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打造“微專業”,促進終身學習

發布時間:2023-07-11 09:2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各抒己見】

  作者:李 穎(杭州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教授)

  6月14日,《光明日報》教育周刊刊發的《以高質量終身教育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一文提出:終身教育體(ti) 係要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新使命,引發了筆者對終身教育的思考。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xi) 的學習(xi) 型社會(hui) 、學習(xi) 型大國。我們(men) 正身處網絡無處不在的時代,數字化資源必然成為(wei) 終身學習(xi) 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習(xi) 型社會(hui) 以社會(hui) 學習(xi) 者為(wei) 中心,終身教育體(ti) 係和終身學習(xi) 服務體(ti) 係是學習(xi) 型社會(hui) 的主要架構。當前,數字化生態中以人為(wei) 本的工作形式正在形成:工作彈性大、靈活性強、自由度高。線上課程具備了相應的彈性、靈活性和自由度,可以有效服務於(yu) 全民終身學習(xi) 。因此,在常規的學曆教育以外,以慕課為(wei) 代表的線上課程與(yu) 社會(hui) 學習(xi) 者之間可以形成“不追求入學,但實現學習(xi) ”的邏輯關(guan) 係。供需雙方通過智能化平台自由匹配,在短期形成靈活的教與(yu) 學關(guan) 係,在完成學習(xi) 後,學習(xi) 者可以獲得慕課認證證書(shu) 、微專(zhuan) 業(ye) 證書(shu) 。同時,大數據提供學習(xi) 者畫像,以便高校及平台運營方調整課程設計與(yu) 布局。

  以上現象,使學科邏輯和市場邏輯相互協調的產(chan) 物——“微專(zhuan) 業(ye) ”進入人們(men) 的視線。“微專(zhuan) 業(ye) ”具備三項功能:滿足就業(ye) 、提升生活品質和素養(yang) 、為(wei) 深造做準備。2015年,“高水平大學聯盟”啟動了知識產(chan) 權等兩(liang) 個(ge) “微專(zhuan) 業(ye) ”係列的慕課。2016年,北京大學首次提出設立“榮譽學士學位”,鼓勵“微專(zhuan) 業(ye) ”、跨學科係列課程或課程模塊建設,2018年開設了第一個(ge) 線上“微專(zhuan) 業(ye) ”——“國際組織與(yu) 全球治理”。

  但剛剛起步的“微專(zhuan) 業(ye) ”尚處於(yu) 摸索階段,亟待切實提高“微專(zhuan) 業(ye) ”證書(shu) 的社會(hui) 認可度。對於(yu) 希望提升就業(ye) 競爭(zheng) 力、實現崗位創業(ye) 的學習(xi) 者,“微專(zhuan) 業(ye) ”須重視職業(ye) 屬性,以“課程+畢業(ye) 項目”模式,重視行業(ye) 實踐。對於(yu) 希望在學業(ye) 上繼續深造的學習(xi) 者來說,“微專(zhuan) 業(ye) ”要為(wei) 他們(men) 提供可以學分互認與(yu) 轉換的保障機製,繼續探索學分銀行。同時,領航企業(ye) 和機構要積極加盟,全程參與(yu) 線上課程的設計,將“微專(zhuan) 業(ye) ”證書(shu) 作為(wei) 內(nei) 部培訓的重要條件,這樣,員工就有了積極動力,用創業(ye) 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去工作,形成崗位創業(ye) 示範效應。

  打造“微專(zhuan) 業(ye) ”,可以敦促高校把觸角延伸到社會(hui) 型教育,更關(guan) 注就業(ye) 市場的需求,提升社會(hui) 責任感,更好地服務於(yu) 大眾(zhong) ,幫助其實現“想學就可以學,想學什麽(me) 就學什麽(me) ,什麽(me) 有用就學什麽(me) ”。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1日 15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