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屋很美,自帶詩情畫意
【一線講述】
書(shu) 屋很美,自帶詩情畫意
講述人:湖南省益陽市謝林港鎮清溪村村民卜雪斌
我是清溪村村民,今年51歲。我的房子就在村裏一大片荷塘的邊上,入夏,風輕輕一吹,荷影搖曳,最為(wei) 詩意。
把家變成書(shu) 屋,我是清溪村的第一人。2020年中秋節,在江西九江當礦工的我回到清溪村。那時的清溪村剛興(xing) 起“鄉(xiang) 村旅遊”熱,我決(jue) 定留下來,將會(hui) 客廳改成擂茶室。得知村裏要建書(shu) 屋,當左鄰右舍還在猶豫不決(jue) 時,我第一個(ge) 報名,爭(zheng) 取到立波清溪書(shu) 屋,成了一名書(shu) 屋管理員。我把一樓會(hui) 客廳打造成書(shu) 屋的閱讀空間,另一部分根據周立波《山鄉(xiang) 巨變》的元素還原舊時清溪村農(nong) 家場景。二樓則供自己和家人居住。
早上紅彤彤的太陽從(cong) 重重疊疊的山巒處升起,傍晚,在片片晚霞和碧綠荷葉的“晚安聲”中落到地平線以下。大家都說立波清溪書(shu) 屋很美,自帶詩情畫意。作為(wei) 書(shu) 屋的管理員,我每天都很忙碌,早上要整理書(shu) 屋裏的書(shu) 籍、打掃衛生,還要準備當天要賣的擂茶、麻辣香幹、鹵雞爪等特色小吃,最重要的是,要隨時接待來此參觀的遊客朋友。
隨著“山鄉(xiang) 巨變第一村”的名聲越來越響亮,村裏的遊客也一天比一天多。不論周末還是其他節假日,隻要天氣晴好,書(shu) 屋裏就坐滿了人,有時座位不夠,遊客就搬起凳子坐在門外等。
他們(men) 都喜歡聽我用益陽方言讀周立波先生寫(xie) 的小說《山鄉(xiang) 巨變》,也喜歡聽我解釋“巴皮洽肉”“梭梭裏裏”“逗耍方”“彈弦”等方言詞語的意思。我的愛人卜小青則在一旁為(wei) 遊客準備好吃的,讓每一位來到立波清溪書(shu) 屋的遊客都能品嚐到最地道的益陽美食。人多的時候,我們(men) 一天要賣出上千杯擂茶,幾大盒小吃。
書(shu) 屋裏每天充滿歡聲笑語,一批遊客還未離開,另一批又來了。雖然忙碌,但聽到遊客歡快的笑聲,還有店裏微信、支付寶的收款到賬聲,我們(men) 就覺得很開心。我的愛人總說我現在比以前更愛笑了,有時候晚上做夢都在笑。
是啊,我做夢都在笑,因為(wei) 現在的生活正是我夢寐以求的。在去年以前,我當過農(nong) 民,體(ti) 驗過“麵朝黃土背朝天”的滋味;我當過工人,知道背井離鄉(xiang) 外出打工的酸楚。現在,左鄰右舍都說我是戴鬥笠的“秀才”,變成了“文化人”。這多虧(kui) 村裏以文化振興(xing) 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把基礎設施建好了、環境搞漂亮了,還搞了很多有影響力的大活動。
為(wei) 了增加文學素養(yang) ,和遊客有更多共同話題,我晚上經常要讀書(shu) ,看周立波、王蒙、餘(yu) 華等作家的書(shu) 。我的普通話不好,怕外地遊客聽不懂,所以每天晚上睡之前,還要對著枕頭練習(xi) 普通話。我還四處“拜師學藝”,向看書(shu) 的高中生、大學生討教英語,沒想到我憑著自己蹩腳的英語,把《山鄉(xiang) 巨變》賣到了非洲。
看著我把書(shu) 屋經營得有聲有色,左鄰右舍都來向我取經,之後村裏30家書(shu) 屋名額被一搶而空。現在,村民的生活變化可大了——平日在村裏幹保潔的婦女脫掉工作服立馬可以換上戲服、舞服登台詩歌朗誦;小孩們(men) 把書(shu) 屋當“兒(er) 童樂(le) 園”成天“泡”著也是常事;村民甚至剛從(cong) 菜地出來,就進入書(shu) 屋閱讀……
有記者問我:“你這麽(me) 大一棟房子用來開書(shu) 屋,不會(hui) 虧(kui) 本吧?”我當時就笑著回答:“別人都問我一年賺了多少,您是第一個(ge) 問我有沒有虧(kui) 本的人。我告訴您,這間書(shu) 屋不僅(jin) 能賺錢,而且能養(yang) 活我們(men) 一家四代人。”
(光明日報記者禹愛華、龍軍(jun) ,光明日報通訊員曹燦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2023年06月27日 0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