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時評】以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助力科技自立自強

發布時間:2023-07-12 09:2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作者:董陽(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

  近日,《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shu) (2022)》發布,其中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持續提升,在國際學術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顯現。2016至2020年,中文科技期刊的國際引用頻次占比從(cong) 4.44%提升至7.60%;我國主辦的英文科技期刊被越來越多國際知名數據庫收錄,國內(nei) 外總被引頻次、刊均被引頻次年均增長率分別為(wei) 15.03%和10.35%。

  科技期刊在傳(chuan) 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等方麵發揮著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當前,科技期刊已逐步從(cong) 服務於(yu) 學者個(ge) 體(ti) 學術研究的成果發布和信息獲取工具,向支撐國家科技創新的基礎性平台轉變,直接體(ti) 現國家科技競爭(zheng) 力和文化軟實力。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有助於(yu) 打造學術發表的主場優(you) 勢,提升科技研發能力。通過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聚焦國家創新發展的關(guan) 鍵領域和戰略方向,吸引一流科技創新成果,進一步加快拓展國際前沿學術陣地,從(cong) 而有效引導學科建設,促進科技創新。同時,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還有助於(yu) 打破國外部分出版集團對於(yu) 優(you) 質學術資源的壟斷,助力國內(nei) 科技工作者擺脫資源依賴和平台束縛。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有助於(yu) 加速學術成果的現實轉化,提升科技應用能力。《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shu) (2017)》指出,在過去100多年中,80%以上的世界科技創新成果首先發表在科技期刊上。國際頂尖科技期刊多數由國外主辦,受製於(yu) 資源獲取渠道、外文閱讀能力等,我國諸多從(cong) 事一線生產(chan) 、基層工作的科技人員往往難以及時、有效地接觸並了解到最前沿的創新成果。因此,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公益性學術資源服務平台建設,有助於(yu) 為(wei) 基層一線科技人員提供更加前沿、開放、便捷的信息資源,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chan) 力轉化的渠道。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有助於(yu) 促進評價(jia) 體(ti) 係的健全完善,提升科技治理能力。當前,伴隨著科技期刊的發展,以影響因子為(wei) 核心的評價(jia) 體(ti) 係由此而生,甚至出現了“唯影響因子”“唯外文期刊”的現象。建立有效的評價(jia) 體(ti) 係是一流科技期刊建設的必由途徑。因此,通過推動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引導科技界以及各專(zhuan) 業(ye) 領域對中外期刊進行同標準分級分類評價(jia) ,實現中外期刊同質等效,是“破四唯、立新標”組合拳中的“關(guan) 鍵一招”,將在全麵把握創新發展規律、科技管理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基礎上,構建以創新價(jia) 值、能力、貢獻為(wei) 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jia) 體(ti) 係。

  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設,有助於(yu) 推動開放科學的全球傳(chuan) 播,提升科技傳(chuan) 播能力。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旨在強化我國科技期刊編輯、出版、傳(chuan) 播、服務的全鏈條優(you) 勢,有助於(yu) 係統重塑學術出版體(ti) 係,構建開放科學協作網絡,提升期刊出版和知識服務的質量,增強知識傳(chuan) 播與(yu) 科學發現的效能,提升國際交流和開放合作的水平,加速中國與(yu) 全球科技界的廣泛深度融合,不斷推進開放科學向縱深發展,建設更加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2日 02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