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科學技術真正走進農田
人物名片
喻景權:1963年生,浙江義(yi) 烏(wu) 人,現任浙江大學農(nong) 業(ye) 與(yu) 生物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農(nong) 業(ye) 生命環境學部常務副主任。2021年當選為(wei)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致力於(yu) 蔬菜抗逆高產(chan) 調控領域研究,在蔬菜抗逆栽培、栽培模式革新等方麵取得多項原創性成果,為(wei) 我國蔬菜產(chan) 業(ye) 科技進步做出重要貢獻,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一等獎4項。
“喻老師,您看這些西紅柿長勢咋樣?後期還需要注意些什麽(me) ?”在浙江大學農(nong) 業(ye) 與(yu) 生物技術學院的一間辦公室裏,喻景權院士正通過手機視頻,與(yu) 山東(dong) 的農(nong) 民討論西紅柿種植的技術問題。手機屏幕上,使用了無土栽培技術的西紅柿秧苗顏色青綠,枝條挺拔,長勢正旺。
“隻有了解清楚農(nong) 戶的真實需求,才能更好地確定研究方向。”經常和農(nong) 戶打交道的喻景權,手機裏存著全國各地上百個(ge) 農(nong) 戶的聯係方式。無論多忙,對於(yu) 微信上發來的蔬菜種植技術難題,他都一一進行解答。深耕蔬菜生長研究領域四十餘(yu) 載的他,經常被人稱為(wei) “農(nong) 民的朋友”。
“學有所成,就要踏踏實實地做點事”
走進浙江大學蔬菜研究所的園藝植物生長發育與(yu) 調控實驗室,一排排正在培育的植株整齊擺放在架子上,室內(nei) 溫度、濕度、光強等參數都可以實現精準調控……
正在忙碌的喻景權告訴記者,他研究的主要是植物生長發育的內(nei) 在規律,尤其是蔬菜種植方麵的技術和規律。“簡而言之,就是研究怎樣讓消費者吃到更營養(yang) 更安全的蔬菜。”喻景權說。
1963年,喻景權出生於(yu) 浙江義(yi) 烏(wu) 一個(ge) 普通農(nong) 民家庭。在田地裏長大的他,從(cong) 小就對農(nong) 學相關(guan) 問題感到好奇。1979年,喻景權進入浙江農(nong) 業(ye) 大學園藝係學習(xi) ,畢業(ye) 後被分配至浙江省農(nong) 科院園藝研究所工作,開始從(cong) 事蔬菜種植研究。
從(cong) 浙江省農(nong) 科院到臨(lin) 安天目山區高山蔬菜研究基地,喻景權需要換乘6趟公交車才能到達。天氣不好的時候,他就吃住在山上。那時候,條件艱苦,甚至連種大棚用的塑料薄膜都很緊缺,但喻景權克服困難,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真正走進農(nong) 田以後,我發現在學校裏學習(xi) 的農(nong) 業(ye) 技術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如何培育出能適應惡劣環境且更加優(you) 質的蔬菜,是喻景權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1988年,喻景權赴海外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並在博士後期間擔任國外某知名基礎研究機構的研究員。1995年,喻景權已在專(zhuan) 業(ye) 領域小有成就,許多知名企業(ye) 向他發出邀請,並許諾豐(feng) 厚待遇,但他毅然選擇回國,選擇回到母校任教。
回憶過往,喻景權對於(yu) 自己當初的選擇無怨無悔。“學有所成,就要踏踏實實地做點事,為(wei) 國家和社會(hui) 做貢獻。”喻景權認為(wei) ,這正是一個(ge) 農(nong) 業(ye) 科學家的責任和擔當。
“科研成果都是在摸爬滾打裏磨出來的”
遠望夜晚的實驗室大樓,已近晚上11點,依然有辦公室亮著燈,那是喻景權仍在實驗室忙碌著。
“科研成果都是在摸爬滾打裏磨出來的。”喻景權說,他剛回國時,科研經費十分短缺,實驗室也隻是一間狹小破舊的老房子。但喻景權毫不氣餒,開始了蔬菜抗逆高產(chan) 調控領域的研究。
“人們(men) 常說搞科研是坐‘冷板凳’,但想要出成果就不能按部就班,有的時候,意外情況恰恰是值得深挖的線索。”談及自己的科研心得,喻景權如是說。
在一次對提高蔬菜抗低溫能力的研究中,喻景權和團隊嚐試將提取的植物源化合物噴灑到蔬菜中,觀察實驗效果。其中的一間大棚,由於(yu) 黃瓜自身患有枯萎病,按常理抗低溫的效果自然會(hui) 受到幹擾。
然而結果出人意料:噴了藥劑的那幾行黃瓜長得特別好。這說明藥劑不僅(jin) 能提高植物的耐低溫能力,還能提高植物對枯萎病的抗性。
“我們(men) 的技術對枯萎病很有效果!”喻景權難掩激動,回到實驗室便以此為(wei) 突破口進行深入研究。
憑著細心的觀察和持續不斷的努力,喻景權率先鑒定出茄果類、瓜類和豆類蔬菜根係釋放的15種自毒物質,探明自毒物質是引起蔬菜連作障礙的重要原因,並建立“除障因、增抗性”綠色防控技術體(ti) 係。此外,喻景權還帶領團隊探明了影響蔬菜抗冷、光合效率和瓜類坐果的調控物質及其作用機製,並研發了仿生調控產(chan) 品和抗逆調控方法,大幅提高光合效率和產(chan) 量。
最近10年,喻景權又將視角投向西部地區蔬菜種植問題,研發出SAS無土栽培技術,實現了無土栽培技術的革新;他和團隊成員研發出新型鹽堿水淡化技術,幫助西部地區擺脫自然環境的限製,解決(jue) 蔬菜供應難題。在西北荒漠深處,新技術克服了水質惡劣、土地鹽堿化等諸多問題,讓當地群眾(zhong) 吃上了物美價(jia) 廉的無土栽培黃瓜、番茄等蔬果……
雖然年屆六旬,但喻景權常常堅持前往基層一線,為(wei) 農(nong) 民提供技術指導。“關(guan) 係到農(nong) 戶蔬菜種植的收成,一定不能出差錯。”喻景權說。
“了解農(nong) 戶的技術需求,才能做好研究”
去年,喻景權帶領學生深入西北戈壁,針對當地的蔬菜種植情況進行了半個(ge) 多月的調研和技術推廣。
“甘肅酒泉的荒漠地帶,風沙遍地,環境惡劣。”2018級直博生楊峰俊說,每天一大早,喻景權帶著他們(men) 來到農(nong) 戶的蔬菜種植示範棚,指導農(nong) 戶安裝調試無土栽培設備,並跟他們(men) 探討技術細節。
“深入基層,才能了解農(nong) 戶的技術需求,才能做好研究。”調研中,喻景權的這句話讓楊峰俊印象很深。
過了晌午,工作還沒結束,有村民帶著煮好的餃子來到大棚。木板當桌,大家席地而坐,就在大棚這樣簡陋的環境裏,喻景權和學生們(men) 一邊吃飯一邊研討。
“科研成果和學術水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養(yang) 學生的家國情懷和敬業(ye) 精神。”喻景權說。
平日裏,他的手機都是全天開機,隨時接收學生發來的第一手實驗數據,或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行程排得滿滿的喻景權常常出差,但出差回來後他總是第一時間來到實驗室或者溫室大棚,了解實驗進展,討論實驗細節,有時直到深夜。
“喻老師不僅(jin) 對專(zhuan) 業(ye) 精益求精,還始終堅守在教學和科研第一線,和大家想在一起,幹在一起。”浙江大學農(nong) 業(ye) 與(yu) 生物技術學院副院長周豔虹說,她清楚地記得,針對冬春寡照製約蔬菜產(chan) 量和品質問題,喻景權帶著團隊摸清了光環境信號調控蔬菜生長發育的機製,研究出LED精準補光新方法。為(wei) 建好燈光係統,實驗所需的各種各樣的燈具,都是喻景權帶著學生們(men) 到市場上一個(ge) 一個(ge) 淘回來的。
“叮——叮——”記者采訪過程中,喻景權的手機響了起來,他看了一眼笑著說,學生發來了一組實驗數據,他需要馬上去看一下。
■記者手記
國之所需,當為(wei) 畢生之所往
科研“開花結果”的背後,少不了苦坐“冷板凳”的堅守。從(cong) 農(nong) 家學子到學成回國,再到為(wei) 了科研和技術推廣紮根田野……在重大的人生選擇麵前,喻景權總是將國家需要放在第一位,堅持不懈、迎難而上,這樣的家國情懷貫穿了他的科研人生,也成為(wei) 他攻克一個(ge) 又一個(ge) 技術難題的動力之源。
更可貴的是,除了始終如一的堅守,喻景權還用實際行動感染著周圍的人。國之所需,當為(wei) 畢生之所往。從(cong) 一個(ge) 人到一個(ge) 團隊,秉持科學的信念,懷揣求知的夢想,他們(men) 正在科學的道路上奮勇攀登、砥礪前行。(記者 竇皓)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