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磨蹭時,大人麵臨“三種狀態切換”
在養(yang) 孩子的過程中,我們(men) 都會(hui) 遇到孩子磨蹭的情況。很多次,看到小小魚在我麵前哭鬧時,我心裏也會(hui) 湧起怒氣,就好像看到小時候大哭的那個(ge) 自己。我不喜歡這種感受,心裏想讓他趕緊停下來。當然,理智會(hui) 告訴我,孩子有哭的權利,讓他發泄自己的情緒。
當了解心理學的一些知識後,我發現:父母對孩子總是不耐煩,不僅(jin) 僅(jin) 是脾氣修養(yang) 的問題,還跟每個(ge) 大人的心理狀態有關(guan) 。當你看到磨蹭的孩子,想發脾氣時,有沒有想過為(wei) 什麽(me) 會(hui) 這樣?而孩子的哭聲為(wei) 什麽(me) 會(hui) 讓你慌亂(luan) 不安?
父母、孩童以及成人,三種狀態切換
心理學家艾瑞克·伯恩提出:人作為(wei) 獨立的個(ge) 體(ti) 常常在三種狀態下變化,即父母、孩童以及成人。
父母自我狀態:是由父母或父母型人格的行為(wei) 內(nei) 化而來的,是一大堆裝在腦子裏生命早期獲得的經驗,包括“必須”“應該”,父母自我狀態是“權威的”“教誨的”。
孩童自我狀態:常常是情緒化的、衝(chong) 動的、自發的,憑感覺做事。
成人自我狀態:這種狀態是“有邏輯”“理智的”,所做的決(jue) 定建立在數據的收集和客觀分析之上,不受“父母狀態”和“孩童狀態”的幹擾。
當孩子哭鬧時,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容易激發父母的不耐煩甚至是情緒崩潰?很多時候是大人陷入了“孩童自我狀態”,就好像看到了曾經的自己,那個(ge) 在父母麵前哭泣著、無助而恐懼的孩子。這種複雜的情感會(hui) 引起情緒的波動,讓人暫時忘記了自己是父母,而已經化身為(wei) 一個(ge) 孩童,一個(ge) 衝(chong) 動、憤怒、情緒化的孩童。他有著大人的身體(ti) ,帶著父母的身份,隨意地對孩子吼叫、打罵著。
我們(men) 常常說,陪孩子一起成長,是父母的一場修行。其實就是這樣的心理成長過程。即讓自己盡量保持著成人自我狀態,理性地處理這些問題。
當然,也不是說孩童自我狀態就一定是不好的。因為(wei) 孩童更懂孩子的需求,也願意更直接、更感性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情。所以,對孩子不耐煩時,請注意觀察自己的自我狀態。
兩(liang) 種方式回應孩子情緒發泄
如果多一分耐心,很多事情就會(hui) 變一個(ge) 樣子。比如我們(men) 怎麽(me) 回應孩子的情緒和需求。
前幾天看到一個(ge) 小男孩蹲在地上哭著,他的麵前是一個(ge) 掛滿氫氣球的貨架,形形色色的氣球有奧特曼、動物等圖案。孩子要買(mai) ,你不想買(mai) ,怎麽(me) 做呢?
如果已經明確告知了孩子為(wei) 什麽(me) 不買(mai) ,而他卻想著用哭鬧讓父母屈服的話,可以選擇拒絕。但是要讓他把不滿的情緒發泄出來,然後再給予安慰,轉移注意力,這時孩子發現這個(ge) 法子沒用,也就不會(hui) 再鬧下去。
結果是沒給孩子買(mai) ,可孩子的感受會(hui) 很不一樣。一種是被忽視的需求和情緒,一種是被尊重的溝通。
父母的耐心常常被焦慮取代
其實,我們(men) 並不是從(cong) 來沒有耐心,而是被焦慮著急取代了。很多時候不想聽孩子的解釋,覺得那是找借口。也不想去尊重他們(men) 的堅持,覺得那是鑽牛角尖。有時孩子找你玩那些“無聊”的遊戲,也是不耐煩地推開他們(men) 。
有爸媽會(hui) 說,剛開始不是這樣的啊!比如孩子小的時候,如果一件事沒做好,父母會(hui) 耐著性子說:“來,寶貝,我們(men) 再來一次!”更多的是鼓勵的語氣。而孩子大一些,就會(hui) 催著:“怎麽(me) 總是這麽(me) 慢啊!”帶著責備的語氣。
在作家張文亮的《牽一隻蝸牛去散步》裏,父母會(hui) 感受到孩子跟這隻小小的蝸牛如此相似。“上帝給我一個(ge) 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總是挪那麽(me) 一點點。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仿佛說:人家已經盡了全力!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shang) ,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麵生悶氣。”
看到磨蹭的孩子時,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心態?看到孩子學東(dong) 西慢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這麽(me) 著急?對孩子不耐煩的時候,也想拉他,扯他,甚至想踢他,而忘記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看。
父母對孩子感到不耐煩的時候,請記得觀察自己的狀態。(魚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