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我國知識產權保護都有哪些新作為?

發布時間:2023-07-10 09:43:00來源: 工人日報

  2022年知識產(chan) 權保護社會(hui) 滿意度達到81.25分,整體(ti) 步入良好階段——

  我國知識產(chan) 權保護都有哪些新作為(wei) ?

  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日前發布《二〇二二年中國知識產(chan) 權保護狀況》白皮書(shu) (以下簡稱白皮書(shu) )。白皮書(shu) 顯示,2022年,知識產(chan) 權保護社會(hui) 滿意度進一步提高,滿意度得分達到81.25分,整體(ti) 步入良好階段,知識產(chan) 權保護工作得到越來越多公眾(zhong) 認可。

  在社會(hui) 滿意度不斷提高的背後,我國知識產(chan) 權保護進行了怎樣的製度建設?開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保護成效?在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6月30日舉(ju) 行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最高人民法院、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的有關(guan) 負責人就上述問題進行了解答。

  鋪設知識產(chan) 權糾紛解決(jue) “多車道”

  2.18億(yi) 元,這是2022年在兩(liang) 起“蜜胺”專(zhuan) 利及技術秘密侵權關(guan) 聯案件中,最高人民法院判令各被告連帶賠償(chang) 權利人的經濟損失,也是目前人民法院針對同一工程項目知識產(chan) 權侵權案件判決(jue) 的最高賠償(chang) 額。

  白皮書(shu) 顯示,過去一年,人民法院全麵強化專(zhuan) 利技術類審判,努力為(wei) 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營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法治環境。

  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三庭副庭長丁廣宇介紹,去年,人民法院新收各類知識產(chan) 權案件526165件,其中專(zhuan) 利案件、技術合同糾紛數量持續上升,專(zhuan) 利民事一審案件同比增長23.25%,技術合同一審案件同比增長5.55%。知識產(chan) 權司法服務高質量發展作用進一步凸顯。

  近年來,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會(hui) 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不斷完善知識產(chan) 權糾紛調解工作體(ti) 係,鋪設知識產(chan) 權糾紛解決(jue) 的“多車道”。

  國家知識產(chan) 權局新聞發言人張誌成表示,目前,全國已有知識產(chan) 權糾紛人民調解組織1700餘(yu) 家,其中由各級知識產(chan) 權部門指導管理調解組織達1200餘(yu) 家。今年一季度受理調解案件2萬(wan) 餘(yu) 件,其中通過線上調解1.6萬(wan) 餘(yu) 件,案件平均處理周期28天,在短時間內(nei) 化解大量的矛盾糾紛。

  嚴(yan) 厲打擊重點領域違法行為(wei)

  麵對商標、專(zhuan) 利等領域違法行為(wei) ,市場監管總局發揮綜合執法優(you) 勢,依法予以嚴(yan) 厲打擊,平等保護各類經營主體(ti) 的知識產(chan) 權,維護創新發展環境。

  “針對權利人反映強烈的侵權假冒突出問題、關(guan) 係人民群眾(zhong) 健康安全的重點商品,市場監管總局加大違法線索摸排力度,通過督查督辦、檢查調研等手段,協調推動案件查辦。”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執法稽查局副局長佟波介紹,2022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共查辦商標、專(zhuan) 利等領域違法案件4.35萬(wan) 件,向司法機關(guan) 移送涉嫌犯罪案件1000餘(yu) 件。

  查獲的侵權假冒商品,如何處理?佟波介紹,市場監管總局連續3年在全國範圍組織侵權假冒商品統一銷毀行動。2022年11月10日,組織全國18個(ge) 省(區、市)同步銷毀侵權假冒商品逾30大類、100多個(ge) 品種,貨值達5億(yi) 元。據統計,2020年以來,各地市場監管部門累計銷毀侵權假冒商品2000餘(yu) 次,銷毀侵權假冒商品1200萬(wan) 餘(yu) 噸。今年9月,市場監管總局還將繼續組織侵權假冒商品全國統一銷毀行動。

  下一步,市場監管部門將聚焦侵權假冒多發的實體(ti) 市場、互聯網領域和關(guan) 係人民群眾(zhong) 健康安全的重點商品,持續深入推進知識產(chan) 權執法。

  林草知識產(chan) 權轉化運用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發展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拓寬農(nong) 民增收致富渠道”列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點工作。國家林業(ye) 和草原局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龔玉梅表示,知識產(chan) 權轉化運用是科技成果實現強農(nong) 富農(nong) 興(xing) 農(nong) 惠農(nong) 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我國加快實施林草知識產(chan) 權轉化運用,主要是以林草專(zhuan) 利和新品種創製為(wei) 抓手,助力鄉(xiang) 村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實現專(zhuan) 利技術強農(nong) 和植物新品種惠農(nong) 。

  “如貴州荔波實施的黑木耳掛袋栽培專(zhuan) 利技術,很大程度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栽培效益,很好地解決(jue) 了爛耳和下雨天無法采摘的問題,單位麵積土地栽培黑木耳菌棒的數量是地擺模式的5~6倍,每棟黑木耳大棚實現總產(chan) 量1000多公斤,總產(chan) 值達到10多萬(wan) 元。”龔玉梅舉(ju) 例道。

  據了解,2022年,國家林草局受理植物新品種權申請1828件,授權651件,申請量同比增加27%,再創曆史新高。過去幾年裏,通過專(zhuan) 利技術強農(nong) 、商標品牌富農(nong) 、地理標誌興(xing) 農(nong) 、植物新品種惠農(nong) ,知識產(chan) 權在助力脫貧攻堅、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記者時斕娜)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