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900餘個非遺工坊: 點燃鄉村振興“新引擎”
本報駐四川記者 付遠書(shu)
將混合各種純天然香料及藏藥材的香泥放入由牛角製成的工具中擠壓,一根根粗細均勻的藏香便初具雛形,再經過晾曬、包裝,便可進入市場,銷往全國各地。位於(yu) 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市的慈願藏香非遺工坊內(nei) ,42名員工在工坊負責人謝拉的帶領下辛勤工作著。
“非遺不僅(jin) 是傳(chuan) 統文化的載體(ti) ,也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點領域。”作為(wei) 非遺項目馬爾康藏香製作技藝的傳(chuan) 承人,謝拉長期致力於(yu) 藏香的傳(chuan) 承、創新及推廣。他創立的慈願傳(chuan) 統文化有限責任公司,2022年產(chan) 值達到1070萬(wan) 元。“我們(men) 將利用好非遺工坊平台,繼續發展,帶動更多鄉(xiang) 親(qin) 增收致富。”謝拉所說的非遺工坊是依托非遺代表性項目或傳(chuan) 統手工藝從(cong) 事生產(chan) 的經營主體(ti) 和生產(chan) 加工點。在西部大省四川,900餘(yu) 個(ge) 各級非遺工坊遍布各地,如毛細血管般連接起強壯有力的文化根脈,在傳(chuan) 承創新的同時,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據了解,近年來四川大力推進非遺工坊建設,出台《四川省非遺工坊管理辦法》,承擔全國“非遺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試點工作,製定《四川省非遺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試點工作方案》,4個(ge) 非遺工坊入選“全國非遺工坊典型案例”,3名青年入圍“全國青年非遺傳(chuan) 承人扶持計劃”,開辟出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路徑,走出一條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的融合之路。
傳(chuan) 承是非遺創新的基礎,創新則是非遺緊跟時代、擁抱市場的關(guan) 鍵,這一鏈條中,過硬的技能技藝水平至關(guan) 重要。長期以來,四川通過實操實訓、訂單式培訓、上門培訓、遠程培訓等多種形式,加強從(cong) 業(ye) 者技能技藝培訓。其中,非遺工坊正是相關(guan) 培訓的重要承載點位,更是鄉(xiang) 村民眾(zhong) 擁抱傳(chuan) 統文化的平台。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的囍悅藏羌繡非遺工坊負責人張居悅說,截至2022年底,該工坊開展的公益性技能培訓已培訓1000餘(yu) 人次,在宣傳(chuan) 推廣非遺項目的同時,會(hui) 吸引更多人踏上技藝傳(chuan) 承之路。
從(cong) 經濟效益來看,非遺工坊也為(wei) 四川多地拓寬就業(ye) 渠道提供了新的思路。四川省文化和旅遊廳提供的信息顯示,瀘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圍繞當地需求特點,大力開發手工製作,創造出大量居家就業(ye) 、靈活就業(ye) 崗位,為(wei) 民眾(zhong) 在“家門口”就業(ye) 提供了更多選擇;雅安市、攀枝花市落實《四川省非遺工坊管理辦法》中各項優(you) 惠政策,優(you) 先將脫貧人口、農(nong) 村低收入人口吸納到非遺工坊就業(ye) ……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ju) 。
例如,囍悅藏羌繡非遺工坊采取“企業(ye) +合作社+繡娘”模式,打造“我教、你學、你做、我收”的運作方式,繡娘們(men) 可以在工坊工作,也可以居家靈活就業(ye) ,以產(chan) 業(ye) 帶動的形式拓寬鄉(xiang) 鎮婦女就業(ye) 渠道。“工坊已帶動300餘(yu) 名人員就業(ye) ,年均收入0.5萬(wan) 元至5萬(wan) 元不等。”張居悅介紹。
產(chan) 品是非遺工坊發展的核心,為(wei) 擦亮“金字招牌”,四川各地因地製宜,頻出妙招。德陽市支持非遺工坊合理運用著作權、商標權、專(zhuan) 利權,培育具有當地特色的非遺工坊知名品牌;綿陽市、樂(le) 山市在尊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基礎上,幫助非遺工坊提升產(chan) 品質量和設計水平;達州市、眉山市則引入現代管理製度和方式,提高生產(chan) 力,催生出一大批具有市場競爭(zheng) 力的優(you) 秀工坊。
利用閑置老糧倉(cang) 改建成的彭州白瓷非遺工坊,已成為(wei) 集文化創意、研學教育、藝術展覽、消費場景於(yu) 一體(ti) 的文創產(chan) 業(ye) 園。工坊產(chan) 出的熊貓印象蓋碗、天彭牡丹茶具、芙蓉蓋碗等產(chan) 品彰顯了濃鬱的天府文化特色,被譽為(wei) “天府文化新名片”。
今天,“非遺+”擁有無限可能性。在四川,“非遺+旅遊業(ye) ”“非遺+製造業(ye) ”等業(ye) 態的融合發展未來可期,而在廣袤鄉(xiang) 村,一項項特色非遺的創新發展,更是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蓬勃動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