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立足數字化營造文化新體驗(人民時評)

發布時間:2023-06-30 09:20:00來源: 人民日報

  點開“數字敦煌”資源庫,便可瀏覽洞窟高清圖像;通過“8K+5G”高清直播,就可欣賞國家大劇院高水平音樂(le) 會(hui) ;想探知傳(chuan) 統建築奧秘,可以借助VR遊戲體(ti) 驗中國古典園林的詩意之境……跨越時空、人機互動、虛實相融,數字技術正在逐漸改變人們(men) 的文化生活。

  《關(guan) 於(yu) 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大力發展線上線下一體(ti) 化、在線在場相結合的數字化文化新體(ti) 驗”。隨著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推進實施,一幅流光溢彩的中華文化全景圖正在徐徐展開。以海量存儲(chu) 、即時互動、全息呈現等為(wei) 特征的數字化技術,正不斷創新表達方式、豐(feng) 富文化形態、拓展消費場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文化新業(ye) 態特征較為(wei) 明顯的16個(ge) 行業(ye) 小類實現營業(ye) 收入43860億(yi) 元,比上年增長5.3%,快於(yu) 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ye) 4.4個(ge) 百分點;其中,數字出版、娛樂(le) 用智能無人飛行器製造、互聯網文化娛樂(le) 平台和可穿戴智能文化設備製造等行業(ye) 實現兩(liang) 位數增長,分別為(wei) 30.3%、21.6%、18.6%和10.2%。亮眼的成績單,彰顯這一新業(ye) 態巨大的發展潛力。

  立足數字化營造文化新體(ti) 驗,需要繼續完善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台。從(cong) 頂層設計看,《數字中國建設整體(ti) 布局規劃》提出,推進文化數字化發展,深入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體(ti) 係,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從(cong) 實踐看,圖書(shu) 館、博物館、美術館、文藝院團等文化機構數字化轉型積極性高漲,海量文化資源正在加速轉化為(wei) 文化數據資源。比如,國家圖書(shu) 館與(yu) 相關(guan) 機構合作,開發《永樂(le) 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知識庫;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故宮“數字文物庫”,文物總數已超過10萬(wan) 件。隨著國家文化專(zhuan) 網和文化大數據體(ti) 係的完善,豐(feng) 厚的文化資源還將在數字空間被不斷激活。

  有了與(yu) 信息時代相適應的文化素材之後,能否生產(chan) 出滿足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需求的數字文化產(chan) 品,考驗的是創新創造能力。文化數字化不是文化生活從(cong) 物理空間到數字空間的機械複製和遷移,而是涉及文化生產(chan) 、傳(chuan) 播、消費的全鏈條重構。一方麵要創新載體(ti) ,大膽運用虛擬現實、全息投影、虛擬數字人等最新數字技術改造提升傳(chuan) 統文化業(ye) 態,打開更多文化消費新場景。另一方麵也要升級創意,提取中華文化元素、符號、標識,結合時代審美,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麵向未來,科技與(yu) 文化的深度融合將帶來更豐(feng) 富的文化業(ye) 態。

  提升文化數字內(nei) 容供給能力,離不開健全的治理體(ti) 係和行業(ye) 生態。文化資源乘“網”上“雲(yun) ”之後,數據安全如何保障、標準體(ti) 係如何統一、知識產(chan) 權如何保護,需要政策法規解疑釋惑、保駕護航。以備受關(guan) 注的數據標準為(wei) 例,我國正在加強標識解析體(ti) 係建設,將解決(jue) 數據分布式存儲(chu) 、互聯互通、數據確權等問題,使每個(ge) 數據都有唯一的身份證。在數字技術加速演進的背景下,既要提高關(guan) 鍵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也要以健全的行業(ye) 生態培育更多優(you) 質創意和產(chan) 品。

  一部文化發展史,也是媒介技術演進的曆史。印刷術、電報電話、廣播電視的發明,都曾催生過相應的文化業(ye) 態。我們(men) 腳下的土地,有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現在又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正經曆數字技術深刻變革。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與(yu) 日新月異的數字技術相遇,繪寫(xie) 出新時代瑰麗(li) 多姿的文化畫卷。新的曆史起點上,期待文化數字化為(wei) 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作出新貢獻。智春麗(li)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