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全國碳市場開市兩年 我們生活發生哪些變化?

發布時間:2023-07-27 09:50:00來源: 經濟參考報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自2021年7月正式啟動上線交易以來,至今已滿兩(liang) 周年。作為(wei) 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國碳市場運行兩(liang) 年來,不斷通過市場機製控製溫室氣體(ti) 排放,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

  設在湖北武漢的全國碳排放權注冊(ce) 登記係統,承擔著碳排放權的確權登記、交易結算、分配履約等職能,為(wei) 企業(ye) 提供碳排放權交易開戶、交易結算、資產(chan) 管理等服務,相當於(yu) 全國碳市場的“大數據中樞”。記者走進這個(ge) “碳市場大腦”,探訪“雙碳”目標下,人們(men) 工作生活的改變。

  藍天白雲(yun) 成常客

  全國碳排放權注冊(ce) 登記係統公開數據顯示,截至7月24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約2.40億(yi) 噸,累計成交額約110.61億(yi) 元。

  電力企業(ye) 是碳排放大戶。根據生態環境部相關(guan) 測算,首批納入全國碳市場的發電企業(ye) 2000多家,碳排放量超過40億(yi) 噸。這意味著我國碳市場成為(wei) 全球覆蓋溫室氣體(ti) 排放量規模最大的市場。

  中國碳排放權注冊(ce) 登記結算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朱國輝說,兩(liang) 年來,全國碳市場運行平穩有序,交易價(jia) 格穩中有升,交易情況符合全國碳市場基本定位。經過第一個(ge) 履約周期建設運行,全國碳市場運行框架基本建立,初步打通了各關(guan) 鍵環節間的堵點、難點,在有效推動發電行業(ye) 控製溫室氣體(ti) 排放的同時,也推動了不少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等重點排放行業(ye) 的低碳轉型。

  走進武漢鋼鐵有限公司廠區,綠樹蔥鬱、廠房林立、管道縱橫,讓人很難與(yu) 印象中粉塵彌漫、煙囪林立的老鋼鐵工業(ye) 基地對上號。

  過去,這個(ge) 因鋼鐵而建的區域,長期遭遇空氣汙染之困。自2014年加入湖北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以來,武鋼不斷推進環保和技改項目,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呈逐年下降趨勢。今年2月,以武鋼廠區為(wei) 基礎創建的文化旅遊景區正式開園,成為(wei) 市民郊遊參觀的打卡地。節假日,不少當地市民在朋友圈曬出遊玩照片:藍天白雲(yun) 的映襯下,風景格外“出片”。

  “當排放指標像貨幣一樣在市場交易,企業(ye) 就願意努力減排來減少購買(mai) 配額支出,甚至出售多餘(yu) 配額獲得收益。”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總經理何昌福說,碳市場已成為(wei) 企業(ye) 減排控排的重要工具。

  近年來,隨著我國持續推進工業(ye) 領域節能降碳,相關(guan) 能耗指標不斷下降。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工作報告提到,“2020年電力行業(ye) 的單位發電量碳排放強度相較2018年下降1.07%。在此基礎上,生態環境也持續向好。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22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2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保持改善態勢。環境空氣質量穩中向好,339個(ge) 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濃度為(wei) 29微克/立方米,比2021年下降3.3%。

  綠色出行成新風尚

  “近年來,明顯感覺新能源汽車更多了。”今年初,武漢市民胡迪把自己的燃油車換為(wei) 新能源汽車,他說,新能源汽車不僅(jin) 汙染少,而且省錢,“以前開油車,每個(ge) 月油費就要上千元,現在每個(ge) 月隻花100多元的電費。”

  “雙碳”背景下,隨著一係列利好政策出台,新能源汽車行業(ye) 發展按下“加速鍵”。

  公安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1620萬(wan) 輛,占汽車總量的4.9%。上半年,新注冊(ce) 登記新能源汽車312.8萬(wan) 輛,同比增長41.6%,創曆史新高;新能源汽車新注冊(ce) 登記量占汽車新注冊(ce) 登記量的26.6%。這意味著,每新增的4輛新車中,就有一輛新能源汽車。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數量最多、服務範圍最大、品種類型最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ti) 係。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2年,我國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從(cong) 不到10萬(wan) 台增長至521萬(wan) 台,年均增長超過70萬(wan) 台。一線城市中心城區公共充電樁設施覆蓋率超過80%,全國65%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具備充電條件。

  為(wei) 加強充電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釋放新能源汽車消費潛力,國務院辦公廳前不久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ti) 係的指導意見》,加力布局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推動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

  另一方麵,乘公交、坐地鐵、騎單車成為(wei) 很多人出行的重要選擇。特別是近些年,各地掀起一股“騎行熱”,在城市街巷、鄉(xiang) 村小道、景區綠島可見大量騎行者身影。在“兩(liang) 隻輪子”的牽引下,民眾(zhong) 樂(le) 在“騎”中,掀起綠色生活新風尚。美團數據顯示,2022年美團單車用戶通過騎行實現減碳量達45.5萬(wan) 噸,相當於(yu) 9100萬(wan) 棵樹一年的減碳量。

  武漢市作為(wei) 國家第二批低碳試點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裏程超360公裏,新能源公交車占比達89%;預計到2025年,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5%以上。

  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看不見柴煙,聞不到汽車尾氣,用的是綠色電能。走進國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正在打造的“零碳村”湖北省大悟縣紅畈村,記者感受到低碳不僅(jin) 讓村莊更美麗(li) ,還讓村民生活更美好。

  總容量80千瓦的光伏板、裝機容量280千瓦的光伏電站、總裝機15千瓦的垂直軸風力發電機、可儲(chu) 存200千瓦時的新能源充電站……這些新能源發電設備為(wei) 這個(ge) 1700多人的村莊提供源源不斷的電力。

  村民生活方式也隨之改變。村民帥從(cong) 勇說,以前都是燒柴做飯,村裏煙霧繚繞,還存在安全隱患。“現在家家戶戶進行了電氣化改造,用電飯煲、電磁爐做飯,更加方便快捷、安全衛生。”

  與(yu) 紅畈村一樣,越來越多的農(nong) 村注重挖潛綠色電能。特別是隨著碳交易市場的建設,豐(feng) 富的林業(ye) 資源成為(wei) “聚寶盆”。2015年以來,湖北成功開發中國核證自願減排(CCER)林業(ye) 碳匯項目8個(ge) ,共計94.36萬(wan) 畝(mu) ,預計年均減排量76.8萬(wan) 噸,以50元/噸計算,價(jia) 值3840萬(wan) 元。

  在城市,低碳成為(wei) 人們(men) 的生活新風尚。

  在今年諸多城市舉(ju) 辦的馬拉鬆賽事中,“零碳跑”深得廣大跑友喜愛。新能源汽車助力賽事交通,跑友使用可循環物料包,賽事物料來自環保材料……今年的武漢馬拉鬆在“零碳跑”方麵精心策劃,推出多個(ge) 綠色低碳項目,引導公眾(zhong) 積極參與(yu) ,在武漢市江夏區種下“漢馬林”,還通過注銷來自企業(ye) 捐贈的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量,推動實現“碳中和漢馬”。

  在全國低碳日重要節點,各地舉(ju) 辦以低碳為(wei) 主題的豐(feng) 富活動。在武漢,玩套圈、點簡餐、拍美照等綠色低碳宣教打卡活動非常熱鬧,市民通過徒步或騎單車的方式沿途“碳”索打卡點。

  在花園道商業(ye) 街區,活動參與(yu) 者體(ti) 驗“低碳膳食”的樂(le) 趣;在新華小區,參與(yu) 者在運動發電健身器上,一邊健身一邊發電,汗流浹背仍樂(le) 此不疲;在人德裏小區,小朋友相互交換玩具和文具,既有收獲,也受教育……

  今年6月,武漢上線一款名為(wei) “武碳江湖”的小程序。市民每一次綠色出行,都能通過小程序轉變成減排量,納入個(ge) 人碳賬戶。減排量還可用於(yu) 禮品兌(dui) 換或參與(yu) 碳市場交易。“身邊很多朋友、同事都在使用這款小程序,低碳已成為(wei) 大家的一種生活態度。”市民邵小宇說。

(責編:李雅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