(yu) 曆史上嫩江改道以及沿岸“四亂(luan) ”行為(wei) ,這段水係一直不暢通,製約著沿岸10個(ge) 鄉(xiang) 鎮的農(nong) 業(ye) 發展。去年,縣裏投入2.68億(yi) 元,用於(yu) 改善河道流通不暢與(yu) 沿線水生態環境,打造沿岸自然觀光區。
“八家河水係連通後,不光能為(wei) 沿線近50萬(wan) 畝(mu) 耕地解決(jue) 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用水問題,還可為(wei) 鹽堿地改造提供水源。未來,還能結合沿線村莊依山傍水的格局,盤活民俗村落,發展沿線鄉(xiang) 村遊,承接體(ti) 育賽事。”代雙林說。
過午時分,日頭漸落。在新站鎮大泡底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區,廣闊的水田裏,有幾位農(nong) 戶正進行補苗。“俺家地裏產(chan) 的全是有機大米。”說起這片水田,種植大戶張竹林一下來了精神頭。張竹林承包的300多畝(mu) 水田,與(yu) 國外食品加工企業(ye) 簽訂訂單種植合同,從(cong) 種子、農(nong) 藥到肥料,全過程按企業(ye) 要求種植。“有機大米品質好,雖然產(chan) 量稍低一點,但價(jia) 格上,一噸米能比常規米高出3000~4000元。”張竹林說。
肇源縣農(nong) 業(ye) 局副局長曹桂海表示,如今全縣生產(chan) 優(you) 質大米占比已達80%。2023年,靠著水稻種植與(yu) 加工,新站鎮獲得“全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鎮”稱號。肇源大米、古龍小米獲得國家農(nong) 產(chan) 品地理標誌認證。
而在肇源縣鯰魚溝河蟹精養(yang) 試驗基地,工人們(men) 正駕船徐徐穿行於(yu) 湖麵,時不時打撈起籠,觀察小螃蟹的生長狀態。
“在寒地上養(yang) 蟹,我們(men) 可一點不含糊!”鯰魚溝實業(ye) 集團河蟹精養(yang) 分場場長薛文亮說,“我們(men) 采用綠色養(yang) 殖方式,看,這水草,是從(cong) 南方運來的,不僅(jin) 能當餌料,還有淨化水質的作用。”
誰承想,眼前的大片泡澤,二十年前還是寸草不生、大片泛白的鹽堿地。
“以前一刮風,能撲人一臉‘堿麵子’。別說種地養(yang) 魚了,這地鳥都不來!”鯰魚溝實業(ye) 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蔡雲(yun) 樓站在田埂上,凝視著遠處一望無垠的水田。
引嫩江水加之技術改良,曆時八年時間,蔡雲(yun) 樓成功改造近20萬(wan) 畝(mu) 鹽堿地,其中水稻種植麵積達3萬(wan) 畝(mu) ,水產(chan) 養(yang) 殖麵積12.5萬(wan) 畝(mu) 。“當前,堿地有機大米、有機大閘蟹已經成為(wei) 叫響全國的金字招牌。”蔡雲(yun) 樓說。
建立了東(dong) 北地區最大鱖魚養(yang) 殖基地、黑龍江省最大的河蟹養(yang) 殖基地、哈大長“金三角”區域大規格花白鰱魚養(yang) 殖基地……肇源作為(wei) 全國淡水魚生產(chan) 重點縣,目前,全縣水產(chan) 養(yang) 殖麵積已達39萬(wan) 畝(mu) 。其中,綠色水產(chan) 品麵積達22.36萬(wan) 畝(mu) ,認證品種17個(ge) ,有機認證5個(ge) 。2023年,全縣漁業(ye) 總產(chan) 值達9.27億(yi) 元,總產(chan) 量5.22萬(wan) 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