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丨“一束光”折射武漢“中國光穀”科技創新基因
新華社武漢8月1日電 題:“一束光”折射武漢“中國光穀”科技創新基因
新華社記者
盛夏時節,江城生機盎然。走進位於(yu) 武漢東(dong) 湖高新區的華工科技產(chan)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激光切割機行雲(yun) 流水般在鋼材上雕琢,噴濺出耀眼的火花。
“從(cong) 首套國產(chan) 化數控激光切割機,到首台高性能光纖激光器,華工科技已創下60多項國內(nei) 行業(ye) 第一。”公司董事長馬新強介紹,近年來,華工科技緊緊圍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皮秒、飛秒等超快激光器國產(chan) 化率提升至90%以上,累計承擔200餘(yu) 項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
從(cong) 一根光纖起步,到如今在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獨樹一幟。光穀,以“光”命名,因“光”聞名。武漢東(dong) 湖高新區,1988年,正式掛牌成立;2001年,被批準為(wei) 國家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基地,即“武漢·中國光穀”。
“一束光”,如何變幻出萬(wan) 千創新因子?
1979年,我國第一根實用化光纖在中國信科集團的前身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誕生。此後,武漢郵科院改製為(wei) 烽火科技集團,逐漸成長為(wei) 全球知名光電子信息企業(ye) ,帶動崛起多家全球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延伸出萬(wan) 億(yi) 級產(chan) 業(ye) 集群。
記者調研了解到,大約3年前,武漢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人員抓住光纖通信帶寬向C++波段演進的趨勢,研製出光纖放大器產(chan) 品。許多國外廠商紛紛上門希望購買(mai) 產(chan) 品。光迅科技副總經理卜勤練測算,這一領域預計為(wei) 中國企業(ye) 打開8億(yi) 美元的海外市場。
像光迅科技一樣,聚集在中國信科集團周邊地區的光電子信息企業(ye) 已達1.6萬(wan) 家,涵蓋了光纖應用延伸的“光芯屏端網”全產(chan) 業(ye) 鏈。一批批光穀光電子信息企業(ye) 不僅(jin) 引領中國市場,還成功打進海外市場。
武漢市委常委、東(dong) 湖高新區黨(dang) 工委書(shu) 記杜海洋說,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是應用廣泛的戰略高技術產(chan) 業(ye) ,光穀在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領域的獨樹一幟,不僅(jin) 是因為(wei) 產(chan) 業(ye) 集群規模效應明顯、產(chan) 業(ye) 特色鮮明,更為(wei) 重要的是光穀有著持續創新的發展能力和充滿活力的產(chan) 業(ye) 氛圍。
構建“孵化器—初創企業(ye) —瞪羚企業(ye) —獨角獸(shou) 企業(ye) —誕生新產(chan) 業(ye) ”的科技型企業(ye) 梯度培育鏈條,搭建企業(ye) 上市“綠色通道”……多年來,武漢牽住創新“牛鼻子”,在機製、體(ti) 製上不斷推陳出新,從(cong) 資本、平台、人才等方麵提供全方位支持,持續提升武漢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集群的吸引力。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第一資源,武漢突出的科教資源優(you) 勢至關(guan) 重要。光穀區域集聚了華中科技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吸引了眾(zhong) 多人才及海內(nei) 外人才團隊。
全國首個(ge) 400G相幹商用矽光收發芯片、全球首款128層三維閃存存儲(chu) 芯片、全國首台最大功率10萬(wan) 瓦的工業(ye) 光纖激光器……光穀科技創新基因不斷提升,多項成果接連湧現,推動光穀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規模突破5000億(yi) 元,成為(wei) 武漢乃至湖北經濟增長重要動力。
今年4月,湖北省科技創新辦公室印發《加快推進光穀科技創新大走廊協同創新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從(cong) 科技共興(xing) 、產(chan) 業(ye) 共聚、載體(ti) 共建、資源共享、生態共築等方麵推出係列舉(ju) 措,全力將光穀科技創新大走廊打造成為(wei) 原始創新策源地、離岸科創集聚地、產(chan) 業(ye) 合作新高地。
光穀科技創新大走廊以光穀為(wei) 核心承載區,聯動武漢市武昌區、洪山區、江夏區,輻射帶動鄂州市、黃石市、黃岡(gang) 市、鹹寧市等地。
湖北省科技廳副廳長吳駿表示,下一步,將推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化布局,加快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光穀科技創新大走廊,打造“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創新增長極。(記者李恒、王自宸、閆睿、袁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