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產業聚合千家企業(經濟新方位·縣域經濟觀察)
年產(chan) 4億(yi) 多片眼鏡片、產(chan) 值200億(yi) 元,江蘇丹陽——
一個(ge) 產(chan) 業(ye) 聚合千家企業(ye) (經濟新方位·縣域經濟觀察)
本報記者 姚雪青
自動化生產(chan) 線上,一片片1.5厘米厚的樹脂鏡片毛坯“乘坐”傳(chuan) 送帶進入研磨機中。伴隨著飛濺的水花和“滋滋滋”的機器運轉聲,3把刀頭按照操作屏幕上設定好的參數,從(cong) 不同角度和位置快速切削——40秒鍾,一片定製化的眼鏡片研磨完畢。
這裏是位於(yu) 江蘇省丹陽市的萬(wan) 新光學集團有限公司,每年生產(chan) 的1億(yi) 片鏡片銷往世界各地。放眼整個(ge) 丹陽,這個(ge) 人口不到100萬(wan) 的城市,有1600多家眼鏡相關(guan) 企業(ye) 、5萬(wan) 多名從(cong) 業(ye) 者,鏡片年產(chan) 量4億(yi) 多片,占全國總量的3/4、全世界總量的一半,產(chan) 值200億(yi) 元。
這一縣域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壯大的“密碼”是什麽(me) ?記者近日赴丹陽一探究竟。
技術飛躍
從(cong) 手工打磨到智能生產(chan)
上料、研磨、拋光、加硬、鍍膜……放眼望去,萬(wan) 新智能化車間內(nei) 11條產(chan) 線有條不紊地運行。車間生產(chan) 的100多種眼鏡產(chan) 品,銷往52個(ge) 國家和地區。
“現在生產(chan) 設備與(yu) 製造技術之先進,是創業(ye) 之初難以想象的。”萬(wan) 新董事長湯龍保回憶,丹陽眼鏡產(chan) 業(ye) 起源於(yu) 上世紀60年代。一批學徒從(cong) 上海、江蘇的國營眼鏡廠返鄉(xiang) ,部分鄉(xiang) 鎮開始嚐試眼鏡製造,邁出了集體(ti) 創業(ye) 的第一步。
“我跟著從(cong) 蘇州回來的老師傅學磨眼鏡片,又把技術帶到其他鎮的工廠。”湯龍保回憶,當時的鏡片都是玻璃材料,不同弧度代表著不同曲率,形成不同的鏡片度數。磨片過程類似推磨——用手壓住磨片機上的杆子,通過主軸旋轉帶動模具,將鏡片上多餘(yu) 的部分切削掉,留下符合度數的弧度,打磨一片需要數小時,由於(yu) 拋光粉遇水變紅,湯龍保的手上、臉上常常被染紅。
隨著產(chan) 業(ye) 的發展,市場對鏡片加工提出了更快、更好的要求。2012年開始,萬(wan) 新引進數字化設備,著手進行智能化改造。
可光是買(mai) 來機器,並不能解決(jue) 問題。湯龍保發現,盡管鏡片的加工速度提高了,但這也隻是一個(ge) “點”,無法串成“線”——前端的材料采購、後端的銷售服務等環節都還是傳(chuan) 統模式,各環節的數據也沒有打通、關(guan) 聯,整體(ti) 的交付速度還是提不上去。
此後幾年,萬(wan) 新通過流程再造,將生產(chan) 過程中原本碎片化的設備,以及生產(chan) 、供應、銷售、財務等管理係統,通過網絡平台“打通”並“串聯”起來,形成整體(ti) 的數字化係統。在鏡片加工車間,操作人員告訴記者,工人們(men) 一路小跑去拿單子、查詢單子的場景再也不會(hui) 出現了,取而代之的是電腦自動處理數據。
“各環節的打通,不僅(jin) 提高了整體(ti) 交付速度,還降低了錯誤率,節約了生產(chan) 成本。”湯龍保介紹,智能化改造後,公司“48小時交付率”達到95%以上。
材料飛躍
從(cong) 玻璃到樹脂,從(cong) 進口到研發
改革開放的春風帶來了市場機遇。在丹陽眼鏡市場形成初期,市場對生產(chan) 技術和資金投入要求不高,且需求強烈,眼鏡產(chan) 業(ye) 呈現產(chan) 銷兩(liang) 旺的態勢。但很快,競爭(zheng) 與(yu) 挑戰隨之到來。
“樹脂鏡片相比玻璃鏡片,優(you) 勢明顯。”湯龍保說,“唯一的出路就是快速變道,轉產(chan) 樹脂鏡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為(wei) 迎接更高水平的競爭(zheng) ,萬(wan) 新等一批企業(ye) 向日本、韓國學習(xi) 先進的樹脂鏡片生產(chan) 技術。
樹脂鏡片的生產(chan) 過程與(yu) 玻璃鏡片全然不同。在萬(wan) 新的生產(chan) 車間可以看到,樹脂材料被自動填充進玻璃模具中,曆經20個(ge) 小時、130攝氏度的高溫加熱固化後,就可以脫模,經過硬化和鍍膜,就成了既輕便又不易碎的樹脂鏡片。
“整整3年時間,我們(men) 交了不少‘學費’,報廢的鏡片有上百萬(wan) 片——就像做米飯,溫度太高會(hui) 泡湯,太低又夾生。”湯龍保說,1996年,國內(nei) 第一代樹脂鏡片上市,逐漸推廣到丹陽的其他眼鏡企業(ye) 。
鏡片生產(chan) 成功,但上遊的原材料仍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當時樹脂鏡片高分子單體(ti) 材料隻有極少數國家的極少數企業(ye) 能生產(chan) ,每噸價(jia) 格15萬(wan) 元,且付款後一個(ge) 月才能供貨。”明月鏡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公晚說,關(guan) 鍵技術必須自己掌握。
為(wei) 實現原材料生產(chan) 國產(chan) 化,明月鏡片與(yu) 南京工業(ye) 大學等高校聯合攻關(guan) ,終於(yu) 在2007年取得技術突破,為(wei) 丹陽一半以上的眼鏡生產(chan) 企業(ye) 提供原料,同類產(chan) 品價(jia) 格僅(jin) 為(wei) 國外企業(ye) 的1/3。
“過去,國內(nei) 鏡片企業(ye) 在定價(jia) 上沒有話語權,導致利潤空間很小,沒有錢做研發、品牌,隻能打價(jia) 格戰,出現質量良莠不齊的惡性循環。”謝公晚介紹,原材料國產(chan) 化後,帶動國際鏡片原材料大幅降價(jia) ,國內(nei) 企業(ye) 也有了更多資金投入研發,打造品牌,也能為(wei) 消費者提供物美價(jia) 廉的產(chan) 品。
近年來,明月鏡片瞄準市場需求,在政府的牽線搭橋下,與(yu) 上海理工大學團隊聯合研發,創新出防藍光、防眩光等細分領域產(chan) 品,推動產(chan) 品提質升級。
集群飛躍
從(cong) 特色產(chan) 業(ye) 到全域發展
從(cong) 鏡片生產(chan) 原料,到鏡布鏡盒、印刷包裝,如今丹陽眼鏡產(chan) 業(ye) 的鏈條越來越長,並進一步向服務業(ye) 延伸。為(wei) 引導行業(ye) 健康有序發展,丹陽市政府推動商會(hui) 注冊(ce) 了“丹陽眼鏡”集體(ti) 商標,強化眼鏡產(chan) 品商標注冊(ce) 、使用和管理,同時加強對行業(ye) 知識產(chan) 權的保護和產(chan) 品質量監督。
“上世紀80年代那會(hui) 兒(er) ,行業(ye) 的門檻低、鏈條短,一些嗅到商機的商人聚集在丹陽火車站擺攤賣眼鏡,為(wei) 來丹陽的采購商供貨。”看著眼前品牌林立、生意紅火的“中國丹陽眼鏡城”,時任丹陽車站大隊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胡小鎖回憶道。
2014年,在統一規劃下,眼鏡市場的經營戶整體(ti) 搬進眼鏡城。這個(ge) 占地14萬(wan) 平方米的商貿綜合體(ti) 全年吸引顧客超150萬(wan) 人次。“眼鏡城集零售批發、餐飲娛樂(le) 、品牌展會(hui) 於(yu) 一體(ti) ,政府與(yu) 行業(ye) 雙向發力,推動眼鏡產(chan) 業(ye) 從(cong) 單純製造業(ye) 走向綜合服務業(ye) 。”丹陽市眼鏡商會(hui) 秘書(shu) 長袁紅錦介紹。
在眼鏡城周圍1.09平方公裏的土地上,丹陽市規劃建設的“眼鏡小鎮”正在施工,希望將“流量”轉化為(wei) “銷量”,在縣域範圍內(nei) 用眼鏡產(chan) 業(ye) 帶動輻射周邊產(chan) 業(ye) 發展。
展覽館,是展覽展示、會(hui) 議論壇、品牌發布的多功能空間;專(zhuan) 業(ye) 眼科醫院,集醫療、教學、研究、康複、預防為(wei) 一體(ti) ;少兒(er) 視光中心,通過科普、預防、培訓、數據采集,打造成青少年近視防控一站式服務平台……丹陽眼鏡小鎮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酈新建打開規劃圖,一一介紹。
南京師範大學中北學院也落戶丹陽。學院副院長鍾文輝介紹,學院瞄準縣域特色產(chan) 業(ye) ,將人才鏈建在產(chan) 業(ye) 鏈上,今年第一屆眼視光專(zhuan) 業(ye) 畢業(ye) 生在4月就全部簽約,在行業(ye) 中從(cong) 事技術、服務、研發等崗位。此外,學院還與(yu) 企業(ye) 共建產(chan) 業(ye) 學院,為(wei) 企業(ye) 培訓產(chan) 業(ye) 工人。
“營商環境優(you) 化創新、龍頭企業(ye) 持續帶動、專(zhuan) 業(ye) 力量加盟供給,是丹陽眼鏡產(chan) 業(ye) 發展的密鑰。”丹陽市經濟發展局局長冷文華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