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窪裏”邁上現代農業“高地”
種韭菜還能用上區塊鏈?去年以來,在山東(dong) 省濰坊市坊子區坊安街道的十裏八村,這個(ge) 話題熱度不減。
盛夏時節,記者走進坊安街道窪裏村的玉泉窪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一片露天韭菜種植基地裏,布滿田邊地角的傳(chuan) 感器、攝像頭24小時不間斷運轉,將一畦畦菜地的數據實時傳(chuan) 輸“上鏈”。
窪裏村因三麵山坳、地勢窪陷而得名。曾幾何時,這裏房屋低矮破舊,道路塵土紛飛,年輕人出走,村集體(ti) 負債(zhai) ,是出了名的發展“窪地”。而如今,隨著一係列先進種植理念和技術的應用,窪裏村一躍成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高地。
“區塊鏈+韭菜”是濰坊市會(hui) 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信息中心、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在玉泉窪合作社探索的創新應用。中國電信濰坊坊子區分公司經理王東(dong) 介紹,區塊鏈具有不可篡改、不可偽(wei) 造等特點,蔬菜生產(chan) 、采摘、物流、銷售的每一步操作數據都留存在區塊鏈平台上,全過程可追溯。
“我們(men) 按照有機標準種植了116畝(mu) 韭菜,智能水肥一體(ti) 機、監控攝像頭、物聯網傳(chuan) 感器、氣象站等智能設施一應俱全,全部生產(chan) 數據及時真實地上鏈管理。”窪裏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劉向東(dong) 說。
2011年,在外創業(ye) 的劉向東(dong) 回村當選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新班子把發展有機蔬菜作為(wei) 富民強村的突破口。
窪裏村黨(dang) 支部領辦玉泉窪種植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確定了“五統一”的管理模式,即統一品牌、統一技術、統一標準、統一經營、統一銷售,嚴(yan) 抓產(chan) 品質量,全力打造“玉泉窪有機蔬菜”品牌。
“我們(men) 發展立體(ti) 種植,並研發出智能種植床,用的全是菌種,自己製作泥炭土,保證了蔬菜的有機品質。”在合作社的種植大棚裏,劉向東(dong) 指著一張上下兩(liang) 層的智能種植床介紹說,上層是黑色基質,床下的箱體(ti) 中間是夾層,裏麵有流動空氣,通過空調調節為(wei) 作物提供18℃-25℃的恒溫生長環境。和普通大棚相比,這裏的空間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葉菜生產(chan) 周期縮短22天,一年可采收葉菜16茬,土地畝(mu) 均產(chan) 值達100萬(wan) 元。
玉泉窪合作社裏的“黑科技”不止這些。走進10層立體(ti) 栽培溫室大棚,記者看到一盆盆油菜、苦菊、芹菜、菌菇等按照不同習(xi) 性有序排列,最上麵3層是喜光蔬菜,中間3層次之,下麵3層為(wei) 不喜光蔬菜,最底層是菌類。負責搬運盆菜的AGV小車(自動導引運輸車)沿著既定路線穿梭,像極了工廠車間的生產(chan) 場景。
昔日的“窮窪裏”變身“億(yi) 元村”。據劉向東(dong) 介紹,目前,合作社年生產(chan) 有機蔬菜6000噸,實現產(chan) 值8600萬(wan) 元,再加上特色加工、休閑旅遊、教育培訓等業(ye) 態,三產(chan) 融合總產(chan) 值突破1億(yi) 元。
窪裏村通過發展產(chan) 業(ye) ,把村民變成產(chan) 業(ye) 工人,有了穩定收入,外出務工的村民開始回流。“老兩(liang) 口守在家門口,一年可以輕鬆掙10萬(wan) 元。”村裏老人劉天傑對眼前的生活讚不絕口。(陳國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