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戲劇:藝術與科技的邂逅
作者:宋 震(中央戲劇學院教授、數字戲劇係副主任)
6月6日,中央戲劇學院成立數字戲劇係。在此之前,IN-BOX空間舞台作品《經海山》、“數字梅蘭(lan) 芳”等具有數字戲劇雛形的作品和項目已在各地悄然出現。作為(wei) 藝術與(yu) 科技碰撞融合而生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數字戲劇不僅(jin) 將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全新的審美體(ti) 驗,也將為(wei) 舞台藝術創造出極具想象空間的發展前景。
數字戲劇是什麽(me)
數字戲劇是藝術和科技融合的產(chan) 物。“數字”是科技,“戲劇”是藝術,數字戲劇就是將數字科技引入戲劇藝術所形成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縱觀曆史,戲劇建立在舞台科技基礎之上,每一次科技革命的進步都促進了舞台藝術的創新發展。機械科技革命帶來了吊杆、大幕、舞台裝置的革新;電力科技革命帶來了舞台燈光場景的營造;電子科技革命不僅(jin) 帶來了舞台音響的變革,也帶來了燈光控製、音響控製、機械控製等調控技術;而如火如荼的信息科技、智能科技正在給舞台藝術帶來新的數字化變革。
數字科技包括信息科技、智能科技兩(liang) 個(ge) 不同的發展階段,每個(ge) 階段都會(hui) 對戲劇的發展產(chan) 生不同的影響。
信息科技階段的數字戲劇以影像媒介的方式介入實體(ti) 舞台演出,或者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到戲劇呈現中,從(cong) 而使現場演出和虛擬的數字表演融合在一起。
智能科技階段的數字戲劇則通過智能空間的方式實現虛實並行的數字劇場表演和“在場性”遠程觀演,帶來的是以數字劇場為(wei) 載體(ti) 的新型表演形式和以數字媒體(ti) 為(wei) 載體(ti) 的新型觀演方式。同時,智能科技還會(hui) 帶來戲劇的智能化,即將人工智能引入舞台表演領域,具有人工智能的機器人走上舞台,擔任演員,扮演角色。
數字戲劇是一種傳(chuan) 統戲劇與(yu) 現代數字技術融合之後產(chan) 生的新型藝術,它以戲劇與(yu) 影視相結合的形態示人。數字戲劇不同於(yu) 傳(chuan) 統的戲劇,也不同於(yu) 傳(chuan) 統的影視,它像傳(chuan) 統的戲劇那樣在劇場演出,同時又像影視作品那樣可以完整立體(ti) 地進行遠程傳(chuan) 播,它的一大特點是“智能戲劇藝術空間”技術與(yu) 係統的集成應用。
新科技催生出新藝術
福樓拜曾言:“越往前走,藝術越要科學化,科學也要藝術化。兩(liang) 者在山麓分手,回頭又在頂峰匯合。”回顧人類文明進程和曆次科技革命可以發現,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會(hui) 催生出新的媒介形式和新的藝術形態。
十八世紀中葉,機械科技革命爆發,機械式照相機應運而生,建立在照相機技術基礎之上的攝影藝術由此誕生;十九世紀中葉,電力科技革命爆發,電力驅動的攝像機、放映機應運而生,由此產(chan) 生了建立在攝像機、放映機技術基礎之上的電影藝術;二十世紀初,電子科技革命爆發,以無線電為(wei) 傳(chuan) 輸載體(ti) 的廣播和電視藝術應運而生,動態影像藝術具有了實時性,借助廣播電視媒體(ti) ,現場的表演藝術能夠實時傳(chuan) 播到千家萬(wan) 戶;二十世紀中葉,以香農(nong) 信息論和圖靈計算機為(wei) 代表的計算機科學引發了信息科技革命,動態實時的影像藝術具有了交互性,表演藝術借助互聯網衍生出新的形式,“互聯網+戲劇”等各種新模式層出不窮。然而,信息的網絡傳(chuan) 輸是有局限的,其傳(chuan) 播的隻是戲劇的有限信息,而不是戲劇的完整數據,戲劇藝術的“在場性”仍是傳(chuan) 統的互聯網難以呈現的。
正在發生的以人工智能為(wei) 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帶動了新型藝術形態和新型媒介形態的出現。藝術方麵,立體(ti) 化、空間化的“數字演員”表演和數字劇場演播已漸成勢頭,“雙演融合”(“雙演”指線下演出、線上演播)使戲劇表演形式和傳(chuan) 播方式發生了根本改變。媒介方麵,“智能戲劇藝術空間”將成為(wei) 下一代新型媒介。當四維空間數據遠程完整傳(chuan) 輸得到普及,電影、電視、網絡等傳(chuan) 統影像媒介就會(hui) 被這種新型數字空間媒介所取代。
數字戲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看,數字戲劇不僅(jin) 是戲劇藝術的創新,它還是媒介革命的具體(ti) 表現。可以這麽(me) 說,數字戲劇繼承了科技革命以來不同時期影像媒介的特質,又會(hui) 以“戲劇藝術空間”的形式對傳(chuan) 統媒介產(chan) 生革命性改變。我們(men) 將這一過程稱為(wei) “戲劇影視化”與(yu) “影視戲劇化”在21世紀的匯合。
數字戲劇在當下的探索
當前,業(ye) 界對數字戲劇的探索主要表現在實體(ti) 劇場空間的極致化利用、孿生數字演員的研製、LED數字虛擬拍攝等方麵。下麵,筆者就簡要介紹幾個(ge) 跟數字戲劇有關(guan) 的作品和項目。
IN-BOX空間舞台作品《經海山》是這樣製作的:在一個(ge) 24米長、16米寬、9米高的劇場空間裏,裝有環繞式威亞(ya) 的牆壁、地麵、空中都是表演空間,演員有時把牆體(ti) 當成地麵,身體(ti) 在空中奔跑、騰挪、舞蹈;4K投影機由配置了實時渲染引擎的影像服務器控製,畫麵內(nei) 容隨著演員的表演而實時變化;跟蹤定位係統在三維空間內(nei) 精準跟蹤演員身上的感應器,並實時觸發視頻特效、聲像定位、光效的變化,從(cong) 而實現精準的聲光電呈現。《經海山》用全新的科技手段為(wei) 觀眾(zhong) 打造出零距離、交互式、全感官、全方位的沉浸式體(ti) 驗。通過該作品,我們(men) 可以看到,數字戲劇作品無論是製作還是呈現,跟傳(chuan) 統的舞台藝術作品都完全不同。
“數字梅蘭(lan) 芳”項目由中央戲劇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共同發起。該項目通過高逼真實時數字人技術,對京劇大師梅蘭(lan) 芳先生進行複現,並形成了在外貌、形體(ti) 、語音、表演等各方麵都接近真人的“梅蘭(lan) 芳孿生數字人”。這是我國第一位真正意義(yi) 上的“數字京劇人”。“梅蘭(lan) 芳孿生數字人”是如何創建的?首先通過雕塑的方式創建梅蘭(lan) 芳先生1∶1頭部雕像,再通過三維掃描技術和數字雕刻技術精修重建梅蘭(lan) 芳先生三維數字模型。有了人物模型,還需要人物的表情、動作等細節。項目團隊先采用Vicon動作捕捉係統對梅派表演藝術家表演時的麵部表情、動作等數據進行采集,然後以梅派傳(chuan) 承人作為(wei) 中之人(編輯注:中之人指操縱虛擬主播進行直播的人)驅動人物模型表情、身形體(ti) 態的數字化重建。目前,“梅蘭(lan) 芳孿生數字人”已經登台跟觀眾(zhong) 見麵,讓現代觀眾(zhong) 得以目睹一代京劇大師的風采。
京劇電影《安國夫人》在製作中使用了LED全數字虛擬拍攝係統,整合了實時渲染、空間定位、數字燈光控製、LED幕牆顯示等多項技術,實現了拍攝現場真實空間與(yu) 虛擬空間的高精度聯動。拍攝時,特效場景通過實時渲染引擎在極短的時間內(nei) 被分區渲染,再同步生成一個(ge) 完整畫麵顯示在LED幕牆上以供拍攝,演員在LED顯示的虛擬背景前就可以直接進行表演,從(cong) 而實現虛實結合。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作品和項目,展現的不過是數字戲劇的幾個(ge) 側(ce) 麵,揭開的不過是數字戲劇神秘麵紗的一角。隨著技術的進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們(men) 將會(hui) 看到更加成熟的數字戲劇作品。
給舞台藝術帶來了什麽(me)
數字戲劇演出中,不同劇場的舞台空間可以實現有機整合,形成不同演員在不同舞台聯袂演出的新模式。同時,虛擬場景和真實舞美可以有機融合,數字虛擬演員可以與(yu) 真人演員同台交互演出。此外,觀眾(zhong) 還可以遠程觀演,並與(yu) 演員遠程互動,這將有效解決(jue) 實體(ti) 劇場觀眾(zhong) 席位有限的難題,真正實現“在場性”觀演方式的創新。
數字技術連通了舞台藝術的內(nei) 容和形式,不僅(jin) 可以極大提升舞台的呈現效果,還可以將觀眾(zhong) 帶到更形象、更直觀的場景中,給觀眾(zhong) 帶來全新的觀賞體(ti) 驗。具體(ti) 而言,數字戲劇將創造出一個(ge) 脫胎於(yu) 傳(chuan) 統戲劇、與(yu) 現實平行的交互空間,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空間沉浸、情感沉浸、觀感沉浸的“超沉浸”體(ti) 驗。
傳(chuan) 統的舞台藝術不會(hui) 在數字化進程中消失,而是會(hui) 越過實體(ti) 劇場的物理圍牆,延展到更為(wei) 廣闊的數字空間。在虛實深度融合的數字時代,傳(chuan) 統的舞台藝術仍將以其“在場”“共情”的特有屬性,為(wei) 觀眾(zhong) 提供飽含生命溫度和人文情懷的審美體(ti) 驗。
雖然實體(ti) 劇場的演出仍會(hui) 存在,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ei) 依然是舞台藝術的主流,但數字戲劇會(hui) 慢慢改變藝術生產(chan) 方式、戲劇的觀演關(guan) 係,甚至會(hui) 改變演藝市場的交易模式。比如,遠程合成排練將大幅減少排練成本和時間,線上演播的實時反饋會(hui) 影響演員現場表演時的心理,未來如果實現遠程體(ti) 感交互,觀眾(zhong) 觀演時的反饋,甚至會(hui) 改變演員表演時的環境。
以智能科技為(wei) 基礎的數字技術將會(hui) 給舞台藝術帶來深刻變革,但在審美場景和審美體(ti) 驗上,數字戲劇還是戲劇,任何新技術都無法改變戲劇“在場”“實時”“共情”“沉浸式體(ti) 驗”等本質特征。因此,也不應誇大智能科技給戲劇藝術帶來的影響。
複合型人才極其匱乏
數字戲劇的發展也麵臨(lin) 一些挑戰,比如基礎設施不夠完善、資源標準不夠統一、複合型專(zhuan) 業(ye) 人才極其匱乏。
首先,文化數據中心、文化計算中心、文化專(zhuan) 網是發展數字戲劇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構成數字戲劇基座的數字劇場雲(yun) 平台的建設進度,取決(jue) 於(yu) 上述基礎設施的搭建進度和完備程度。另外,文化專(zhuan) 網網絡傳(chuan) 輸和文化大數據雲(yun) 平台的一些核心技術還不成熟,需要有關(guan) 部門統籌協調,集中力量,優(you) 化機製,推動相關(guan) 核心技術協同攻關(guan) 。
其次,進入智能科技階段的數字戲劇,無論創作還是表演,都離不開人工智能的參與(yu) ,而人工智能參與(yu) 戲劇創作和表演,需要先具備學習(xi) 能力。文化數據資源建設和數據集(編輯注:數據集又稱資料集、數據集合,是一種由數據所組成的集合)的標準化建設是訓練複雜機器學習(xi) 模型的前提條件,但這方麵的工作目前還比較滯後。此外,數據資源中心建設及資源層的應用研發亟待數字文化產(chan) 業(ye) 的全麵推進,麵向戲劇專(zhuan) 業(ye) 業(ye) 務和定製需求的訓練集、測試集數據目前仍是相關(guan) 標準建設的薄弱環節。
再次,專(zhuan) 業(ye) 人才嚴(yan) 重匱乏。數字戲劇是藝術與(yu) 科技融合的產(chan) 物,需要一批既懂藝術又懂科技的複合型人才,但這種複合型人才目前少之又少。為(wei) 此,中央戲劇學院已自主首創“數字戲劇”二級學科,設立數字戲劇係,旨在圍繞數字時代信息科技、智能科技在戲劇藝術領域的集成應用先行先試,努力培養(yang) 文理兼備的跨學科複合型人才。但是,怎樣提升跨學科聯合培養(yang) 的實效,如何實現產(chan) 、學、研、用機製的創新,不僅(jin) 需要高校、科研機構、文藝單位協同合作,還需要政府部門進一步加大統籌協調及扶持的力度。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6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