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生產線上的中國丨核磁共振技術突破國外長期封鎖 這家研究院是如何做到的?

發布時間:2023-07-24 09:49: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今天的係列報道《生產(chan) 線上的中國》,我們(men) 來看一條特別的生產(chan) 線。

  核磁共振儀(yi) 器被譽為(wei) “尖端醫療設備皇冠上的明珠”,對於(yu) 心腦血管、神經和腫瘤等多種重大疾病影像診斷有重大意義(yi) ,但生產(chan) 技術長期被國外封鎖。不久前,我國自主研發的核磁共振儀(yi) 器研製成功,開始量產(chan) 。將核磁共振儀(yi) 器搬上生產(chan) 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其中不光要解決(jue) “卡脖子”的技術難題,還有如何解決(jue) 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他們(men) 是怎麽(me) 縮短實驗室和生產(chan) 線之間的距離的呢。

  記者在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看到,生產(chan) 線上生產(chan) 的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核磁共振儀(yi) 器,畫麵中白色的圓柱體(ti) 就是正在生產(chan) 中的儀(yi) 器,經過一係列複雜精密的程序之後,它將出現在醫院的檢查室裏。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醫學影像科副主任技師張輝:它的圖像質量一點都不遜色於(yu) 國際先進的核磁共振儀(yi) 器生產(chan) 廠家,價(jia) 格也已經比以前大大地降低了,我們(men) 醫院的醫療檢查費相對於(yu) 以前也在逐步地降低,這對於(yu) 我們(men) 廣大人民群眾(zhong) 來說,看病的時候花費就會(hui) 更少了。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裏,這台我國自主研發的核磁共振儀(yi) 器正在工作。儀(yi) 器工作的情況,實時傳(chuan) 輸到15公裏外的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總台記者朱慧容:在分辨率不是很高的核磁共振機器做出來的情況,看不出來具體(ti) 的病灶在哪裏。但是在這個(ge) 分辨率很高的核磁共振提供的影像上,就明顯地看出,這裏可能是一個(ge) 腫瘤的所在位置。

  記者了解到,這款儀(yi) 器可以獲得人體(ti) 的全身影像,不僅(jin) 分辨率更高,還加速了成像速度。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副所長李燁:以前我們(men) 核磁共振就像拍照片一樣,是一張一張的,你一動照片就糊了。我們(men) 現在有了快速成像技術之後,組織動也不怕,我們(men) 可以看到它動的過程。

  不僅(jin) 僅(jin) 是在核磁共振的影像診斷裝備上有重大突破,記者了解到,眼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已經研發出可以為(wei) 肝髒和乳腺疾病提供早期篩查的無創超聲彈性成像技術;研發的為(wei) 帕金森、癲癇、阿爾茨海默病提供治療的超聲神經調控重大儀(yi) 器也開始進行臨(lin) 床試驗。

  產(chan) 業(ye) 需要什麽(me)

  他們(men) 就研究什麽(me)

  從(cong)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這些正在進行的研究上可以看出來,最前沿的合成生物、腦科學、海洋科技等都是他們(men) 的課題,研究院負責人告訴記者,所有這些課題都有一個(ge) 共同的目標,那就是麵向產(chan) 業(ye) 需求。

  調研中,記者了解到,2022年,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各類研究項目經費超過33億(yi) 元,其中隻有17%是政府撥付的固定經費,83%的經費都需要依靠與(yu) 產(chan) 業(ye) 合作等多種方式獲得,這也就是說,科研項目從(cong) 立項之初,就要和產(chan) 業(ye) 需求牢牢綁定。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鄭海榮:它是以重大需求導向,特別是以產(chan) 業(ye) 的核心技術需求導向,產(chan) 業(ye) 裏的“卡脖子”問題、急需破解的問題,作為(wei) 研發的一個(ge) 導向。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副所長李燁:以前的科研合作一般就是科研單位做了原理的驗證,然後就交給企業(ye) ,企業(ye) 再去變成產(chan) 品。那我們(men) 這個(ge) 從(cong) 最開始的包括立項、提出問題、提出技術路線,到最後的實現,到變成產(chan) 品的全鏈條,我們(men) 都有深度參與(yu) 。

  隨著合作的深入,企業(ye) 帶來的市場反饋,也讓研發機構有了新的突破。第一批國產(chan) 核磁共振儀(yi) 器,合作開發單位之一就是聯影醫療,儀(yi) 器上市不久,他們(men) 就為(wei) 科研團隊帶來了臨(lin) 床反饋。

  聯影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強:聯影提出了針對臨(lin) 床上出現的問題、我們(men) 市場上碰到的挑戰,把這些問題總結出來,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利用他們(men) 比較雄厚的研發實力來一起攻關(guan) 。

  市場的痛點,成了研發單位首要的攻克目標,最新一代的國產(chan) 核磁共振儀(yi) 器,已經完全達到了醫院提出的圖像質量要求。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鄭海榮:團隊的核心就是要圍繞這些痛點裏的技術進行攻關(guan) ,解決(jue) 了這一攬子的快速成像的軟件和硬件、電子學,形成了100多個(ge) 發明專(zhuan) 利。這樣轉化效率就非常高,是精準地提煉問題、攻關(guan) 。

  鄭海榮告訴記者,這些年,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在研發機構和產(chan) 業(ye) 融合方麵探索的案例還有很多。

  這座樓叫作“工程生物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這是一個(ge) “樓上樓下”的創新綜合體(ti) ,樓上是研究院,樓下是企業(ye) ,樓上的“科學家”隨時可以下樓找到“企業(ye) 家”,一起商量產(chan) 品轉化。而這個(ge) 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成立剛剛三年,就已經促成多家醫療機構和研發單位融合,實現10多個(ge) 重大科研成果的產(chan) 業(ye) 轉化。

  政府+市場

  助推科研成果轉化

  在采訪期間,記者了解到,深圳南山區把他們(men) 的創新方式總結為(wei) “蝴蝶模式”,就是科研單位和產(chan) 業(ye) 構成了蝴蝶的身體(ti) ,但想要蝴蝶翩翩起舞,還要依靠兩(liang) 隻翅膀――也就是政府和市場的助推。

  深圳南山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張旭告訴記者,幫助科研成果轉化一直是他們(men) 工作的重心,為(wei) 了搭建好科研機構和企業(ye) 溝通的橋梁,他們(men) 最近還特地在南山雲(yun) 科技大廈拿出了5層樓2萬(wan) 平方米的空間,免費提供給幫助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利用市場的力量鏈接起科研機構和企業(ye) 。

  深圳南山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張旭: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可以說是我們(men) 區裏實行科技成果產(chan) 業(ye) 化非常好的一個(ge) 典範。不斷地幫助它對接區內(nei) 各種企業(ye) 的資源,來架好科研機構和企業(ye) 之間溝通的橋梁。

  有了鏈接,還得有資金支持,記者采訪期間,科創局的鄭培鬆正在和小組成員談論如何為(wei) 區裏的企業(ye) 申請最新的資金扶持。

  幫助企業(ye) 申請政府的扶持資金還僅(jin) 僅(jin) 是鄭培鬆工作的一部分,為(wei) 了讓企業(ye) 擁有更多的資金支持,他們(men) 還得聯絡起區裏的金融資源。

  深圳南山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張旭:我們(men) 引入一些非常豐(feng) 富的科技金融資源,不是更關(guan) 注它的收益率,更關(guan) 注早期項目的成長性,實現這種投早投小投科技的理念。

  金融資金的支持為(wei) 基礎研究、技術攻關(guan) 、成果轉化提供了保障,張旭最新的工作計劃,將這些對創新成果轉化至關(guan) 重要的要素都集中在同一個(ge) 空間裏,共同發力,賦能高質量創新發展。

  深圳南山區科技創新局副局長張旭:南山區現在已經有超過了4500家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了6.57%,我們(men) 也會(hui) 進一步暢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渠道,麵向全球來引進國際的高端人才,提供更強的人才支撐動力。

  樓上實驗室樓下創業(ye) 公司

  破除“孤島現象”

  科技成果轉化不夠順暢的問題長期困擾產(chan) 業(ye) 發展,如何破除障礙,真正實現創新成果引領產(chan) 業(ye) 升級?

  郭萬(wan) 達,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他帶著記者來到深圳市工程生物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這個(ge) 中心樓上是實驗室,樓下就是多家創業(ye) 公司。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wan) 達:就像鄰居家一樣,你推門就可以進去,可以見麵,可以說話啊。還不需要通過中間的中介的機構,這不是直接它就轉化了嘛,最重要的是產(chan) 研的融合沒有隔閡。

  總台記者 何俊儒:未來,我們(men) 整個(ge) 產(chan) 研融合的實踐當中,我們(men) 應該注意些什麽(me) 呢?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wan) 達:你就得有原創,你得有零到一,你沒有原創,你如何去解決(jue) “卡脖子”的問題呢?

  總台記者 何俊儒:當科研機構和市場的融合越來越緊密了之後,會(hui) 不會(hui) 出現科研機構隻去攻克市場的一些效益高的產(chan) 品?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wan) 達:那當然可能會(hui) 出現這種傾(qing) 向,這就取決(jue) 於(yu) 科研機構是什麽(me) 科研的機構,一點不注重長遠、基礎研究不重視,研發完以後就沒下一單了。這個(ge) 新型研發機構就是由政府、大學、產(chan) 業(ye) 界共同去發起的研發機構,有一些科研機構本身的各種資源的集聚,這個(ge) 時候,既要有基礎研究,又麵向產(chan) 業(ye) 界,我覺得新型研發機構作為(wei) 一個(ge) 重要的載體(ti) ,也是避免完全就是利潤,也要避免完全政府去幹預,所以它一定會(hui) 形成這麽(me) 一個(ge) 機製。

  (總台央視記者 王琰 嶽群 朱慧容 何俊儒 深圳台)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