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相融”走向“深融”——2023中國新媒體大會側記
“化身”古裝人物登上畫卷與(yu) 古人暢聊詩歌文化,現場動動鍵盤幾秒鍾就可創建多樣化的虛擬主播播報新聞……從(cong) “相融”到“深融”,新技術的迭代升級、融合傳(chuan) 播的深化推進,正在塑造媒體(ti) 發展的新格局。
7月12日至13日,2023中國新媒體(ti) 大會(hui) 在湖南長沙舉(ju) 行,來自中央有關(guan) 部門、各省區市黨(dang) 委宣傳(chuan) 部、中央和地方新聞單位、網站平台、新聞院校和研究機構的代表等800多人參會(hui) ,緊扣“融”與(yu) “新”,共話融媒發展的守正之道、創新力量。
重塑主流媒體(ti) 新格局
麵對百年變局的加速演進,數字化發展的時代潮流,如何推動媒體(ti) 融合向縱深發展?如何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打造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zheng) 力的新型主流媒體(ti) ?
在2023中國新媒體(ti) 大會(hui) 主論壇上,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等主流央媒負責同誌,省級主流媒體(ti) 以及高校主要負責同誌共同分享了傳(chuan) 統媒體(ti) 轉型發展的“破圈”秘訣,探討媒體(ti) 融合縱深發展的新路徑、新方向。
“新聞內(nei) 容與(yu) 傳(chuan) 播技術的相加、相融,生產(chan) 出更多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接地氣的新聞內(nei) 容,讓黨(dang) 的聲音傳(chuan) 得更開、更廣、更深入。”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徐立京表示。
“鼓勵支持總台‘網紅’記者、主持人在海外社交平台發聲。”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黨(dang) 組成員、副台長胡勁軍(jun) 介紹,這是總台認真總結《領航》國際版專(zhuan) 題片成功經驗,以網絡為(wei) 平台進一步提升中國智慧、中華文明傳(chuan) 播力影響力的新做法。
2022年以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方興(xing) 未艾,在推動新聞行業(ye) 深刻變革的同時,也帶來知識盲區、數據失真、產(chan) 品侵權、輿論操控等諸多新挑戰。上海交通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楊振斌認為(wei) ,要提前布局,發揮人工智能對媒體(ti) 融合發展的驅動引領作用,搭建更加優(you) 質有效、綠色安全的傳(chuan) 播場域,針對技術快速迭代的發展趨勢形成係統的規範體(ti) 係。
為(wei) 了更好呈現媒體(ti) 深度融合、加強國家治理體(ti) 係現代化的探索經驗,本次新媒體(ti) 大會(hui) 還首次設立了“媒體(ti) +”專(zhuan) 題論壇,“人民好醫生”客戶端、“我為(wei) 群眾(zhong) 辦實事”網絡平台等15個(ge) 案例被納入“媒體(ti) +”創新案例庫,這些優(you) 秀案例在媒體(ti) 深度融合道路上的探索與(yu) 實踐,給了現場嘉賓很多啟發。
優(you) 質內(nei) 容是媒體(ti) 立命之本
“10年來我們(men) 經曆了社交媒體(ti) 的繁榮、短視頻的流行、人工智能的爆發,最深的體(ti) 會(hui) 是內(nei) 容創新是一切創新的根本和出發點。”在2023中國新媒體(ti) 大會(hui) 內(nei) 容創新論壇上,新華社新媒體(ti) 中心黨(dang) 委書(shu) 記、主任李俊表示,承載著先進文化、主流價(jia) 值的優(you) 質內(nei) 容永遠是主流媒體(ti) 安身立命之本。
從(cong) 漫談時政大事的光明日報“破圈了”新媒體(ti) 工作室,到親(qin) 切可人的工人日報社“工小妹”工作室;從(cong) 正能量足、挺近新聞“無人區”的“青蜂俠(xia) ”工作室,到熱辣犀利的三湘都市報犇視頻係列融媒體(ti) 工作室,一間間“小而美”的工作室正靠著優(you) 質的內(nei) 容逐漸成為(wei) 主流媒體(ti) 的“神兵利器”。
回首10年來融媒發展取得的成果和總結的經驗,“內(nei) 容為(wei) 本”成了本次論壇中各大主流媒體(ti) 負責人的高頻詞語。
“僅(jin) 靠原來攝影部的幾個(ge) 記者背著相機到處跑,這樣的生產(chan) 能力遠遠不能滿足各個(ge) 媒體(ti) 終端對新聞圖片的需求。為(wei) 此,我們(men) 搭建了光明網圖片庫,邀請全國各地對攝影有一定愛好、具備一定新聞素養(yang) 的人,讓他們(men) 來當攝影師。”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陸先高以光明圖片為(wei) 例,分享了媒體(ti) 內(nei) 容生產(chan) 方式創新的邊界。
“互聯網用戶已經進入了存量時代,這更進一步說明主流媒體(ti) 的命門就在傳(chuan) 播力,沒有傳(chuan) 播力就沒有一切,而內(nei) 容始終是最有價(jia) 值的投資。”南方報業(ye) 傳(chuan) 媒集團編委、南方+傳(chuan) 媒中心總編輯曹斯在演講中說。
為(wei) 內(nei) 容插上技術“翅膀”
在2023中國新媒體(ti) 技術展新華智雲(yun) 展區,一幅10多米長的數字圖卷呈現在觀眾(zhong) 眼前,一個(ge) 個(ge) 先賢古人信步其間,濃濃的古風氣息撲麵而來。遊客隻需站在攝像機前拍張照,幾秒鍾後,自己就能“登”上畫卷,與(yu) 古人先賢“對話”。
“這是我們(men) 打造的一款可互動、可體(ti) 驗的數字文創產(chan) 品,遊客隻需掃臉,就能通過短視頻實時生成技術,跨越時空‘進入’圖卷中,感受江右文化。”新華智雲(yun) 文旅事業(ye) 部商務經理梁超向記者介紹。江右,是江西在曆史上的別稱。這款產(chan) 品深度挖掘大量與(yu) 江西相關(guan) 的文史資料,通過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術,讓遊客能在畫中與(yu) 古人“握手”,讓更多人在互動體(ti) 驗中了解、體(ti) 驗江右文化。
“新媒體(ti) 的故事一定是從(cong) 技術升級開始的,技術就是內(nei) 容升級的工具,傳(chuan) 媒發展要用好這個(ge) 工具。”芒果TV副總經理、首席技術官盧海波表示。在2023中國新媒體(ti) 技術展上,眾(zhong) 多“黑科技”登台亮相,讓觀眾(zhong) 大開眼界。
在華為(wei) 、科大訊飛等展區,AI數字合成的主播正在進行現場播報,動作、表情,甚至口型都“自然”如同真人。科大訊飛消費者虛擬人平台業(ye) 務部產(chan) 品運營經理龍雪琴介紹,用戶不僅(jin) 可以定製虛擬人的形象和聲音,甚至可以調整播報的語氣和語調,滿足不同類型新聞的播報要求。
2023年,媒體(ti) 融合發展走過10年,人工智能技術加速迭代演進,媒體(ti) 融合進入媒體(ti) 智能化快速發展新時代。本屆技術展上,騰訊展出了自研AI通用作曲框架,用戶利用圖片、文字、視頻乃至哼唱,便可生成對應的樂(le) 曲。馬欄山視頻產(chan) 業(ye) 雲(yun) 搭建了紅色經典修複線,通過AI修複和AI上色技術,完成了《雷鋒》《秋收起義(yi) 》等老影片的數字化呈現,讓紅色經典煥發新的生機。
(光明日報長沙7月13日電 光明日報記者 趙嘉偉(wei) 龍軍(jun) 禹愛華)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14日 0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