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把傳統的根紮深 把創新的路走寬(金台隨筆)

發布時間:2023-07-27 09:34: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悉尼歌劇院舞台中央,90後“嗩呐博士”劉雯雯吹奏的《百鳥朝鳳》,以蒼勁有力的嗩呐之聲,變幻出惟妙惟肖的百鳥之鳴,贏得觀眾(zhong) 陣陣掌聲,讓更多人認識了嗩呐,認識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黃土飛揚的田野、麵孔黝黑的漢子……說起嗩呐,很多人或許會(hui) 有這樣的印象。然而,鄉(xiang) 野田間是嗩呐匠人傳(chuan) 藝的重要土壤,卻不是唯一的舞台。嗩呐曆史悠久,氣質與(yu) 音色獨特,充滿穿透力,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傳(chuan) 統樂(le) 器。近年來,由於(yu) 學習(xi) 者越來越多、表演方式不斷翻新、新作品日益湧現,嗩呐熱度不斷攀高,甚至登上國際舞台,以鮮明的民族風貌向世界展現中國風采。

  重新進入人們(men) 視野的,不隻是嗩呐。從(cong) 古箏花式演奏的視頻達到數千萬(wan) 播放量,到胡琴組成的樂(le) 隊備受關(guan) 注,從(cong) 琵琶被賦予更多表演形式,到流行音樂(le) 中添加馬頭琴等元素,許多傳(chuan) 統樂(le) 器正在煥發新的活力,從(cong) 古老到潮流,從(cong) 小眾(zhong) 變火熱,從(cong) 本土向國際,以新的姿態開辟更廣的舞台。

  這樣的熱潮因何而來?嗩呐等傳(chuan) 統樂(le) 器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使其本身就擁有廣大的、潛在的受眾(zhong) 基礎。傳(chuan) 統樂(le) 器具有餘(yu) 音不絕的美感,講究氣韻生動的意境,能以簡潔的方式描繪出意蘊豐(feng) 富、變幻無窮的美妙畫麵。比如,嗩呐曲《百鳥朝鳳》營造出布穀鳥、鷓鴣、燕子等群鳥爭(zheng) 鳴的場景;琵琶曲《春江花月夜》中有輕舟蕩漾、春風吹拂、江水漣漪的意境;二胡曲《賽馬》能讓人感受到萬(wan) 馬奔騰、草原馳騁……刻在血脈基因裏的情感認同、審美取向,讓很多人沉浸在樂(le) 聲中久久回味。這種中式表達、東(dong) 方韻味所造就的獨特感染力,也讓不少海外觀眾(zhong) 歎為(wei) 觀止。

  今天,許多熱愛中國民樂(le) 的音樂(le) 人既賡續傳(chuan) 統,也繼往開來,把傳(chuan) 統的根紮深,把創新的路走寬。要下功夫挖掘、梳理、承繼一件件傳(chuan) 統樂(le) 器背後的曆史文脈和技法曲譜。如中國嗩呐地域特色鮮明,每個(ge) 地方都有接地氣的傳(chuan) 統曲牌,學藝者需要潛心學習(xi) 、認真整理、精益求精。民樂(le) 的編曲、表現、場景都有創新創造的空間,要敢創想,推動民樂(le) 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近年來,不少音樂(le) 節目把目光對準傳(chuan) 統民樂(le) ,用笙、嗩呐、揚琴等傳(chuan) 統樂(le) 器演奏多種音樂(le) 曲目;中央民族樂(le) 團也走進直播間,為(wei) 民樂(le) 演出打造新的舞台,讓更多聽眾(zhong) 有機會(hui) 欣賞到絲(si) 竹管弦之美。守正創新,傳(chuan) 承發展,才能讓文化的美更具年輕態和生命力。

  隨著人們(men) 的文化需求和審美意趣不斷更新,曾經的“傳(chuan) 統”不能滿足於(yu) “進非遺”“開展覽”,還要參與(yu) 生活、融入時代。通過創新發展,讓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活起來、火起來、傳(chuan) 下去,這是對昨日的守護,也在積澱明日的經典。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