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雙一流”培養中小學教師將改變什麽
【光明時評】
作者: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日前,教育部印發《關(guan) 於(yu) 實施國家優(you) 秀中小學教師培養(yang) 計劃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從(cong) 2023年起,國家支持“雙一流”建設高校為(wei) 代表的高水平高校選拔專(zhuan) 業(ye) 成績優(you) 秀且樂(le) 教適教的學生作為(wei) “國優(you) 計劃”研究生,在強化學科專(zhuan) 業(ye) 課程學習(xi) 的同時,係統學習(xi) 教師教育模塊課程(含參加教育實踐),為(wei) 中小學輸送一批教育情懷深厚、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卓越、教學基本功紮實的優(you) 秀教師。
《意見》明確,首批試點支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30所“雙一流”建設高校承擔培養(yang) 任務。該批試點支持優(you) 秀理工科應屆本科畢業(ye) 生攻讀理學、工學門類研究生或教育碩士,同時麵向在讀理學、工學門類的研究生進行二次遴選,確保“國優(you) 計劃”研究生具備卓越的理工科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同時通過係統修習(xi) 教師教育模塊課程、完成教育實踐,具備紮實的教育教學基本功。
這是我國發揮高水平院校學科優(you) 勢,向中小學培養(yang) 、輸送科學類課程教師,推動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ti) 係不斷健全、優(you) 化的積極探索。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培養(yang) 中小學學生的科學素養(yang) 與(yu) 科學興(xing) 趣,需要首先加強科學類課程師資培養(yang) 。以“雙一流”建設高校為(wei) 代表的綜合性大學,開展科學類教師教育,將豐(feng) 富教師教育的學科結構與(yu) 培養(yang) 層次,從(cong) 源頭上提高科學類課程教師隊伍的素質。
2018年,國家層麵印發《關(guan) 於(yu) 全麵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建立中國特色師範教育體(ti) 係,特別提出支持高水平綜合大學開展教師教育。目前,我國舉(ju) 辦師範類專(zhuan) 業(ye) 的院校超過700所,數量眾(zhong) 多,但高水平院校特別是高水平綜合大學、理工類大學占比不高;師範生培養(yang) 體(ti) 量不小,但學科結構和培養(yang) 層次有待優(you) 化。“國優(you) 計劃”的提出,正是瞄準這一問題進行破題。30所“雙一流”建設高校作為(wei) “國優(you) 計劃”首批試點高校,培養(yang) 體(ti) 量也許有限,但其釋放的“鯰魚效應”不容小覷,將促進師範院校進一步聚焦主責主業(ye) 、凝練師範教育的核心競爭(zheng) 力,推動教師教育質量整體(ti) 提升。
從(cong) 培養(yang) 方式和內(nei) 容來看,“國優(you) 計劃”高度契合了中小學對科學類課程教師的實際需求。據報道,“國優(you) 計劃”培養(yang) 高校通過自主培養(yang) 或者與(yu) 師範院校聯合培養(yang) 的方式,為(wei) 入選該計劃的學生係統開設教師教育模塊課程,包括不少於(yu) 18學分的教育學、心理學、中小學課程教學、科學技術史等內(nei) 容,以及不少於(yu) 8學分的教育實踐。顯然,經過如此係統且有針對性培養(yang) 的研究生,將更能滿足中小學的教學要求,也能更好回應家庭與(yu) 社會(hui) 對基礎教育質量的期待。
當然,來自名校的研究生並不等於(yu) 名師。“國優(you) 計劃”培養(yang) 的研究生,想要在教學實踐中展現出更卓越的教學才能,甚至成為(wei) 名師,還需經過強化培養(yang) 與(yu) 管理。他們(men) 自身要有成長為(wei) 優(you) 秀教師的誌向,教育部門及學校也要為(wei) 他們(men) 成為(wei) 名師創造條件。對此,“國優(you) 計劃”明確強調探索“訂單”培養(yang) ,支持各地探索建立“雙一流”建設高校與(yu) 優(you) 質中小學的“訂單”培養(yang) 合作關(guan) 係,通過簽訂培養(yang) 協議,強化“國優(you) 計劃”研究生畢業(ye) 從(cong) 教保障,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yi) 。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ti) 係,是我國新時代發展麵臨(lin) 的重要任務。強教必先強師,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國優(you) 計劃”作為(wei) 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的積極探索,將為(wei) 我們(men) 帶來更多經驗和啟發。值得強調的是,雖然“國優(you) 計劃”重點培養(yang) 對象是研究生,但不能將高質量教師隊伍簡單理解為(wei) 高學曆教師隊伍,因此在該計劃的具體(ti) 實施中,不論是試點學校還是選擇該計劃的學生,都要擺脫學曆思維,重視核心能力與(yu) 素質的培養(yang) 。讓“國優(you) 計劃”真正為(wei) 中小學輸送一批高素質的科學教師,為(wei) 地方基礎教育改革與(yu) 發展帶去更多變化。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2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