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博賞“盛世蓮開”
“昨天自己去看了展,今天又帶朋友一起去,進展廳就聞到了淡淡的香味”“盛世蓮開,開到我們(men) 心坎上了”……近日,四川博物院推出的“盛世蓮開——中國文化中的蓮荷意象特展”備受觀眾(zhong) 好評。
此次展覽由四川博物院聯合全國44家文博單位舉(ju) 辦,精選218件精品文物呈現給觀眾(zhong) ,其中一級文物多達40餘(yu) 件。展覽分為(wei) 3個(ge) 單元,生動闡釋了蓮荷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的深厚底蘊和美好寓意。
第一單元“泥根玉雪元無染”主要梳理了蓮荷文化意象的演變。先秦時,屈原以蓮花寄托個(ge) 人誌向,“製芰荷以為(wei) 衣兮,集芙蓉以為(wei) 裳”,讓蓮花開始具有孤傲高潔的人格特征。西漢時期,在儒家“比德”觀念影響下,蓮花逐漸被人們(men) 視為(wei) 祥瑞之兆。唐代文人賦予白蓮清淨不染的品性,使其“君子之義(yi) ”進一步顯現。北宋理學“開山鼻祖”周敦頤的《愛蓮說》突出“君子蓮”的人格之美,此後,宋代文人不斷借蓮花闡發君子的人格和品質,蓮花被視為(wei) “花中淨友”。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代《疏荷沙鳥圖》描繪了秋日荷塘的悠遠意境。荷塘一角,一枝蓮蓬橫出畫麵,一隻鶺鴒棲於(yu) 蓮梗上,回首注視著上方的小蜂,凝神專(zhuan) 注之態惟妙惟肖。鶺鴒與(yu) 蓮蓬分布於(yu) 畫幅兩(liang) 端,畫麵顯得既穩定又生動。荷葉用筆細膩、點染結合,葉上枯黃的斑點和細小的筋脈清晰可見。此圖原載《四朝選藻冊(ce) 》,曾被清內(nei) 府收藏,《石渠寶笈續編》著錄,對幅有乾隆題詩一首。
明清時期,蓮花的文化內(nei) 涵更加豐(feng) 富。由於(yu) 青花瓷的盛行,人們(men) 常將高潔的蓮花作為(wei) 紋飾繪於(yu) 青花瓷器之上,以“青”通“清”、以“蓮”通“廉”,象征“清廉”,或以“荷”通“和”、以“蓮”通“聯”,賦予了蓮花“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意象。
來自天津博物館的清代青花纏枝蓮紋賞瓶造型典雅,紋飾優(you) 美。賞瓶又叫玉堂春瓶,其器型來源於(yu) 玉壺春瓶,形製為(wei) 撇口,細長頸,圓腹,圈足。紋飾為(wei) 固定的模式,肩部裝飾凸弦紋,頸部裝飾青花蕉葉紋,腹部裝飾纏枝蓮紋。清代皇帝專(zhuan) 門燒製此類器物獎賞和鼓勵官員清正廉明。
清代玉荷葉螃蟹雕刻精細,玲瓏剔透。荷與(yu) 蟹一同出現,諧音“和諧”。古人又常以蟹之甲借喻“三甲進士”的“甲”,蓮和蟹的組合寓意“連生一甲”。
第二單元“蓮花影裏數樓台”,表現了蓮花在佛教和道教中的意涵。佛教和道教都以蓮花之潔淨比喻出於(yu) 世間而清淨無染,賦予蓮花光明、美好、高尚、聖潔的意象。佛教傳(chuan) 入中國後,禮佛建築、雕塑和器具中廣泛出現的蓮花紋飾與(yu) 中國本土文化融合,深刻影響了傳(chuan) 統紋樣和世俗文化的發展。同時,佛教和道教借蓮花表達潔身自好、心性修持的思想也深化了儒家文化中“君子如蓮”的意象。
宋代蓮花寶子香爐2008年出土於(yu)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長幹寺地宮。此香爐銀質鎏金,整體(ti) 造型為(wei) 橫置的蓮花一枝,花、葉、果實、枝莖一應俱全。漢晉時期,香爐多為(wei) 生活用品,自南北朝以來,香爐與(yu) 寶子多置於(yu) 佛座前的香案上,用於(yu) 行香禮佛。
第三單元“映日荷花別樣紅”闡釋了蓮荷在世俗文化中的祥瑞意涵。與(yu) 蓮有關(guan) 的吉祥圖案和詞語深入人心,成為(wei) 大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文化符號,寄托了祈喜、祈子、祈祿、祈福等諸多願望。
四川博物院院長韋荃說,“以蓮比德”是中國人“與(yu) 天地合德”觀念的踐行,也體(ti) 現了人與(yu) 社會(hui) 和諧共處的家國情懷。蓮荷文化積澱發展而成的“和合文化”,蘊含著“和而不同”“和合共生”“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共建人類美好家園”等內(nei) 涵,是中國智慧的集中體(ti) 現。(劉裕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