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言】樂見科普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網言】
用吹氣球解釋宇宙膨脹、用動畫說明雙縫幹涉實驗、在鏡子前演示宇稱不守恒定律……在各大視頻平台,許多極具趣味性的科普引人關(guan) 注,讓不少網友感歎:“原來科學這麽(me) 有趣!”
科普和視頻、直播之間產(chan) 生的“化學反應”,讓人們(men) 看到了科普的另一種“打開方式”。例如,生活中常見的千斤頂為(wei) 什麽(me) “力大無窮”?製作3D動畫,剖析內(nei) 部構造,工作原理一目了然。與(yu) 單純的文字描述、圖片展示相比,情景演繹、動態模擬等豐(feng) 富多元的可視化表達,既順應了傳(chuan) 播規律,又降低了認知門檻,讓科學知識更加直觀易懂。
科普不僅(jin) 要有意思,還要有意義(yi) ,創新的前提是守正。維護科普內(nei) 容的真實性、可靠性,尊重科學事實,是開展一切科普活動的前提和基礎。這就要求科普視頻創作者錘煉“把厚的學問變薄、深的學問變淺”的真本事,在話題選擇、內(nei) 容設計上接地氣的同時,嚴(yan) 把科普內(nei) 容質量關(guan) 。視頻平台也應強化科普信息傳(chuan) 播管理,加強對科普內(nei) 容的規範和引導,及時整治清理打著科普旗號的偽(wei) 科普內(nei) 容。
科學普及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社會(hui) 各方共同努力。要在完善激勵機製和製度建設、培養(yang) 壯大科普人才隊伍的同時,充分利用好線上線下渠道,采用多元化方式放大科學的聲音,通過互動式、服務式、場景式傳(chuan) 播增強公眾(zhong) 的科普參與(yu) 感。
(原載於(yu) 《人民日報》 作者:薑忠奇 摘編:項鋒、楊心悅)
《光明日報》(2023年07月28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