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製造業城市的農業“突圍”

發布時間:2023-07-27 09:4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製造業(ye) 城市的農(nong) 業(ye) “突圍”

  ——天津市走實走好質量興(xing) 農(nong) 、科技興(xing) 農(nong) 之路

  光明日報記者 劉茜 陳建強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王曉飛

  小站稻、沙窩蘿卜、京采6號西紅柿、七裏海河蟹、茶澱葡萄……這些綠色、優(you) 質、安全,讓老百姓大飽口福的農(nong) 產(chan) 品,都來自天津。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步入新發展階段,天津充分利用現代都市的科技、人才、市場優(you) 勢以及山水林田湖草齊備的自然條件,準確把握現代化大都市“三農(nong) ”工作定位,明確將打造現代都市型農(nong) 業(ye) 升級版作為(wei) 主攻方向,堅持走質量興(xing) 農(nong) 、科技興(xing) 農(nong) 、綠色興(xing) 農(nong) 、品牌強農(nong) 之路。

  讓城市居民吃上更新鮮、更健康、更優(you) 質的農(nong) 產(chan) 品,同時讓農(nong) 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讓凝聚著一代又一代人智慧的農(nong) 耕文明得到傳(chuan) 承,農(nong) 業(ye) 技術創新擁有源頭活水……天津,正聚力譜寫(xie) 都市農(nong) 業(ye) 發展的美好圖景。

   攥緊“芯片” 種業(ye) 振興(xing) 持續推進

   第三次國土調查結果顯示,天津市耕地494.34萬(wan) 畝(mu) ,作為(wei) 一個(ge) 人口千萬(wan) 級的超大城市,天津耕地麵積緊張。如何在有限的耕地麵積上獲得量更多、質更優(you) 的農(nong) 產(chan) 品?天津找到了科技創新這把“金鑰匙”,特別是種業(ye) 科技創新,形成了“小農(nong) 業(ye) ,大種業(ye) ”的天津特色。

   小站稻有著悠久的種植曆史,是天津種業(ye) 振興(xing) 的重頭戲。其興(xing) 起於(yu) 一千多年前,興(xing) 盛於(yu) 清朝盛軍(jun) 屯墾時期,南運河水和漳河水帶來的有機肥注入到鹽堿地中,以甜刷鹹,化堿成腴,加上近200天的無霜期,形成了一季隻豐(feng) 收一次的優(you) 質稻米,在清末聲名遠播,成為(wei) “貢米”。天津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委黨(dang) 委書(shu) 記、主任金匯江說:“從(cong) 1875年淮軍(jun) 將領周盛傳(chuan) 小站練兵、屯田種稻算起,天津小站稻的種植曆史有近150年了。”1999年,“小站稻”成為(wei) 全國第一個(ge) 糧食作物地域性證明商標。後因種種原因,小站稻走向沒落,最低穀時全市小站稻種植麵積僅(jin) 11萬(wan) 畝(mu) 。

   2018年,天津市啟動小站稻振興(xing) 計劃,大力發展小站稻種子產(chan) 業(ye) 。天津科技大學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參與(yu) 小站稻的品種選育,食品學院副教授王芳作為(wei) 天津市水稻產(chan) 業(ye) 技術體(ti) 係創新團隊崗位(種質創新崗)專(zhuan) 家,主要負責小站稻候選品種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米的成分檢測以及稻米儲(chu) 藏、基因功能研究。她向我們(men) 介紹:“原來在鹽堿地種植農(nong) 作物,要加入含有增效劑、活性劑、穩定劑的功能性肥料,調整土壤酸堿度,還要使用有機肥增加稻田的有機質、平衡氮磷鉀等,增加了許多附加成本。現在在育種階段就篩選培育耐鹽堿、對病蟲害有抵抗力的水稻品種,農(nong) 民種植這樣的品種,省錢省力。”

   目前,天津小站稻育種處於(yu) 國內(nei) 領先水平,培育出多個(ge) 高產(chan) 、優(you) 質、抗逆、特用品種,包括“津原E28”“津原47”“津稻179”“津川1號”“津育粳18”“津原89”等,水稻旱種、水稻旱育稀植、水稻耕前配方施肥、水稻節水栽培、水稻基質育秧、雜交粳稻育種、整穗育秧法種子繁育技術均走在全國前列。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是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基礎。天津牢牢攥緊這一“芯片”,農(nong) 作物育種成為(wei) 優(you) 勢所在,為(wei) 糧食安全提供了硬核支撐。種質資源是推進種業(ye) 創新的基礎,2022年底,一座占地約2020平方米、貯存能力達40萬(wan) 份的種質資源庫建成投入運行,標誌著天津市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進入新階段,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得到新賦能,天津市現代種業(ye) 持續發展有了更強大的基礎條件和技術支撐。

   “過去,種質資源分散在育種機構、農(nong) 民或企業(ye) 手中,有不少麵臨(lin) 遺失風險。比如,今天做‘體(ti) 檢’的種子雖然口感很好,但產(chan) 量不高,很可能被棄種。把它們(men) 妥善保存起來,可以開展基因研究,為(wei) 選育‘好吃又高產(chan) ’的新品種打下基礎。”天津市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庫的實驗室工作人員王璐介紹,“資源庫建立了較完善的軟硬件設施,確保珍貴種質資源的安全保存,可滿足天津未來50年農(nong) 作物種質資源保存的戰略需求。目前已保存種質資源52418份,主要包括糧食類、經濟類作物、蔬菜類、牧草綠肥在內(nei) 的28個(ge) 科79個(ge) 屬共計117種。”

   水產(chan) 育種方麵,天津的成績同樣突出。2022年,天津鯉鯽魚水產(chan) 種質資源場建成投入運行。享有“水產(chan) 界的袁隆平”美譽的金萬(wan) 昆說:“我這輩子就幹了一件事,在魚池邊研究魚。”年逾九十的他,仍然堅持每天早上5點鍾起床,到車間看魚。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金萬(wan) 昆始終致力於(yu) 淡水魚類遺傳(chuan) 育種技術研究、新品種創新、良種推廣等工作,育成11個(ge) “國審”水產(chan) 新品種,12項發明獲得國家專(zhuan) 利,研究發明的“粘性受精魚卵自然脫粘裝置”更是打破了魚苗現代化、批量化生產(chan) 瓶頸,被譽為(wei) “北方家魚人工繁育第一人”。“不管是種莊稼還是養(yang) 魚,沒有良種絕對不行。袁隆平搞雜交水稻解決(jue) 了十幾億(yi) 人吃飯問題,還是那塊水田,收的糧食更多更好,魚類育種也是如此。還是那池水,養(yang) 的魚更多更好。這就是良種的價(jia) 值,也是育種人堅守的意義(yi) 所在。”金萬(wan) 昆說。

   據了解,“十四五”以來,天津持續推動落實《天津市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實施方案》,統籌財政資金約1.3億(yi) 元,推進資源保護、創新攻關(guan) 、企業(ye) 扶優(you) 、基地提升、市場淨化“五大行動”。

  加強攻關(guan) “米袋子”拎得更穩

   “小站稻燜出的米飯,黏黏的,上麵一層油脂,幹吃白米飯都香得很。飯盛出來後,沾在鍋底上的飯鍋巴,撒上一層紅糖或者白糖,吃到嘴裏脆甜脆甜的。”在老天津衛的記憶裏,小站稻代表著幸福和甜蜜。

   “小站稻全生育期175.8天,株高110厘米,穗長20.6厘米……整精米率71.6%,堊白度1%,直鏈澱粉含量16.4%,達到《食用稻品種品質》標準一級。”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教育學碩士張建芳說,“老一輩人都說小站稻好吃,我得讓大家知道,小站稻為(wei) 什麽(me) 好,怎麽(me) 好。”小站稻營養(yang) 豐(feng) 富、口感好是有科學依據的。天津寧河四季分明,年日照達4000小時,比其他地域一季稻多45天日照。把自己定義(yi) 為(wei) “新農(nong) 人”的張建芳,把科學思維模式用在現代農(nong) 業(ye) 上,推廣天津小站稻。

   在天津寧河區東(dong) 棘坨鎮,57歲的市優(you) 農(nong) 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於(yu) 福安三天兩(liang) 頭到地裏“數稻子”。這裏是以“津原89”為(wei) 基礎創建的噸糧田百畝(mu) 試驗區,不同區域插著竹竿,兩(liang) 個(ge) 竹竿之間是檢測點,每個(ge) 點位10穴稻秧。稻田“管家”、技術員李誌強每天來記錄水稻長勢。這天,見到於(yu) 福安時,於(yu) 福安打著赤腳,剛從(cong) 田裏出來。

   “那有一溜黃的。”於(yu) 福安朝李誌強指了指近處,“拖拉機作業(ye) 軋的,肥料跟不上。撤水後弄幾粒肥,像撒芝麻鹽似的,哪兒(er) 黃撒哪兒(er) 。”這批水稻從(cong) 育苗到成熟預計178天,生長動態需要時時掌握。“研究水稻就和作畫、製瓷一樣。”於(yu) 福安打了個(ge) 比方,“科研人員下的就是長期潤色、打磨的功夫。”

   “水稻產(chan) 量由畝(mu) 穗數、穗粒數、千粒重‘三要素’決(jue) 定,任何一個(ge) 要素提高都意味著產(chan) 量提高。過去研究重點主要是提高穗數,穗粒數當然也研究,但粒重很難突破,一般水稻也有大粒的,但品質很次。”於(yu) 福安團隊曆經29年研究,育成優(you) 質、抗逆、超高產(chan) 高水平統一的新品種“津原89”,千粒重30.8克,品質國優(you) 1級,成為(wei) 京津冀主栽品種。眼下,團隊繼續朝著超高產(chan) 、高端香稻兩(liang) 個(ge) 育種方向發力。

   “坐得住”是記者走訪這家國家級水稻原種場最深切的感受。原種場辦公樓前一片地被分成了一塊塊試驗田,10株水稻一列,一列一牌,有直葉的,有彎葉的。“每年育種材料3000多份,符合育種方向的我們(men) 才會(hui) 進一步栽種試驗,每年實際研發穩定的大概剩幾十個(ge) ,有價(jia) 值的才能參加區試,再試驗幾年進一步驗證能不能推廣,可能選著選著就淘汰了。”於(yu) 福安說,水稻育種是“萬(wan) 裏挑一”。

   除了加強優(you) 質小站稻種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在拎穩“米袋子”、保障糧食安全方麵,天津市明確,“十四五”期間,將提高小站稻、強筋小麥和鮮食玉米種植比例,積極推進強筋小麥發展,適度擴種高端小麥品種,將薊州區、寶坻區、武清區和靜海區打造成為(wei) 國家級小麥生產(chan) 重點區。到2025年,全市農(nong) 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保持在90.5%以上。

  插上“翅膀” “菜籃子”亮點紛呈

   “天津地處海河流域,擁有廣袤平原,四季分明。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條件優(you) 良,生產(chan) 出來的農(nong) 產(chan) 品品質一流、口感上乘,吃過的都說好!‘津農(nong) 精品’中有很多叫得響的好產(chan) 品。”金匯江告訴記者。

   金匯江口中叫得響的好產(chan) 品,就包括沙窩蘿卜。“沙窩蘿卜賽鴨梨”,作為(wei) 天津的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沙窩蘿卜由原產(chan) 地得名,已有600多年的栽培曆史。在沙窩蘿卜的重要產(chan) 地——天津市西青區辛口鎮小沙窩村,種植戶郭芝振可是村裏的“網紅”。有著三十多年種植、銷售沙窩蘿卜經驗的郭芝振,目前種了110多畝(mu) 沙窩蘿卜。說起種沙窩蘿卜的“注意事項”,郭芝振打開了話匣子:“沙窩蘿卜的種植分兩(liang) 個(ge) 階段,第一階段是從(cong) 8月到10月中旬,這段時間氣溫高、光照足,是蘿卜充分吸收養(yang) 分並增加產(chan) 量的重要時期。而到了10月中下旬,特別是霜降以後,氣溫走低,蘿卜種植迎來扣棚保溫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如果大棚設施啟用不及時,蘿卜受凍變糠,對我們(men) 農(nong) 戶來說就是‘毀滅性’的損失!”

   這段時間,西青區氣象局的工程師們(men) 異常忙碌。每年8月上旬,是沙窩蘿卜種植戶高度緊張的時刻,種子播下去但還沒出芽的那幾天最怕碰上雨天。一旦下雨,出苗的概率大幅降低,意味著投入的人力物力都白費了。自2016年開始,西青區氣象局的工作人員持續在沙窩蘿卜園區開展小氣候觀測和田間墒情監測,分析沙窩蘿卜在不同生育期的服務重點,並以試驗研究為(wei) 基礎,量化蘿卜關(guan) 鍵生育期氣象指標、灌溉指標、關(guan) 鍵氣象因子及管理等,形成了沙窩蘿卜標準化氣象服務模式。

   “沙窩蘿卜的生長品質與(yu) 氣象條件關(guan) 係太大了,氣象部門近年來的服務越做越準、越做越細,成為(wei) 田間管理的重要依據。”郭芝振說。

   這隻是一個(ge) 縮影。當農(nong) 業(ye) 插上科技的翅膀,在科技的加持下,越來越多農(nong) 產(chan) 品的品質得到提升,繼而打出品牌、闖出市場。

   再過不久,玫瑰香葡萄將大量上市。在天津市濱海新區茶澱街,玫瑰香葡萄已有60多年的栽培曆史。獨特的口感和香氣,讓茶澱玫瑰香葡萄受到很多市民喜愛。近年來,茶澱玫瑰香葡萄不僅(jin) 被列為(wei) 天津“津農(nong) 精品”市級農(nong) 業(ye) 品牌,還入選了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chan) 品。為(wei) 打好這塊金字招牌,天津市農(nong) 業(ye) 部門和質量監管部門還聯合建立了溯源係統,隻有同時滿足在原產(chan) 地種植、依標生產(chan) 、品質達標、農(nong) 殘合格等多項標準的葡萄,才能貼上溯源二維碼。

   崔莊冬棗、抬頭西瓜、七裏海河蟹……“津農(nong) 精品”裏的“科技含量”不勝枚舉(ju) 。綠色發展、設施高效,讓“菜籃子”更豐(feng) 盈、更亮眼。近些年,天津“菜籃子”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步增產(chan) ,自給率在全國大中城市中位居前列。2022年,天津蔬菜播種麵積達到83萬(wan) 畝(mu) ,產(chan) 量達到256.5萬(wan) 噸,同比增長7.5%。

   在充滿希望的田野,天津走實走好質量興(xing) 農(nong) 、科技興(xing) 農(nong) 之路,現代化都市型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畫卷徐徐鋪展!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7日 05版)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