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遺“破圈”|“00後”稀有劇種演員在互聯網上搭起“新戲台”
新華社西安7月25日電(記者 蔡馨逸)一位清秀美麗(li) 的姑娘做著戲曲動作,在音樂(le) 中變身穿著戲服、英姿颯爽的刀馬旦。這段短短14秒的視頻,為(wei) 陝西地方劇種“漢調桄桄”青年演員李雅芝收獲了百萬(wan) 觀看量和數萬(wan) 點讚量,也讓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這一國家級非遺戲種。
“漢調桄桄”產(chan) 生於(yu) 宋代,興(xing) 盛於(yu) 清代,是活躍在陝西漢中城鄉(xiang) 的地方劇種。它既有秦腔的高亢激越,又吸收了陝南地方音樂(le) 的悠揚婉轉,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
鼎盛時代,“漢調桄桄”有120多座戲樓,1500多個(ge) 劇目,曾經傳(chuan) 到湖北、兩(liang) 廣、滇黔藏等地。然而,與(yu) 許多古老地方戲曲一樣,“漢調桄桄”一度因演出市場萎縮、傳(chuan) 承人斷代麵臨(lin) 存續危機。2013年,為(wei) 了搶救瀕危戲曲,漢中各縣區選拔了60名十二三歲的新學員,組成了南鄭縣(現南鄭區)藝術班,專(zhuan) 業(ye) 學習(xi) “漢調桄桄”。“00後”的李雅芝便是在那時與(yu) 古老戲曲結緣。
“起初隻是想學門才藝,後來越學發現門道越深,我也越感興(xing) 趣。”李雅芝說,戲曲不僅(jin) 是手眼身法步的表演程式,更有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韻味,“例如舞台上跑動走位、許多戲曲動作,是圓的藝術,體(ti) 現的就是中國傳(chuan) 統審美。”
因為(wei) 有著從(cong) 心底的熱愛,李雅芝不僅(jin) 想學好戲、演好戲,更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到這門古老戲曲藝術的魅力。她工作的漢中市南鄭區漢調桄桄傳(chuan) 承發展中心是全國“漢調桄桄”唯一專(zhuan) 業(ye) 演出團體(ti) ,50多名平均年齡20歲的青年人在老藝人的帶領下,肩負起保護、傳(chuan) 承、發展“漢調桄桄”的職責。
在文化惠民演出和“戲曲進校園”活動中,李雅芝發現,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並非不喜歡戲曲,而是不了解,這給了她傳(chuan) 播戲曲之美的信心。2022年,李雅芝無意間在短視頻平台上看到了山東(dong) 呂劇的直播,打開了思路:“呂劇也是地方劇種,一場直播就有2000多名觀眾(zhong) 觀看,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試試?”
從(cong) 十多秒的短視頻到一個(ge) 多小時的直播,從(cong) “炫技”到戲曲唱段和文化科普,從(cong) 第一次直播找親(qin) 戚朋友“帶氣氛”到收獲8000多名粉絲(si) ……回顧自己一年多的“戲曲主播”經曆,李雅芝說網友給了她很多“驚喜”,“一開始我以為(wei) 網友們(men) 更喜歡的是戲曲技巧、身段,想以‘炫技’引起關(guan) 注,後來有網友提出想聽唱段、想深入了解‘漢調桄桄’,再到後來我和粉絲(si) 們(men) 開始討論戲曲知識。”在網友的鼓勵下,她在網上搭建的戲曲新“舞台”不斷擴展。
“古老戲曲在互聯網上找到了年輕觀眾(zhong) ,”漢中市南鄭區漢調桄桄傳(chuan) 承發展中心主任趙紅說,中心於(yu) 2021年開通了短視頻平台官方賬號,鼓勵青年演員在網絡平台表演、傳(chuan) 播“漢調桄桄”,並為(wei) 他們(men) 提供服裝、場地、設備等支持。
近幾年,一批非遺傳(chuan) 承人搭上互聯網快車。抖音發布的《2023抖音非遺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有116位30歲以下非遺傳(chuan) 承人活躍在平台上;截至2023年5月,抖音上平均每天有1.9萬(wan) 場非遺直播。《報告》顯示,過去一年,獲得打賞收入的非遺主播人數同比增長53%,其中傳(chuan) 統舞蹈類增長230%,曲藝類增長102%。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李彪表示,目前諸多非遺項目傳(chuan) 承麵臨(lin) 受眾(zhong) 規模縮小、經濟收入減少等問題,而近年來在短視頻平台積極推動和青年傳(chuan) 承人創新實踐下,互聯網為(wei) 解決(jue) 這兩(liang) 個(ge) 問題提供了新路徑,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發展拓展了新空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