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57】鄭國渠,治水佳話今更佳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57】
光明日報記者 鄧暉 張哲浩 李潔
關(guan) 中平原歲稔年豐(feng) ,與(yu) 一條古老的溝渠大有關(guan) 係。這條溝渠,就是鄭國渠。
成就鄭國渠的,是一次“臥底行動”:戰國末年,秦國不斷向東(dong) 擴張,首當其衝(chong) 便是韓國。為(wei) 免亡國之禍,公元前246年,韓王派出一位名叫鄭國的水利工程師,遊說秦王嬴政,在涇水和洛水之間開鑿一條灌溉溝渠。名義(yi) 上是為(wei) 秦國農(nong) 田灌溉著想,實則借此耗盡秦國國力,延緩其東(dong) 侵韓國的步伐。因為(wei) 在當時,溝通涇、洛是一項極為(wei) 浩大的工程。
此時的秦國,經商鞅變法,開墾的大量耕地正迫切需要取水灌溉。鄭國的提議與(yu) 秦王心思一拍即合。秦王很快任命鄭國主持這一工程,並為(wei) 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盡管這項“疲秦”陰謀在修渠過程中敗露,但鄭國“然渠成,為(wei) 韓延數歲之命,而為(wei) 秦建萬(wan) 世之功”的話,還是打動了秦王,便繼續任用鄭國。
動用十萬(wan) 人力、耗費十年之功,公元前236年,這項總長超過120公裏的浩大工程終於(yu) 完工。其效果,隨即顯現出來——不僅(jin) 灌溉農(nong) 田超過4萬(wan) 頃,而且,流經黃土高原的涇河水,還帶來了上遊高含沙量的泥土和有機質,在關(guan) 中平原實現了灌水、肥田、改良鹽堿地“一舉(ju) 三得”,每畝(mu) 糧食產(chan) 量提高了6倍有餘(yu) 。《史記》載:“渠就……於(yu) 是關(guan) 中為(wei) 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而這條水渠,被命名為(wei) “鄭國渠”。
“韓王一定沒有料到:開挖鄭國渠這一‘疲秦之計’,最終竟成‘強秦之策’!它首開引涇灌溉之先河,更是對後世產(chan) 生了難以估量的重大影響。”仲夏時節,我們(men) 和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曆史環境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研究院教授李令福一道,從(cong) 西安出發,去尋訪鄭國渠遺址。路上,李教授為(wei) 我們(men) 講述著這條2000多歲溝渠的過往。
從(cong) 西安市區向西北行60多公裏,到了鹹陽市涇陽縣王橋鎮上然村。村北,涇水出山處,立著一塊方正石碑,上書(shu) “鄭國渠首遺址”幾個(ge) 大字。當年,鄭國便是在這裏,帶領秦人攔截涇水入渠。
“自西向東(dong) ,鄭國渠沿關(guan) 中北山南緣伸展。幹渠在北邊高地,利用西北高、東(dong) 南低的地勢,形成自流灌溉。”諳熟鄭國渠的李令福道出其中精妙,“它還利用‘橫絕技術’,將涇河和洛河間的幾條河流‘攔腰截斷’,將其水注入渠中,擴大了淤灌麵積……”
沿鄭國渠渠首向涇河上遊前行,我們(men) 仿佛進入一座天然的“水利博物館”——白公渠、鄭白渠、豐(feng) 利渠、王禦史渠、廣惠渠、通濟渠、龍洞渠……5平方公裏左右的三角形地帶裏,竟分布著戰國以來渠口遺址、碑記10多處!一個(ge) 個(ge) 取水口依次排開,每個(ge) 相距數百米,最遠的也不過5公裏。
“這是曆代引涇工程的名稱,雖然各不相同,但都與(yu) 鄭國渠一脈相承。秦以後,很多朝代都曾在這裏完善水利設施。比如,漢修白渠,潤澤兩(liang) 漢400年,奠定絲(si) 路雄風;唐修鄭白渠,灌溉繁華盛景,奏響貞觀長歌……”陝西省涇惠渠灌溉中心主任趙鴻君娓娓道來。
時光流逝,朝代更迭,古老的溝渠時興(xing) 時廢。1928年至1930年,持續三年大旱,關(guan) 中地區饑民盈途、餓殍遍野。著名水利專(zhuan) 家李儀(yi) 祉臨(lin) 危受命,在原鄭國渠、白渠基礎上,緊急修建涇惠渠以解民困。然而,囿於(yu) 當時國力,涇惠渠隻能因陋就簡,灌溉效益並不高。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引涇灌溉才得到高度重視。
在黨(dang) 和政府關(guan) 懷下,三次大規模的涇惠渠灌區挖潛配套和更新改造工程接續進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加固大壩、建立排水係統、新開支渠,提高灌水技術;上世紀70年代,新建混凝土攔河壩和進水閘,全麵改善幹支渠道,配套機井,實現渠、井雙灌;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渠首加壩加閘,建成西郊水庫、納入賀蘭(lan) 水庫……由此,兩(liang) 千多年前的鄭國渠不但煥發青春,而且不斷‘升級’‘跳級’。”趙鴻君向記者一一細數。
如今的渭北大地上,400公裏幹支渠、490公裏排水幹支溝、3500公裏鬥農(nong) 渠,構成一張巨大的灌排水網,渠首年引水量達到2億(yi) 立方米以上。“2018年,涇河大峽穀深處的東(dong) 莊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建成後,它將成為(wei) 陝西壩高最高、庫容最大的水利工程,肩負著為(wei) 關(guan) 中‘解渴’、為(wei) 陝西發電的雙重使命,是破解渭北水資源短缺的‘生命工程’!”趙鴻君充滿期待。
隨著“渠首穩流、腹地蓄水、豐(feng) 存枯用、優(you) 勢互補”的供水新格局初步形成,今天的關(guan) 中大地,沃野千裏,歲歲豐(feng) 年。
在渭南市富平縣淡村鎮石橋村上曹組村民王亞(ya) 玲的田地裏,綠油油的玉米長勢喜人。王亞(ya) 玲邊澆地邊憶起曾經的缺水之痛:“我們(men) 這片,人稱‘渭北旱腰帶’,以前純靠天吃飯:雨水好時,一畝(mu) 地能收個(ge) 三五百斤麥子,一遇大旱,減產(chan) 甚至絕收也是常有的事。”
2014年,淡村所在徐木抽水灌區的徐木泵站改造,莊稼由此喝上了“豐(feng) 產(chan) 水”。“灌溉有了保障,我們(men) 村由過去單種小麥,變成小麥、玉米雙料種植,小麥平均畝(mu) 產(chan) 能有650公斤左右,玉米也有700公斤,每畝(mu) 地收入有三四千塊。”王亞(ya) 玲扳著手指算,“現在,不管下不下雨,莊稼都沒麻達!”
在涇陽縣橋底鎮東(dong) 溝村,村民劉忠民拉著記者蹲在田埂上細瞧:“現在澆水方便得很!你看,鬥渠和分渠全做了防滲漏,土渠成了水泥渠。緊挨著我家地的這條分渠還有個(ge) ‘小門’,往上一提,水就嘩嘩地進來了;澆完關(guan) 上,水繼續奔前流,省時省力不浪費!”
記者看到,在水渠旁的公告牌上,標注著水價(jia) 和放水時間。
“過去一些田塊是大水漫灌、按畝(mu) 收費;現在全部按量收費,用多少水交多少錢。我們(men) 還推廣寬畦改窄畦、長畦改短畦,用上小畦灌、波湧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技術,用水更省嘍!”趙鴻君給記者算了筆賬,“4年來,灌區每畝(mu) 地平均用水下降了18.6噸,年均節水1000餘(yu) 萬(wan) 噸。大家種地積極性也更高了,好多以前撂荒的地又開始了耕種!”
如今,涇惠渠灌區承擔著西安、鹹陽、渭南三市六個(ge) 區縣146.5萬(wan) 畝(mu) 農(nong) 田的灌溉任務,已成為(wei) 陝西省重要的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灌區糧食年畝(mu) 產(chan) 量連年攀升——從(cong)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315公斤,到1987年的590公斤,再到現在的1000公斤以上,以全省2.4%的耕地麵積生產(chan) 出全省5.8%的糧食!
由鄭國渠而始的脈脈清波,仍在滋潤著關(guan) 中大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