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農村劇:書寫鄉村振興的藝術畫卷
作者:楊 傑、楊苗苗
新時代農(nong) 村劇聚焦山鄉(xiang) 巨變主題、立足農(nong) 村社會(hui) 現實,不斷提升劇作的藝術性,以審美化視角藝術地再現了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偉(wei) 大曆史進程,從(cong) 展現時代巨變,到刻畫人物群像,再到直麵當下困境的現實性創作,為(wei) 我們(men) 書(shu) 寫(xie) 了一幅徐徐展開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現實畫卷,也為(wei) 新時代農(nong) 村劇的創作和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新思路。新時代農(nong) 村劇中的鄉(xiang) 土意象,也為(wei) 新時代農(nong) 村劇的創作和發展提供了新美學資源。
多維表達,提升劇作藝術性
偉(wei) 大時代的宏大敘事既是新時代農(nong) 村劇發展難得的曆史機遇,也是農(nong) 村劇創作麵臨(lin) 的新挑戰。新時代農(nong) 村劇的宏大主題包含時代與(yu) 曆史的雙重視域,時代視野與(yu) 曆史視野的指向始終保持著動態的演變。在這種變化之間,農(nong) 村劇依托現實性的底色和紀實性的手法,呈現出一幅幅生態宜居的壯美畫卷。
把脈宏大主題,聚焦現實性,是時代畫卷與(yu) 曆史視野的統一。從(cong) 脫貧攻堅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我們(men) 取得了規模空前的惠及人口最多的曆史性成就,中國廣大鄉(xiang) 村發生了曆史性變革。在這史無前例的進程中,農(nong) 村劇創作與(yu) 時俱進,對時代變化與(yu) 當下熱點始終保持高度的關(guan) 注與(yu) 藝術的自覺。2020年是我國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這一年農(nong) 村劇創作出了一係列反映脫貧攻堅偉(wei) 大戰役的作品,講述脫貧攻堅的中國故事。2021年是我國全麵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第一年, 《江山如此多嬌》《花開山鄉(xiang) 》等劇講述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yu) 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的新時代中國故事。2022年農(nong) 村劇聚焦新時代農(nong) 村地區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yu) 生態文明之間的關(guan) 係進行理性審視,將生態宜居的鄉(xiang) 村發展理念進一步深化。回顧近三年播出的作品,可見中國農(nong) 村劇對時代視野的重點聚焦、對現實論題的藝術表達。同時,新時代農(nong) 村劇還有曆史視野的呈現,《山海情》等劇既有曆史的厚重感,也有藝術的感染力。在幾十年的滄桑巨變中,中國農(nong) 村與(yu) 中國農(nong) 民的麵貌幾經改變,新農(nong) 村建設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共同發力,書(shu) 寫(xie) 新時代中國農(nong) 村生態宜居的嶄新模樣。
新時代農(nong) 村劇刻畫人物群像,展現了新時代農(nong) 村中的芸芸眾(zhong) 生。農(nong) 村劇中的人物形象有著濃鬱的地域特色,方言的使用更是充溢著餘(yu) 味悠長的鄉(xiang) 土味道,透過方言可以探析地區的曆史發展與(yu) 文化內(nei) 涵。東(dong) 北農(nong) 村劇中東(dong) 北方言的使用是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現,東(dong) 北方言是東(dong) 北農(nong) 村劇創作中的一個(ge) 十分重要的元素,《鄉(xiang) 村愛情》係列劇、《鮮花盛開的山村》等在調侃和戲謔中對東(dong) 北俗語的使用,使輕喜劇的表達風趣而幽默,同時也塑造了典型化的人物形象。《花開山鄉(xiang) 》中濃濃的方言使斤斤計較的小人物栩栩如生。對白可以濃縮事件,通過劇中白朗和老中醫沈懷安的對話,我們(men) 得知了範蠡的故事,沈爺爺言談之間頗有智者的風範,是劇中塑造的鄉(xiang) 賢形象。在農(nong) 村劇中運用方言不僅(jin) 可以有效展現地方文化和風俗,還可使人物栩栩如生,增強故事的感染力,使人物形象更加“接地氣”,也是展現鄉(xiang) 風文明的重要窗口。
溫暖紀實,書(shu) 寫(xie) 現實
“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現實主義(yi) 創作的經典命題,也是追求藝術真實的重要體(ti) 現。農(nong) 村劇中的人物群像是書(shu) 寫(xie) 藝術真實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是展現鄉(xiang) 風文明的重要媒介;典型環境是經典藝術作品不可忽略的元素,也是刻畫農(nong) 村風情的重要場域。
新時代農(nong) 村劇立足農(nong) 村現實,書(shu) 寫(xie) 鄉(xiang) 音鄉(xiang) 情與(yu) 鄉(xiang) 景。鄉(xiang) 村的現實生活為(wei) 農(nong) 村劇的影像表達提供了豐(feng) 沃的土壤,《山海情》中很多人物形象都是在現實原型上進行的藝術虛構,姚晨飾演的福建省扶貧辦主任吳月娟的原型是時任福建省扶貧辦主任林月嬋,黃覺飾演的福建菌草和菌菇專(zhuan) 家淩一農(nong) 的原型是被稱為(wei) “菌草之父”的福建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林占熺,郭京飛飾演的掛職副縣長的原型是福建省掛職隆德縣副縣長的樊學雙,黃軒飾演的馬得福則是無數個(ge) 基層扶貧幹部的真實寫(xie) 照;《楓葉紅了》還原了邊地鄉(xiang) 村生活的細節,描繪了一幅飽含草原民俗文化風情的畫卷,多角度呈現了內(nei) 蒙古草原的壯美風景與(yu) 人文景觀;《花開山鄉(xiang) 》在河南南陽市淅川縣實地取景,呈現了中原地區的自然風貌,展現了河南地區真實的鄉(xiang) 土世界。紀實性的手法為(wei) 新時代農(nong) 村劇賦予了更多的現實性底色,也為(wei) 勾勒中國鄉(xiang) 村的現實畫麵、呈現中國鄉(xiang) 村的真實模樣提供了多維視角。
新時代農(nong) 村劇聚焦鄉(xiang) 風文明,挖掘獨具特色的鄉(xiang) 村審美特質。地域不同,必然會(hui) 養(yang) 育出不同的風土人情,呈現別樣的鄉(xiang) 村風景與(yu) 鄉(xiang) 風文明。農(nong) 村劇中的風景既體(ti) 現在鄉(xiang) 土自然的風景,也體(ti) 現在鄉(xiang) 土社會(hui) 的風情。每個(ge) 地域的環境都不盡相同,鄉(xiang) 土意象與(yu) 地域性密切相關(guan) :西北大漠的孤城落日、東(dong) 北平原上的黑土地沃野千裏、華北平原一馬平川……不同區域的鄉(xiang) 土環境,構成各自重要的審美特質。《平凡的世界》裏的窯洞是西北風貌的典型環境,《江山如此多嬌》裏的苗寨是湘西的獨特風景,《經山曆海》展現了山東(dong) 從(cong) 傳(chuan) 統農(nong) 耕經濟到新型海洋貿易的轉變,它經風曆雨,始終站立在潮頭。不同的地域具有各自獨特的自然與(yu) 人文景觀,構成各鄉(xiang) 村風文明的獨特風景與(yu) 具有地域色彩的審美特質。
鄉(xiang) 土意象:典型環境的“地域名片”
新時代農(nong) 村劇的鏡頭記錄了農(nong) 村地區的綠色發展、數字鄉(xiang) 村、文化變遷與(yu) 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借用農(nong) 村劇中典型的鄉(xiang) 土意象,藝術呈現了鄉(xiang) 土的生產(chan) 景觀、生活景觀和民俗文化景觀。同時,藝術創作者並沒有回避當下農(nong) 村發展困境,而是深層次地揭示出中國鄉(xiang) 土社會(hui) 向前發展的趨勢。
鄉(xiang) 土意象具有審美性,是獨特地域的風景畫。作為(wei) 意象的表達,鄉(xiang) 土意象必然具有審美性的特質,如果電視劇中的鄉(xiang) 土意象離開了審美性,那也就意味著電視劇失去了藝術價(jia) 值。《一個(ge) 都不能少》的西北風貌,《青戀》中浙江地區農(nong) 村的細膩與(yu) 優(you) 雅的恬靜之美。《溫暖的味道》既有山東(dong) 鄉(xiang) 村的風情之美,也有普通人物的弧光之美。審美重點之一在於(yu) “審”,創作者在構思的過程中給影像賦予的審美意象建構起了畫麵的審美空間。以審美性的構思帶動藝術性的創作,為(wei) 農(nong) 村劇的審美品格提升助力。
鄉(xiang) 土意象具有傳(chuan) 統性,是曆史延續的文化符號。我國是一個(ge) 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大國,社會(hui) 結構與(yu) 農(nong) 業(ye) 緊密聯係,鄉(xiang) 土文明是我國文明演進中重要階段。宗廟與(yu) 祠堂影響下的歲月痕跡,有著一代代村民對於(yu) 傳(chuan) 統鄉(xiang) 土意象的文化傳(chuan) 承,這是鄉(xiang) 土文化的代際表達。對於(yu) 鄉(xiang) 土社會(hui) “差序格局”的抗爭(zheng) ,田埂上的故事年年更新,傳(chuan) 統農(nong) 耕習(xi) 慣一以貫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文明在新時代農(nong) 村劇中相互交織。農(nong) 村劇創作展現了當代農(nong) 村建設進程中的複雜性與(yu) 現實性,少數民族題材農(nong) 村劇《金色索瑪花》中村民生病時不外出就醫,而是選擇讓彝族的畢摩為(wei) 患病的人“做畢”,劇中全景式、多方位地呈現了仿佛帶有某種傳(chuan) 統祭祀味道的“做畢”場景,同時我們(men) 也應當看到,畢摩文化是重要的傳(chuan) 統文化,也是彝族傳(chuan) 統醫學發展與(yu) 變遷的縮影。農(nong) 村劇《江山如此多嬌》則聚焦湘西農(nong) 民群體(ti) ,他們(men) 既堅守自己的民俗傳(chuan) 統,保持對土地至高的虔誠,也懂得在時代洪流中創新與(yu) 求變。
回望我國農(nong) 村劇的發展曆史,紮根鄉(xiang) 村現實,秉持現實主義(yi) 精神始終是指引農(nong) 村劇藝術創作和不斷探尋藝術創新之路的原則。優(you) 秀的藝術作品要經得起曆史的檢驗,作為(wei) 農(nong) 村劇的創作來說,凸顯為(wei) 聚焦農(nong) 村、農(nong) 業(ye) 和農(nong) 民問題,在鏡語流轉之間呈現出創作者的鄉(xiang) 土意識和鄉(xiang) 土情懷。新時代農(nong) 村劇創作,始終堅持藝術性與(yu) 現實性相統一的創作原則,書(shu) 寫(xie) 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現實畫卷,以鄉(xiang) 土的力量,實現農(nong) 村劇閃亮的藝術表達、現實關(guan) 切與(yu) 文化傳(chuan) 承。新時代農(nong) 村劇發展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偉(wei) 大事業(ye) 同頻共振,生動講述著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的中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故事。
(作者楊傑係中國傳(chuan) 媒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楊苗苗係浙江安防職業(ye) 技術學院安全管理學院教師)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