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市場手段加大養老服務供給
鼓勵和引導更多社會(hui) 資本進入養(yang) 老服務領域,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養(yang) 老服務市場體(ti) 係,形成供需對接、供需互促的良性循環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發展養(yang) 老事業(ye) 和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優(you) 化孤寡老人服務,推動實現全體(ti) 老年人享有基本養(yang) 老服務。” 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22年已超過2.8億(yi) ,占總人口比重為(wei) 19.8%。必須更好利用市場化手段,提升養(yang) 老服務資源配置效率,加大養(yang) 老服務供給,推動養(yang) 老服務高質量發展。
要加快市場擴容,提高養(yang) 老服務供給能力。在我國,家庭小型化趨勢使其養(yang) 老功能逐漸外化,過渡到主要由市場和社會(hui) 承擔。這種情況下,應完善頂層設計,鼓勵和引導更多社會(hui) 資本進入養(yang) 老服務領域,使公建民營、民辦和公辦公營機構等,都有機會(hui) 參與(yu) 養(yang) 老服務運營。可以通過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推動大型養(yang) 老服務機構集團化、連鎖化發展,鼓勵保險、信托等金融機構作為(wei) 投資主體(ti) 提供養(yang) 老服務;在政府加社會(hui) 資本的PPP運營模式中,嚴(yan) 格履約,保護非公共部門經營自主性。同時,還要不斷推進養(yang) 老服務領域“放管服”改革,通過優(you) 化營商環境,加快養(yang) 老服務市場擴容,充分發揮市場優(you) 勝劣汰功能,實現“百姓獲益、機構微利”的各方共贏、可持續發展格局。
要完善市場體(ti) 係,豐(feng) 富養(yang) 老服務供給內(nei) 容。助老服務、生活照料、精神關(guan) 懷、醫養(yang) 、康養(yang) 照護……如今,養(yang) 老服務的內(nei) 容不斷擴展,已從(cong) 狹義(yi) 的“養(yang) ”老走向廣義(yi) 的“助”老和“為(wei) ”老服務。讓這些服務惠及全體(ti) 老人,需要政府加強引導、市場積極探索,建立一個(ge) 多層次、多元化的養(yang) 老服務市場體(ti) 係。在普惠型養(yang) 老服務領域,市場化機構麵對中低收入客群,一方麵要立足社會(hui) 效益,充分發揮專(zhuan) 業(ye) 和機構網點優(you) 勢,提高專(zhuan) 業(ye) 化水平、努力降低服務成本,使服務“惠而不貴”;與(yu) 此同時,要力爭(zheng) 與(yu) 基本養(yang) 老、醫療等兜底型養(yang) 老服務做好銜接。比如,目前一些保險機構以“醫保基金出資+參保人自費”的方式,為(wei) 失能老年群體(ti) 開展基於(yu) 長期護理保險責任的上門護理。在這一模式中,居民隻增加少量費用,就能獲得必要的服務支持。而對於(yu) 麵向高收入老人的養(yang) 老服務,要力求滿足其個(ge) 性化、多樣化需求,同時也要避免對普惠型養(yang) 老業(ye) 務形成資源擠占。
要提高支付能力,激活養(yang) 老服務有效需求。“老齡化”不是包袱,養(yang) 老服務業(ye) 市場是一片廣闊的“藍海”。滿足並創造養(yang) 老需求,形成供需對接、供需互促的良性循環,需要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yang) 老保險體(ti) 係,提高居民對養(yang) 老服務的支付能力。一是調整基本養(yang) 老保險待遇,減少物價(jia) 上漲對老年人生活水平的影響,夯實老年人實現養(yang) 老需求的物質基礎。二是在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不斷擴大養(yang) 老保險覆蓋麵的基礎上,穩妥實施好養(yang) 老保險全國統籌,統一全國基金收支管理製度,在更大範圍發揮養(yang) 老保險共濟功能。三是完善多渠道籌資機製,完善社會(hui) 統籌與(yu) 個(ge) 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製度,逐步做實個(ge) 人賬戶;大力發展商業(ye) 養(yang) 老保險,尤其是通過稅收減免、延稅製等政策激勵發展個(ge) 人養(yang) 老金,逐步健全多層次、多支柱養(yang) 老保險體(ti) 係;圍繞醫養(yang) 結合和康養(yang) 結合的養(yang) 老需求,推廣長期護理保險製度,為(wei) 健康老齡化過程中的養(yang) 老護理需求提供資金保障。
讓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更好發揮作用,不斷加大養(yang) 老服務供給、提高養(yang) 老服務支付能力,實現養(yang) 老服務供給、需求的有效對接,使養(yang) 老服務更豐(feng) 富更有質量,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為(wei) 中國人口學會(hui) 副會(hui) 長、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原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