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件稀世珍寶揭開巴文化神秘麵紗
光明日報記者 李曉東(dong) 周洪雙
位於(yu) 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的羅家壩遺址博物館,陳列著水陸攻戰紋銅豆、狩獵紋銅壺、銅印章等多件反映巴文化的珍貴文物。
羅家壩遺址地處渠江二級支流後河與(yu) 中河交匯處,由羅家壩外壩、張家壩及羅家壩內(nei) 壩三部分組成,總麵積約257萬(wan) 平方米(含建控地帶),保護範圍約120萬(wan) 平方米,其中核心保護區域麵積約70萬(wan) 平方米,是我國目前所知麵積最大、保存最好、文化內(nei) 涵最豐(feng) 富的巴文化中心遺址之一,也是探索巴文化起源的重要地點。
1999年以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宣漢縣文物管理所,對羅家壩遺址先後實施了八次考古發掘,累計揭土麵積5700餘(yu) 平方米,出土青銅器、陶器等各類器物3000餘(yu) 件。尤其是M33號大墓出土青銅禮器、兵器、彩繪陶器和印章等珍貴文物200餘(yu) 件,出土器物數量之多、種類之豐(feng) 富、等級之高,在西南地區春秋晚期至戰國早中期的巴文化區域內(nei) 是前所未有的,應係古代巴國王侯級墓葬。
羅家壩考古遺存的年代上可及新石器時代,下延至秦漢以後, 出土了炭化糧食作物種子、石斧、陶罐、細石葉等,是一個(ge) 全麵了解川東(dong) 北古文化的重要地點。羅家壩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是目前川東(dong) 北地區發現的堆積最厚、延續時間最長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對於(yu) 構建川東(dong) 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格局具有重要意義(yi) 。
羅家壩遺址博物館定位為(wei) 大中型博物館,旨在打造中國首個(ge) 巴文化專(zhuan) 題博物館。博物館占地麵積28243平方米,建築麵積11657平方米,建築結構3層,高度20.4米,內(nei) 設基本陳列廳、臨(lin) 時展覽廳、社會(hui) 教育中心、學術報告廳、考古工作站、日常辦公區等功能分區。
博物館基本陳列以“西南有巴國”為(wei) 主題,分“揭秘羅家壩”“尋蹤覓巴國”兩(liang) 個(ge) 單元。“揭秘羅家壩”單元重點展出羅家壩遺址出土青銅器、玉器、陶器、石器等各類精美文物500餘(yu) 件,呈現羅家壩遺址承載的巴文化。“尋蹤覓巴國”單元則重點還原巴的源流、演變、發展和傳(chuan) 承情況。
據介紹,在展出的眾(zhong) 多文物中,水陸攻戰紋銅豆、狩獵紋銅壺、銅印章等3件珍貴文物堪稱“鎮館之寶”。
水陸攻戰紋銅豆,直口微斂,下收成子口,弧腹,喇叭形圈足,圈足下端內(nei) 折,蓋和豆上布滿了用鉛類礦物質錯成的圖案,呈現了古代巴人的重要生產(chan) 、生活畫麵,是目前發現青銅豆中紋飾種類最豐(feng) 富的一件。
狩獵紋銅壺,外形呈方唇,敞口,溜肩,鼓腹略垂,圈足,肩部有兩(liang) 鋪首,環上飾有卷雲(yun) 紋,壺身均飾有紋飾,主要分布在口下部、頸中部、腹部和圈足上,內(nei) 容為(wei) 狩獵和飼養(yang) 寵物,是目前發現形製極為(wei) 特殊的青銅壺。
銅印章為(wei) 圓形,直徑3.6厘米、通高0.8厘米,橋形鈕,陽文,印麵由星、月、山等巴蜀符號構成,是目前發現巴蜀印章中符號圖案最為(wei) 豐(feng) 富的一枚。
“作為(wei) 國內(nei) 首個(ge) 巴文化專(zhuan) 題博物館,羅家壩遺址博物館必將成為(wei) 研究、展示巴文化的重要學術平台和窗口。”四川博物院院長韋荃說。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2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