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自然分娩期間接受鎮痛何時成常態
【閱讀提示】《北京市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ti) 驗主題活動實施方案(2023-2025年)》發布
光明網評論員:日前,有媒體(ti) 援引北京市衛健委的消息稱,明確二級以上相關(guan) 醫院要提供分娩鎮痛等疼痛管理服務。這也是未來三年北京市改善就醫感受提升患者體(ti) 驗係列行動之一。消息一出,引發廣泛稱讚,不少“過來人”被喚醒了關(guan) 於(yu) 分娩的痛苦記憶,並感慨“沒想到自己也到了憶苦思甜的時候”。
分娩鎮痛,其實就是無痛分娩,通過在自然生產(chan) 過程中運用麻醉技術來最大程度減輕產(chan) 婦產(chan) 痛,目前最常見的是椎管內(nei) 分娩鎮痛。無痛分娩,身體(ti) 上疼痛的消除自不必說,更重要的是,它改寫(xie) 了女性的生產(chan) 體(ti) 驗,保住了體(ti) 麵和尊嚴(yan) 。而千千萬(wan) 萬(wan) 個(ge) 這樣的體(ti) 驗,將推動改寫(xie) 人們(men) 對於(yu) 生育的集體(ti) 印象,也將在一定程度上紓解人們(men) 的生育恐懼與(yu) 焦慮,甚至參與(yu) 重塑生育文明。
無痛分娩並非新技術,在中國也並非新事物。國內(nei) 對該項技術的研究可以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千禧年前後,國內(nei) 有醫療機構對其規模化開展。2018年,國家衛健委發布《分娩鎮痛試點工作方案》,此後912家醫院被列為(wei) 第一批國家分娩鎮痛試點醫院。近兩(liang) 年來,貴州、江西、浙江、上海等地出台新規,將無痛分娩費用納入醫保報銷,經濟障礙的逐步消除,讓更多媽媽可以享受醫學技術之光。
分娩鎮痛持續獲得政策加碼,折射社會(hui) 文明水位的抬升。據官方統計,從(cong) 2017年至2020年,全國900多家試點醫院的分娩鎮痛率從(cong) 27.52%攀升至53.21%。但可以作為(wei) 對照的另一組官方數據是,目前我國整體(ti) 上分娩鎮痛普及率僅(jin) 為(wei) 30%左右。如果考慮到城鄉(xiang) 差異、區域差異,那麽(me) 中西部縣城的產(chan) 婦在基層醫療機構享受舒適分娩服務的幾率,將更低。
在中國,讓自然分娩期間接受鎮痛成為(wei) 一種常態,還需跨過幾道坎。最大的一道就是麻醉醫師的緊缺。據官方資料,中國麻醉醫師總數雖然世界第一,但由於(yu) 人口基數大,大大拉低了每萬(wan) 人擁有的麻醉醫師數,僅(jin) 為(wei) 0.5人,而在歐美國家,這一數字是2.5。再加之,按照現在的醫保支付方式、醫療機構慣常的內(nei) 部績效分配,也都讓開展無痛分娩顯現不出什麽(me) “性價(jia) 比”。而且在不少人的認知裏,相比軀體(ti) 病痛,生產(chan) 之痛更多屬於(yu) “自然”的範疇,麵對有限的疼痛免除資源,其他疾病自然也享有更高的優(you) 先級。
另一道坎則與(yu) 社會(hui) 觀念有關(guan) 。在關(guan) 於(yu) 分娩陣痛的社會(hui) 討論中,存在“沉默的螺旋”。呼籲持續推行分娩陣痛的,多是了解甚至信任這項技術的,而不甚了解者自然也無法參與(yu) 討論。有調研數據顯示,仍有36%的人不了解或僅(jin) 聽說過無痛分娩,存在認知空白。知識鴻溝的存在,意味著相關(guan) 的科普仍十分必要且重要。除了醫學上的信息普及外,更為(wei) 任重道遠的,或是引導女性以及整個(ge) 社會(hui) 重新認識生育之痛——這並不是作為(wei) 一個(ge) 母親(qin) 必須承受的痛苦,亦與(yu) “偉(wei) 大母親(qin) ”無涉。
希望更多地方在分娩鎮痛推行中所顯示的決(jue) 心和智慧,能形成接續的力量,讓在自然分娩期間接受鎮痛成為(wei) 一種常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