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亮眼,科普教育升溫,城園融合加速——華南國家植物園這一年
核心閱讀
去年7月,華南國家植物園正式揭牌。一年來,華南國家植物園在科研、科普、城園融合等方麵取得顯著進步,物種收集更加豐(feng) 富、規模不斷擴大、實力逐步增強,努力向著建設世界一流植物園的目標不斷邁進。
具有重要藥用價(jia) 值的黃杞,觀賞價(jia) 值高的中國無憂花、金花茶、杜鵑紅山茶,珍稀瀕危植物廣東(dong) 含笑、狹葉坡壘……近日,華南國家植物園新揭牌“綠美廣東(dong) ”物種展示園,園區從(cong) 植物的生態價(jia) 值、經濟價(jia) 值和文化價(jia) 值等方麵考慮,篩選出103種用於(yu) 綠美廣東(dong) 生態建設的特色植物,本次重點展示其中的20多種。
同日,30名粵港澳青少年在華南國家植物園種下分別象征廣州、香港、澳門的木棉、紫荊和廣東(dong) 木蓮三棵“粵港澳青年同心樹”,寓意粵港澳三地文化同源、人緣相親(qin) 、親(qin) 情長青。
自2022年7月華南國家植物園正式揭牌至今一年來,這裏的科研、科普教育、城園融合等方麵都在加速變化。
對引種保育的重視度提升,科研成果亮眼
得知關(guan) 於(yu) 甘薯抗蟲遺傳(chuan) 基礎解析方麵的研究最終以封麵故事的形式發表於(yu) 《自然—植物》期刊時,現任華南國家植物園農(nong) 業(ye) 與(yu) 生物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的侯興(xing) 亮心情激動又複雜。
這背後,有團隊成員蹲在試驗田小心翼翼挖甘薯,給甘薯一顆顆做標記的疲憊;有近8年奔波於(yu) 15座城市、生怕找不到合適材料的擔憂;也有投遞論文時希望團隊以及華南國家植物園能在世界舞台上有更大影響力的期待……
“甘薯是保障糧食安全底線的戰略作物之一。但是,目前全世界都沒有很好的方案去解決(jue) 嚴(yan) 重影響甘薯產(chan) 量、品質的病蟲害問題。”侯興(xing) 亮介紹,對甘薯種植危害最大的害蟲是甘薯小象甲,為(wei) 了防蟲,種植戶隻能噴灑農(nong) 藥,這對環境和食物安全都會(hui) 產(chan) 生影響。
“培育天然抗蟲品種是大勢所趨,卻是全球研究人員尚未攻克的問題。難度一方麵在於(yu) 弄清楚甘薯的抗蟲機製,另一方麵在於(yu) 獲得抗蟲的材料。”侯興(xing) 亮說,為(wei) 了解決(jue) 問題,團隊決(jue) 定到甘薯的主產(chan) 區尋找抗蟲材料。
“我們(men) 通過實驗發現,甘薯對甘薯小象甲的抵抗,依賴一種名為(wei) 奎尼酸的代謝物及其衍生物。奎尼酸對人體(ti) 並沒有毒性,但是甘薯小象甲吃了含有這種物質的甘薯會(hui) 影響其腸道消化吸收,所以它們(men) 就不吃這種甘薯了。”侯興(xing) 亮說,“目前,我們(men) 已經在培育新品種的甘薯,國家植物園的平台也會(hui) 給我們(men) 在人才、交流、經費等方麵更多的支持,希望能很快出成果,帶動甘薯產(chan) 業(ye) 的良性發展和農(nong) 民增產(chan) 增收。”
“升級為(wei) 國家植物園後,平台受到了更多關(guan) 注。國家植物園的一個(ge) 主要任務是植物的遷地保護,與(yu) 普通植物園相比,植物物種收集要更豐(feng) 富,因此引種保育這一塊的工作量很大,要求也更高。”華南國家植物園園藝中心引種保育部副部長湛青青說,過去大家認為(wei) 引種保育工作辛苦又不容易出科研成果,“以前缺少專(zhuan) 業(ye) 人才,現在植物園對引種保育的重視度大大提升,這對我們(men) 的工作是極大的促進。”
“2022年,我們(men) 植物園高水平論文產(chan) 出數量大幅增加,揭牌成為(wei) 國家植物園後,承擔的國家、省級重大科研專(zhuan) 項更多了,科研經費較此前增加了46%。”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表示,植物園不少研究成果都是在多方合作下完成的,科研成果亮眼也得益於(yu) 平台的提升、國家的重視。
城園融合,植物園城市網絡建設初步形成
華南國家植物園目前遷地保護了珍稀瀕危植物643種和國家重點保護植物337種。
“未來華南國家植物園將啟動植物綜合保護計劃,用3—5年時間使遷地保護物種數達到2萬(wan) 種以上,並篩選1500個(ge) 具有經濟價(jia) 值的種類向地方政府推薦使用。”任海認為(wei) ,植物園的建設,不僅(jin) 在園,也要為(wei) 城服務。
7月20日,廣州木本花卉專(zhuan) 類植物展示園正式揭牌。“作為(wei) 首個(ge) 華南國家植物園城園融合體(ti) 係專(zhuan) 類植物展示園,這裏建成了國內(nei) 首個(ge) 野牡丹科國家花卉種質資源庫、國內(nei) 首個(ge) 簕杜鵑木棉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培育了國內(nei) 首個(ge) 野牡丹新品種,首次突破大花榮耀木、粉花蒂牡花等繁殖難點,實現了產(chan) 業(ye) 化生產(chan) 。”廣州市林業(ye) 和園林科學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長王偉(wei) 說,專(zhuan) 類植物展示園開放後,將結合園林園藝展示,開展專(zhuan) 類植物引種培育、園藝技術推廣、公眾(zhong) 科普教育等。
“廣州市正在與(yu) 華南國家植物園共建城園融合體(ti) 係,以‘本園+環園+城園’空間布局進行聯動,提升環境保護力度,實現城園融合。”廣州市林業(ye) 和園林局副局長吳敏介紹,目前,植物園城市網絡建設初步形成,最終目標是實現“1+3+N”國家植物園體(ti) 係。其中,“1”是指華南國家植物園,“3”是指推進建設“北—中—南”3個(ge) 遷地保護示範區,“N”是指建設10個(ge) 以上專(zhuan) 類植物展示園、200個(ge) 以上生態科普宣教點。
“城園融合是要打造一個(ge) 大城名園,讓華南國家植物園成為(wei) 廣州的獨特名片,可以讓市民感受到植物多樣性帶來的幸福感。”吳敏表示。
打造科普實踐基地,科普教育不斷升溫
城園融合不隻是要在植物上下功夫,更得讓人們(men) 了解植物,進而想要付諸行動保護生態環境。
近日,廣州木本花卉專(zhuan) 類植物展示園舉(ju) 行了“小小花匠”科普活動:小朋友們(men) 在實驗室內(nei) 觀看科普動畫片,參與(yu) 為(wei) 鮮花授粉的實驗。他們(men) 積極回答科普工作人員提出的問題,課堂上充滿歡聲笑語。
隨著影響力的提升,華南國家植物園也成為(wei) 港澳青年大學生在廣州的重要科普實踐基地。來自澳門的高瑩是這個(ge) 暑期在華南國家植物園實習(xi) 的港澳學生之一。“雖然來實習(xi) 的時間不長,但這裏已給我帶來滿滿收獲,也讓我充分感受到國家在植物多樣性保護上的巨大努力。”高瑩說。
揭牌以來,華南國家植物園旅遊人數增多。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總入園人數已達141.5萬(wan) 人次,同比增長46%。一些特色科普研學及誌願者招募活動得到社會(hui) 廣泛關(guan) 注,參與(yu) 人數與(yu) 谘詢熱度同比大幅增長。
“我們(men) 力爭(zheng) 在5年內(nei) 建成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國家植物園,保育物種2萬(wan) 種以上,科學研究水平繼續位列全球植物園前列,年遊客數達300萬(wan) 人次。”任海說,“一年來,我們(men) 的進度比預期要快,尤其體(ti) 現在人才引進方麵。”華南國家植物園將學習(xi) 國際成功植物園的經驗,結合本土實際,努力建設世界一流植物園。(記者薑曉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