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遇見大庸古城的文化傳奇

發布時間:2023-07-24 09: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魯元珍

  提起張家界旅遊,人們(men) 的印象往往是奇峰林立、峽穀瀑布等自然風光,卻很少了解大庸古城的曆史文化。近日,文旅部發布的沉浸式文旅新業(ye) 態示範案例中,沉浸式體(ti) 驗劇《遇見大庸》上榜,一部蕩氣回腸的大戲,讓“大庸”這個(ge) 張家界的古名稱被更多人知曉。

  “這個(ge) 項目從(cong) 2016年開始策劃,去年7月開始試運營,今年5月正式推向市場,在短短兩(liang) 個(ge) 月就收獲大量好評。曾有看完演出的當地人特意找到我們(men) ,激動地流著眼淚表達感謝,認為(wei) 講出了張家界人的真實故事。”國家文化科技創新服務聯盟主席、《遇見大庸》總策劃製作人代旭在采訪中告訴記者。

  明末清初的大庸古城,大庸男兒(er) 大義(yi) 凜然、英勇抗倭,大庸女性敬重英雄、為(wei) 愛堅守。演出中,全息技術、舞美造景、機械開合、特效演繹等結合,移動式沉浸觀演騎乘裝置係統,將張家界大庸古代文明與(yu) 明清鼎盛的市井鄉(xiang) 情重構成連續的情境空間,打破傳(chuan) 統演藝項目中演員與(yu) 觀眾(zhong) 間的“第三堵牆”,讓觀眾(zhong) 沉浸式感受動人的故事。

  “我們(men) 在視覺上運用了虛實結合、動靜結合的方式,大量應用了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將機械的裝置藝術和影像藝術結合起來,達到虛實難辨的效果。如觀眾(zhong) 在不知不覺中,整個(ge) 觀眾(zhong) 席被拉走變成一艘船,這艘船前半個(ge) 是真實的,後一半消影在影像裏。在聽覺上,應用了全景多聲道技術,通過聲音的調度讓我們(men) 更加身臨(lin) 其境。”代旭說。

  不過,在代旭心目中,更受關(guan) 注的科技並不是演出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內(nei) 容、故事、精神理念才是核心所在,“我們(men) 並不追求最新的技術,而是更關(guan) 注如何把已經成熟的科技來創新集成應用。技術營造的‘大場麵’隻能滿足新、奇、特的淺表需求,而優(you) 質的文化內(nei) 容才是一部演出長盛不衰的關(guan) 鍵”。

  為(wei) 了挖掘更鮮活更真實的故事,加強內(nei) 容的敘事性和在地文化的原創性,代旭的團隊專(zhuan) 門到當地進行田野調查,走街串巷地訪談、調研,收集了大量珍貴資料。“我們(men) 將過趕年、哭嫁、澧水號子、桑植民歌等習(xi) 俗融入演出中,在講述故事過程中采用了完全的戲劇性敘事方式,塑造鮮活的小人物,通過人物關(guan) 係發展來呈現這個(ge) 城市的民族故事,這樣的形式並不多見。”代旭說。

  曾經作為(wei) 經典劇目《又見平遙》的製作人,代旭對沉浸式文旅業(ye) 態有自己的經驗和判斷,他將運營成本低、周轉流量大、內(nei) 容易迭代、變現能力強作為(wei) 沉浸式演藝作品的標準,“我們(men) 這次將《遇見大庸》這樣的作品推向市場,希望能夠形成更好的示範作用,兼顧人們(men) 的娛樂(le) 需求和文化體(ti) 驗,讓大家在娛樂(le) 的同時了解一座城市的曆史文化,得到思想上的啟迪和升華”。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3日 05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